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勇
前段時間綜合格斗教練徐曉東對“傳統(tǒng)中華武術”的挑戰(zhàn)很能奪人眼球。他和雷公太極大師魏雷在成都的公開對決,不到10秒就打倒對手,引得一片驚呼。
徐曉冬經(jīng)常在網(wǎng)上炮轟傳統(tǒng)武術,甚至說“傳統(tǒng)武術,太極為首,都是騙子”,說傳統(tǒng)武術都是些花拳繡腿的舞蹈,沒有一點實戰(zhàn)的實力,他要打假。戰(zhàn)勝雷公大師后,他還向武林點名邀戰(zhàn),很多人不理他,但也有陳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太極拳世界冠軍王占海出來回應。不過,要派出應戰(zhàn)的,卻是一位散打冠軍,一位會太極的散打選手。
中華傳統(tǒng)武術無疑是博大精深的。徐曉冬只是打倒一位太極選手,并不能證明傳統(tǒng)武術不行。但是,有沒有混進一些只會花拳繡腿,甚至像“最強太極推手閆芳”這樣的騙子?由于“武林”的神秘化,其實大家并不知道,也無法作出判斷。我們經(jīng)??吹降氖牵陔娨暽?,在表演臺上,武林高手和大師們好像很厲害的樣子。另外,還有金庸的武俠小說,以及武俠劇讓我們對中華傳統(tǒng)武術的高深功力展開想象。
以我們的直觀,所謂的武術特別講究套路。手一舞一舞,腳一踢一踢的,時不時還來個金雞獨立大鵬展翅,姿態(tài)相當優(yōu)美,極具觀賞性。而且,在營造出來的意境中,它顯得神秘莫測。在沒有被“秒殺”前,雷公大師在視頻里展示出來的也是這種形象。
武術首先是強身健體,把人的體能發(fā)揮到極限。它要講究德。但似乎也并不排除實戰(zhàn),否則跟廣場舞有何區(qū)別,何稱為“武”?所以,檢驗有沒有實戰(zhàn)能力很簡單,就是證實和證偽原則。徐曉冬的挑戰(zhàn)確實在姿態(tài)上不能讓人認同,但它確實提出了一個問題:那些優(yōu)美的套路有用嗎?
以我的理解,檢驗一種東西靠譜不靠譜,可以有兩個標準。第一個標準是效果。像一門知識,一門武術,一副藥,如果沒有效果,那無論說得多么好,意義不大。第二個標準是有沒有自洽的理論。對,理論必須是自洽的,因為有效果,必然有原理保證,而對原理的解釋,恰恰是自洽的理論。
像中醫(yī),以我的親身經(jīng)歷,是有效果的。但我也遇到一些中醫(yī)騙子。原因恐怕就在于理論的自洽性不足。而這就給騙子提供了可乘之機。
我不太清楚像太極等傳統(tǒng)武術的理論是什么,但感覺挺神秘。由此我想到了一門學科,所謂的心理學。
心理學也非常講究套路。雖然不是手一舞一舞腳一踢一踢的,但也是這個癥狀那個效應這個實驗那個多巴胺地亮相。它或者搞得特別“科學”,把人的心理還原為生理研究,好像他研究的不是心理規(guī)律而是生理效應;或者又搞得特別的神秘主義,好像這個能量那個力冥冥之中特別的厲害。
尤其是“科學”、“專業(yè)”的說法,還有各種量化的測量更是讓我感覺有點可笑。心理學只是人文領域,跟“科學”有什么關系?為了顯示自己很專業(yè),心理能量化嗎?能量化的不過是生理的指標,最多是心理的生理效應的指標,這跟心理有什么關系?所以用趙汀陽老師的話說,這不過是一種“自己給自己臉上貼金的合理化機制維持著知識的信心?!绷硗?,美國政治學家羅斯金質問那些把政治學“科學化”的人的話,也適用于質疑那些把心理量化的人:“當最高法院裁定基于種族原因解雇學校老師是違反憲法的,而以同樣理由雇用他們卻不算違法時,法官們的腦子里到底在想什么呢?試著量化這些看看”。
所有的套路,只是一種專業(yè)化的企圖,只是在提供一種秩序,在這種秩序中,人們似乎可解釋,可把控,或可獲得各種感覺—比如很厲害的感覺,“知識”的感覺。但套路終究是套路。如果固執(zhí)于這種套路,讓它代替效果,代替自洽的理論,那就是一個破綻。畢竟,套路不是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