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圃/甲午歲尾于青石山房
雞蛋幣
老圃/甲午歲尾于青石山房
老圃
1955年生于北京順義龍灣屯鎮(zhèn)唐洞村
1982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shù)學院中國畫系
2004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shù)學院博士課程班
榮寶齋畫院中國畫研究創(chuàng)作中心主任
《藝術(shù)市場》藝術(shù)評審委員會委員
北京文史館館員
北禪寫真院院長
東方鄉(xiāng)土藝術(shù)創(chuàng)作研究院院長
溫暖的春風拂過大地,村邊的田野綠了,路旁節(jié)節(jié)草和豬可可秧綠了,兩排高大的白毛楊樹也綠了。備耕的送糞馬車將剛剛下過雨的路面軋出兩道深溝,深溝又蜿蜒曲折地隨著馬車向天邊遠去,慢慢地消失在一堆棉絮般的白云里。
一個黑臉膛的中年漢子騎著自行車,自行車的后座上安著兩個扁長的大筐,筐上用一床素花的棉被包裹著,他吃力地騎進村子,然后下車朝著有一群大人和孩子聚集的街心走去。邊走邊吆喝著“賣小雞嘍,賣小雞嘍”,吆喝的聲音響亮清脆,帶著幾分京韻,真像唱出來的,好聽。賣小雞的,孩子們首先做出了反應(yīng),隨后忽拉一下把賣小雞的包圍起來,一圈黑油油的小腦袋緊緊地向裝著小雞的籠子合攏,把個賣小雞的漢子圍得風雨不透。有的淘氣的孩子伸手去揭雞籠上面蓋著的棉被,迫不及待想一睹小雞的模樣?!皠e急,別急”,賣小雞的漢子一只手擋住小孩們伸出來的手,另一只手從車的后架上取下一根木棍,木棍的一頭有個孔,孔里系了麻繩套子,漢子把麻繩套子套牢在大筐的橫梁上,將車子支穩(wěn),然后輕輕地揭開素花棉被。“哇!”里面奶黃色的毛茸茸的小雞有上百只,嘰喳、嘰喳地張著兩片橘黃色的小嘴巴,拍打著剛剛初生的羽翼,一雙雙可愛的小眼睛使勁地看著外面陌生的世界。孩子們只是湊湊熱鬧,過把眼癮而已。這時站在圈外的大人們紛紛走過來,每個人都從筐里挑選了自己看中的小雞。我見奶奶也擠進人群買了十二只小雛雞,用一個高粱稈編制的亦圓亦方的席簍小心翼翼地捧回家。在滾熱的炕頭上將糧墩上的踅子圍成一個一米大小的圓圈,在里面鋪上柔軟的草紙,再把小雞放進去。小雞似乎找到了一個新家,歡呼雀躍,嬉戲追逐。緊接著奶奶端來一盤用小米野菜做成的雞食和一小碗清水,小雞一見立刻蜂擁而至,“叮叮,當當”,雞圈里發(fā)出一陣清脆的打擊樂,一會兒就把雞食搶個凈光,然后個個在水碗里深深地喝上一口水,脖子向上一揚,咕嚕一聲,把水咽到肚子里去了。
奶奶告訴我,這十幾只小雞長大了就是家里一年的花銷,那時候家里沒有錢,全部的生活來源就是老母雞生的蛋,雞蛋就是錢幣。只有村北的兩戶人家,家里有人在城里掙工資的用錢買東西,其他的人家?guī)缀跻荒甑筋^,從沒見到過一分錢。當然雞蛋就是錢,雞蛋也很好使喚,大個一毛,小個五分,這在當時是法定的,每次當我們一手攥著醋瓶子一手舉著雞蛋,掌柜的接過雞蛋一掂,再用眼睛一瞄,或者五分,或者一毛,然后打醋、打醬油、買鹽,針頭線腦,就連小孩們的文具墨盒之屬也都用雞蛋兌換。說起來既簡單又實在,就好像又回到了原始社會。生活反而變得既單純又樸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