吳嬋君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古詩詞鑒賞在中學語文課堂上的地位日漸顯著。特別是近年來的中考加強了古詩詞賞析能力的考查,古詩詞賞析成為語文教學的重點。教給學生鑒賞古詩詞的方法,可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鑒賞古詩詞的能力,可以使學生增長相關(guān)的文學知識,提升語文理解能力。
[關(guān)鍵詞]詩詞鑒賞;作者;標題;詩眼;語言;意象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7)10001302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古詩詞鑒賞在中學語文課堂上的地位日漸顯著。特別是近年來的中考加強了古詩詞賞析能力的考查,考查內(nèi)容逐步由一般性識記和理解轉(zhuǎn)向以賞析為重點。古詩詞賞析成為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掌握并熟知一些古詩文知識對一個初中生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
當前初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存在著許多問題:第一,學生受學業(yè)考試影響,普遍學業(yè)壓力較大,處于一種被動記誦的狀態(tài),興趣較低,閱讀面較狹窄,未能真正領(lǐng)悟古詩詞所蘊含的各種藝術(shù)美。第二,古詩詞并不像現(xiàn)代文那樣淺顯易懂。古詩詞的語言較為含蓄凝練,通常情況下,作者不會將自己的情感直接地表達出來,而是借助于事、景或者物等載體來表達。這樣就給學生學習古詩詞加大了難度。第三,大部分教師仍舊采用“填鴨式”教學,忽略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缺乏鑒賞方法指導,使學生審美趣味逐漸下降,造成教學質(zhì)量低下。加上學生生活閱歷和理解水平的局限,古詩詞教學成為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難點。
針對這種現(xiàn)狀,初中語文教師可以教給學生鑒賞古詩詞的方法,初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鑒賞古詩詞的能力。本文主要結(jié)合自身教學實踐,談談初中語文古詩詞鑒賞的方法。
一、 看作者,知人論世
《孟子·萬章下》中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知人論世”意思是說我們鑒賞和分析文學作品時,要先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處的時代背景。這樣才能夠在一個大的語境中,引導學生從淺到深地認識和理解詩詞所蘊含的意義以及作者創(chuàng)作這篇作品的意圖。
以李清照的詞《醉花陰》和《武陵春》為例,這兩首詞同樣是寫愁之作,但詞中所體現(xiàn)的愁情卻大不相同。聯(lián)系作者的生平,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早年的李清照過的是美滿富裕的家庭生活,她在寫《醉花陰》時的愁情更多的是思念丈夫的閨怨;晚年的她遭遇國破、家亡、夫死三重打擊,過的是孤苦無依的生活,在寫《武陵春》時的愁苦更多的應是家國之恨。因此,了解作家的生活和寫作的時代背景,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解讀作品和理解作品的內(nèi)涵。
二、 審標題,讀懂大意
標題是詩詞的眼睛,是我們理解詩詞思想內(nèi)容的鑰匙,透過題目,往往能初步感知詩詞大意,或能感知作者情感,大致理解詩詞的思想內(nèi)容等。
有的標題概括了詩詞的主要內(nèi)容。如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這個題目交代了時間、地點、事件。從題目我們可以想象出作者游覽西湖旖旎春光時的愉悅心情。
有些標題指明了詩的題材,如標題中出現(xiàn)“贈、送、別”這類字眼,表明是送別詩。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以及《贈汪倫》《渡荊門送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都是抒寫離情別緒的送別詩。標題出現(xiàn)“塞上”“塞下”,表明是邊塞征戰(zhàn)詩,往往是以邊塞軍旅生活為主要內(nèi)容,或描寫奇異的塞外風光,或反映戍邊的艱辛以及表達戍邊將士的思鄉(xiāng)之情,如王昌齡的《出塞》、王維的《使至塞上》。出現(xiàn)“秋”,則往往是悲秋之作,抒發(fā)的常常是思鄉(xiāng)懷人之情。出現(xiàn)“懷古”“詠懷”,表明是懷古詩,這類詩詞主要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陳跡為題材,借登高望遠、懷念古跡來達到感慨興衰、托古諷今等目的,如辛棄疾的《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蘇軾的《赤壁懷古》。
有的標題指明了詩詞的體裁,如標題中出現(xiàn)“說”,表明體裁是議論文?!罢f”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可以直接說明事物或論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記載來論述道理,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如《愛蓮說》標題的意思是論說喜歡蓮花的道理,《馬說》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
標題是詩詞的眼睛,審清題目即審清鑒賞提示,有助于學生把握鑒賞方向,把握作品內(nèi)容。
三、 找詩(詞)眼,把握基調(diào)
文有文眼,詩(詞)有詩(詞)眼。詩詞的語言含蓄、精練,往往一個詞、一句詩包含豐富的內(nèi)容。詩(詞)眼往往在結(jié)構(gòu)或內(nèi)容上起著提綱挈領(lǐng)的作用。鑒賞詩詞應引導學生從詩詞的語言入手,去發(fā)現(xiàn)那些最能傳神的詩(詞)眼,由點及面層層深入地領(lǐng)會詩詞的意蘊,把握詩詞的感情基調(diào)。
