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菁蕓
[摘要]搞好課堂教學設計,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和保證,只有達到了教學設計的最優(yōu)化,才不會流于形式,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關鍵還是要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使其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投入更大的精力,為提高教學效率而努力。
[關鍵詞]中學語文 教學效率 素質 教學結構 理論聯(lián)系實際
長期以來,許多學生對語文課都有一種偏見:語文課充滿說教,枯燥乏味;語文是邊緣學科,看似簡單,要想學好也難。反省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重要的原因便是長期以來語文課教學方式方法的陳舊、落后,所以我們必須改變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那么怎樣才能提高語文課程教學效率,怎樣才能讓學生喜歡上這門課程并且輕松去學好呢?接下來筆者將結合自己多年來的教學實踐與教學觀察,淺談中學語文課程教學如何提高教學效率。
新課程教學理念認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師的教學要結合新課程教學理念,改變陳舊的課堂教學方式方法,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加強與學生在課堂上的有效互動,通過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科學性、思想性以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激發(fā)學生對語文課程學習的積極性。
一、提高教師自身素質,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
新課程教學中,要求教師專業(yè)知識功底深厚,即涉獵廣泛,既要掌握扎實的知識,又要了解專業(yè)領域的新知識,使課堂成為師生共同交流的場所,讓自己成為一名受學生歡迎的教師,讓學生“親其師方能信其道”。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真正的教育必須培養(yǎng)出能思考會創(chuàng)造的人?!币虼耍n堂教學的組織形式必須是思想自由的,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成為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而且要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探究能力。
在日常的學習中,教師要多關心了解學生的學習情緒,關心學生在學習上遇到的障礙,以便幫助學生及時解決問題。在同一個班級里,學生的學習能力不一樣,有的學生學習能力較強,對新知識的接受較快,甚至還能舉一反三;而有的學生學習能力則較弱,需要花更多的時間才能較牢固地掌握新知識。因此,教師平時要多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予以及時的鼓勵,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同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才能在備課的時候適當?shù)匕才胖攸c、難點,才能根據(jù)學生的情況,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打造高效教學課堂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和源泉,要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就要努力把課上得趣味橫生,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認真地精心地準備,要求教師運用多樣的、不拘一格的教學方法,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使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良好的課堂教學,離不開成功的課堂導人。在上課之前,教師可以結合時事、結合身邊的事例,讓學生們談談對這件事的看法,對此有什么建議之類的,然后再導人本課學習的主題。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對即將學習的新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了一定的學習興趣,甚至可以領悟到該知識點的用法,對新知識的接受速度加快。
在課堂上,教師要善于運用啟發(fā)式教學,避免說教。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在講臺上對著課本照本宣科,課堂氣氛是沉悶的,學生對聽課提不起興趣。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善于運用啟發(fā)式教學,讓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產生共鳴,敢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例如,在學習《愚公移山》這一課時,講到的知識點就與在座的學生息息相關,教師可以結合愚公精神讓學生們談談自己的看法,怎樣才能做到堅持不懈,并提出自己對這類問題的處理建議等。在這樣的思考與表達中,學生們慢慢地感覺到學習這門課程的意義,從內心去接受語文課程的學習。
在課堂上,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營造積極和諧的課堂互動氛圍,是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保障。教師在課堂上要有意、無意地創(chuàng)設輕松、和諧、健康向上的課堂氛圍。眾多研究表明,課堂氛圍對學生的學習活動影響較大,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生的潛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真正為學生用自己的行動來獲取知識和情感奠定基礎。因此,教師要重視教學中學生情緒的調節(jié),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和諧、輕松的課堂氛圍。
三、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真正學以致用
聯(lián)系社會實踐是語文教學成功的關鍵,語文教師應當盡量使課程的每一個知識點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理論聯(lián)系實際。我們都知道,語文教學內容理論抽象、概念多,趣味性少,所以在語文課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理論聯(lián)系社會實際、思想實際,把學習和掌握的基本理論知識應用實際中去,達到理論與實際,學與用的統(tǒng)一,讓學生懂的理論知識來自社會實踐,而又能用它指導社會實踐,去揭示事物的本質。激發(fā)學生們學習語文課的熱情,才能使深奧、抽象的知識變?yōu)楹唵位?、形象化,才能使學生們主動去學。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養(yǎng)成看報、聽廣播、看電視新聞和對社會熱點問題關注的習慣,并對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通過問卷調查、參觀訪問、班級討論會等形式,提出問題,發(fā)表自己見解等。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活動,逐步提高學生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語文課教學效果。
總的來說,要想提高中學語文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就要教師積極轉變教學觀念,轉變陳舊的教學模式,對學生傾注更多的教學熱情,切實關心學生的學習,才能讓學生愛上這門課程,提高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