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詩的女先生,《朗讀者》葉嘉瑩
中國古典文學專家葉嘉瑩,一生致力于中國古典詩詞的教學研究與普及,她登上央視《朗讀者》的舞臺說:“一個人不經(jīng)過絕大的困苦,不會覺悟?!?/p>
不少孩子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家里來了客人,爸爸媽媽會讓你背誦古詩。還未記事起,葉嘉瑩就把李白的《長干行》背得溜溜的,“妾發(fā)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八月蝴蝶黃,雙飛西園草。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客人們直樂:“你才幾歲呀,就知道坐愁紅顏老了?”那會兒的葉嘉瑩,當然不知道“坐愁紅顏老”,但不管懂不懂,背就是了。葉先生的親身體會是:以孩童鮮活之記憶力,誦古代之典籍,如同將古人積淀的智慧存儲入庫;隨著年歲、閱歷和理解力的增長,必會將金玉良言逐一支取。
葉嘉瑩第一本開蒙讀物是《論語》,她當時對《論語》中所記述的孔子的仁者與智者的境界,同樣沒有真正的體悟,但書中有關人生修養(yǎng)的話,卻激起她直觀的感動和好奇??鬃诱f“朝聞道,夕死可矣”,葉嘉瑩深受震撼:“‘道’是一個什么樣的東西???怎么有那么大的力量?為什么說早上懂了這個東西,晚上死了都不白活?”她讀到“五十而知天命”,又想:“‘天命’是什么?‘知天命’是什么感覺?”人生無常,命運多舛,生活將以近乎殘酷的方式磨礪她,讓她漸漸參透“天命”和“道”,讓她以內(nèi)心的持守,確信天雖有百兇而必有一吉,超越自己的小我,不再只想自己的得失、禍福,就能使目光投向更廣大、更恒久的向往和追求。
雖說小時候讀書不求甚解,但葉先生讀書是從識字開始的,當時叫“認字號”。父親用毛筆把字寫在一寸見方的黃表紙上,如果一個字有多個讀音,父親就按照聲調(diào),分別在這個字的上下左右畫上小紅圈。黃紙、黑字、紅圈,給葉嘉瑩留下了深刻記憶。她還記得父親叫她學“數(shù)”這個字時的情景:當它表示“數(shù)目”的意思時,應讀成“樹”的發(fā)音,去聲,父親在字的左下角畫一個小紅圈;當它表示“計算”的意思時,應讀成“蜀”的發(fā)音,上聲,父親在字的左上角畫一個小紅圈;當它表示“屢次”的意思時,讀起來像“朔”的音,這是個短促的入聲字,古代漢語里有入聲字,但現(xiàn)代漢語里已經(jīng)沒有入聲字了,父親會在字的右下角畫個小紅圈;“數(shù)”還能表示“繁密”的意思,讀起來像“促”的音,是另一個入聲字,父親在字的右下角再畫一個小紅圈。父親還把第四種讀法“促”的出處一并告訴葉嘉瑩。
回憶到這里,葉先生的聲音有點激動:“新聞報道中說,漁民用最密的網(wǎng)打魚,小魚撈上來就扔掉,這是斷子絕孫的做法?,F(xiàn)代人眼光之短淺之自私之邪惡,不顧大自然不顧子孫后代,這種敗壞的墮落的思想和習慣是不應該的。”讓她痛心的是,如今很多年輕人守著文化寶藏,卻被短淺的功利和一時的物欲所蒙蔽,因而不再能認識到古典詩詞對心靈和品質(zhì)的提升功用,可謂如入寶山空手歸?!岸沂侵拦诺湓娫~的好處的。知道了而不傳述,就是上對不起古人,下對不起來者。所以我的余生還要講下去?!?/p>
正是因為古典詩詞對心靈和品質(zhì)具有提升功用,因而它們天然就是啟蒙和教化的最好載體,簡而言之便是“詩教”?!皽厝岫睾?,詩教也”,“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不學詩,無以言”……孔子最早提出“詩教”,他認為學詩可以激發(fā)熱情,可以提高觀察力,可以團結(jié)群眾,可以抒發(fā)不滿,詩可以讓人變得溫柔敦厚;不學詩,就不懂得怎樣說話。隨著儒學地位的上升,“詩教”發(fā)展為我國古代重要教育理念?!霸娊獭逼鹪从凇皹方獭?,《尚書·堯典》中“帝曰:‘夔,命女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講的是舜帝把詩與樂結(jié)合在一起,對年輕人提出了修身的要求,即正直而溫和、寬厚而謹慎、剛毅而不粗暴、謙恭而不傲慢。
2013年12月,在“中華之光——傳播中華文化年度人物獎”頒獎典禮上,主持人向手捧獎杯的葉先生討教如何養(yǎng)生益壽。葉先生公布了獨家秘笈——鐘嶸《詩品序》里的一句話,“使貧賤易安,幽居靡悶,莫尚于詩矣”。
一個人無論是貧賤艱難,還是寂寞失意,能夠安慰人、鼓勵人的,沒有比詩詞更好的了。
從小接受傳統(tǒng)“詩教”并獲益終生的葉先生,這七十多年來執(zhí)鞭杏壇,一直在做的正是“詩教”。1995年起,葉先生在指導博士生的同時,開始了少兒詩教。對于國內(nèi)一些少兒國學班讓不識字的孩子搖頭晃腦吟誦經(jīng)典這件事,葉先生是反對的。
“學詩要和識字結(jié)合在一起,還要遵照興、道、諷、誦的步驟?!比~先生介紹道,“這種古老的讀詩方式起源于周朝,興是感發(fā),道是引導,諷是從開卷讀到合卷背,最后才是吟誦。”葉先生拿杜甫的《秋興八首》舉例,“先要讓孩子了解杜甫其人,知曉他的際遇,再在吟誦中感受詩人的生命心魂。這樣才能‘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p>
“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這句話是古代儒家思想的另一個代表人物荀子講的,前面還有五個字“君子之學也”。整句的意思是,君子做學問,是把所學的聽在耳朵里,記在心中,表露在身體的儀態(tài)上,顯現(xiàn)在行動舉止上。葉先生與友人合編了《與古詩交朋友》一書,為增加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她親自吟誦編選了100首詩,并給讀本配上了磁帶。她還多次到電視臺教少年兒童吟誦詩歌。葉先生設想在幼兒園中開設“古詩唱游”的科目,以唱歌和游戲的方式教兒童們學習古詩,“在持之以恒地浸淫熏習之下,中國古典文化就會在他們心里扎根?!?016年9月10日教師節(jié)這天,南開大學幼兒園的孩子們?yōu)槿~奶奶朗誦了《相思》《春夜喜雨》等古典詩詞以及自己創(chuàng)作的小詩,還送上了賀卡和手工花。葉奶奶給他們的禮物則是新書《給孩子的古詩詞》,她精心遴選了218首經(jīng)典古詩詞,傾心講誦,分10多次錄制了幾十個小時的錄音資料。葉先生吟誦詩詞,是帶著調(diào)子的。比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葉先生特別強調(diào):“‘好雨知時節(jié)’的‘節(jié)’字和‘當春乃發(fā)生’的‘發(fā)’字應讀入聲,現(xiàn)在的音調(diào)沒有入聲,可以用短促的去聲代替。這樣念,平仄才對?!?/p>
再比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中的“獨”“節(jié)”“插”等字,在詩詞的聲律中也應該讀成仄聲。掌握了平仄,才會寫詩。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睆男【捅吃姟⒁髟姷娜~嘉瑩,正是在吟誦中不知不覺掌握了詩詞的聲律。
據(jù)中新網(wǎng)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