例如解讀李清照的《武陵春》,只要能抓住詞眼“愁”,就不難理解詞的感情基調(diào)。詞中作者用“只恐雙溪舴蜢舟,載不動許多愁”,將看不見、摸不著的哀愁比作可承載、可觸摸的實體,說自己的愁重得連船都載不動。因此在鑒賞詩詞語言時,我們要從關(guān)鍵詞語入手,抓住詩(詞)眼,就可以把握詩詞的感情基調(diào)。
四、 品語言,賞析技巧
詩詞是語言的藝術(shù),詩詞中的內(nèi)容、情感都需要通過語言來表達。對作品的語言作具體的、深入的分析,有助于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傾向,進入作品美的意境。欣賞詩詞,要注意詩詞的煉字、煉句及表達技巧。
第一,解讀含義深刻的語句(這些語句多是抒情議論句),欣賞用詞的明確、精當。例如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這首詩,詩人想替君王完成統(tǒng)一天下的大業(yè),生前死后都贏得一個為國建功的美名。從“可憐白發(fā)生”這句詩,我們可以解讀到詩人壯志難酬的悲憤心情。
第二,品味那些極富表現(xiàn)力的動詞,飽含感情色彩的形容詞,具有特殊含義的名詞、副詞,既要理解其字面意義,更要理解其深層意義。如《武陵春》中“日晚倦梳頭”“欲語淚先流”兩句描摹人物的外部動作和神態(tài)。從“倦”字,我們可以看到詞人此時的倦不單是對妝容的倦怠,更是身心疲倦的表現(xiàn)。詞人寫淚,先以“欲語”作為鋪墊,然后讓淚奪眶而出,把那種難以控制的滿腹憂愁一下子傾瀉出來,正好寫出了詞人在國破家亡的情景下內(nèi)心難以排遣的苦悶。
第三,掌握常用的表達技巧。古詩詞的語言具有含蓄凝練、表達巧妙、文句變形且語義跳躍等特征。通常情況下,作者不會將自己的情感直接地表達出來,而是借助于事、景或者物,通過諧音、比喻、用典、互文、擬人或者借代等方式來表達。例如從修辭角度來看,常見的有比喻(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夸張(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對偶(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從表達方式來看,主要有記敘、議論、抒情、描寫;從表現(xiàn)手法來看,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想象、襯托、用典、象征等。例如陶淵明的《飲酒》,“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詩人在景物描寫中融入了主觀感情,這種情景交融使詩歌達到“物我合一”。再如李白《行路難》中“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二句用典。呂尚和伊尹都是詩人的自況。詩人希望自己像兩位先賢那樣,受命輔助圣明之君,做一番大事業(yè),借此表明對自己的政治前途仍存極大的希望。可見,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品味語言,把握這些手法的表達效果,就能更好地領(lǐng)悟作者的感情。
五、抓意象,領(lǐng)悟意境
詩詞在表達情感方面比較含蓄,大多借助景或物來抒發(fā)情感,這些景或物都明顯帶上主人公的感情色彩。這些景或物就是意象。意象是作者用來表達思想、抒發(fā)感情的載體。我們要抓住這些意象,仔細體味,通過聯(lián)想、想象感悟詩詞營造的意境,從而準確“入情”。意境則是詩人通過種種意象的創(chuàng)造和組合所構(gòu)成的一種充滿詩意的藝術(shù)境界。詩歌是以形象來反映詩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因此,領(lǐng)會詩歌意境必須從把握詩歌的意象入手,并由此展開聯(lián)想,進而理解作品的內(nèi)容及思想感情。
在分析詩歌時,我們必須掌握一些常見的意象的含義。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筆下,往往賦予了客觀事物以特定的文化內(nèi)涵。如“胡馬”“單于”“樓蘭”象征入侵的敵人;“柳”與送別有關(guān),古人有折柳而別的習俗;“雁”“月亮”借以抒發(fā)思鄉(xiāng)懷人之情。從某種意義上講,抓住了意象,就等于抓住了作者的情感。
以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為例,“明月”是意象,詩人借明月抒發(fā)了思念家鄉(xiāng)懷念朋友的感情,詩人在這里不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讓明月作為自己的替身,伴隨著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邊遠荒涼的地方。杜甫《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中的“花”“鳥”是意象,詩人將花和鳥人格化,有感于國家的分裂、國事的艱難,體現(xiàn)出詩人的愛國之情。
在賞析詩詞時,教師應正確引導學生借助詩詞中具體的物象,解讀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和意境,同時還應將意象進行歸納和總結(jié),辨別不同詩詞作品在意象上所存在的不同,正確引導學生對這些作品的意象進行辨析,使其能夠更好地領(lǐng)悟作品所反映出來的意境美,更好地理解古詩詞的主旨。
綜上所述,我們在進行詩詞鑒賞教學時,可以從以上五個方面入手,教給學生鑒賞詩詞的方法并給予指導,進而提高學生的詩詞賞析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1]夏承燾.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
[2]張明非.唐詩宋詞專題作品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湯岳輝.蘇軾文藝美學思想[M].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