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紅偉
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互動共生的過程,可以理解為“師教生學”“以學定教”,也可以理解為“因學而教”“以教導學”。歸根結底,“教”是為了“學”。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教學中只有遵循順學而教的原則,以學為本,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發(fā)展學生主動學習的潛能,營造合作探究的情境,才能使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一、激發(fā)學習欲望。自主把握學習目標
落實順學而教,學生是否有學習的欲望,是否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是關鍵。只有把學習轉化為學生內(nèi)在的需要,教師才能因勢利導,促使學生主動思考,主動質疑,為深入探究奠定良好的開局。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產(chǎn)生學習的欲望呢?這就需要教師針對學習內(nèi)容創(chuàng)設合適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產(chǎn)生疑問,發(fā)現(xiàn)不足。解決疑問,彌補不足,正是吸引學生主動學習的原動力。
1.把握疑問的“度”
適度地感受困難,有利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激發(fā)學習欲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善于“制造”困難,使學生產(chǎn)生疑問。只有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心理水平、學習環(huán)境等各方面因素,自然地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使學生適度感受困難,才能讓他們產(chǎn)生釋疑的強烈愿望,推動學生主動學習。
學生的疑問應該是“從文本中來,到文本中去”。疑問應源于當前的學習情境,指向文本的深入學習,讓學生在疑問的指引下,自發(fā)地深入探究文本,提高學習效率。例如,教學蘇教版語文五年級《滴水穿石的啟示》時,師生圍繞李時珍“走遍了大半個中國,訪名醫(yī),嘗百草”展開想象,探討李時珍是如何走、如何訪、如何嘗的,從而體會李時珍的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學生興致盎然之時,老師話鋒一轉,拋出一個問題:既然李時珍的經(jīng)歷這么艱辛,課文為何只用寥寥數(shù)語來介紹?學生心里顯然也存在這個問題,結合文章中心得出結論:如果詳寫事例,讀者更多關注到的是李時珍,這反而不能突出“目標專一、持之以恒”這個主題,從而讓學生對本文概括的語言特點有了深刻的了解。
2.調控不足的“距”
教學中,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身的不足,有利于促進學生主動探究。當然,這種不足應該是在學生努力之后可以解決的。教師應善于為學生制定合理的目標,從而調動不同水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設定教學的保底目標,幫助學困生夯實學習基礎;設定教學的發(fā)展目標,幫助大多數(shù)學生提升語文能力。適中的差距有利于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共同進步:學優(yōu)生在合作中起主導作用,有利于他們構建清晰的知識體系;對其余學生而言,他們能夠從傾聽、交流中發(fā)展思維,提升能力。
例如,教學蘇教版語文六年級《夾竹桃》,教師讓學生仿寫月光下夾竹桃給人的幻想。學生寫完后進行交流,教師表示與課文還有些差距,讓學生找找差距在哪里。學生合作探究,終于有學生發(fā)現(xiàn)季羨林寫作時注意動靜結合,使畫面富有動感,而自己卻沒有注意到這一點。通過修改,學生的仿寫很好地體現(xiàn)了動靜結合。
二、調動學習心態(tài)。自主探究學習難點
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心態(tài),讓他們積極參與到學習難點的探究活動中,是學生提升知識技能,發(fā)展學習能力的需要。讓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有利于教師找準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和最近發(fā)展區(qū),有利于教師收集來自于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問題,也有利于教師有的放矢,通過點撥、啟發(fā)、引導加以解決。
1.找準理性分析的基點
與一般閱讀不同,語文課上的閱讀除了要求學生知道文章寫什么,還要求學生能探究文章為何如此寫。這就要求學生善于結合自己的已有知識進行理性分析。當學生探究遇到阻礙時,教師應及時分析出現(xiàn)阻礙的原因,能解決此阻礙的學生已有知識是什么,引導學生借助已有知識進行理性分析,化解學習難點。
已有知識是學生進行理性分析的基點,找到這些基點,學生便能“跳起摘到果子”。例如,學習蘇教版語文六年級《理想的風箏》,學生在體會“一陣歡笑過后,同學們心中泛起一股酸澀的味道,對劉老師的尊敬也增添了幾分”一句中“泛”的表達效果時遇到了困難。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看到的“泛”的現(xiàn)象,再要求學生結合劉老師的精神品質來考慮,使學生體會到:劉老師的樂觀使大家對他的同情只是淡淡的,從而對劉老師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2.搭準情感共鳴的脈搏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蓖ㄟ^多次閱讀,讀者會被文章的情感所感染,自然也就明白了作者表達的用意。在閱讀教學中,只有讓學生與文本產(chǎn)生情感共鳴,才能化解學習中的難點。
與文本產(chǎn)生情感共鳴,讀是基礎。在此階段,教師不應多作提示,而應讓學生靜靜地讀,批文入境,把自己沉浸到文字中去,品味文字的魅力,體驗情感的流淌,感受思維的脈動。例如,蘇教版語文五年級《灰椋鳥》,這篇文章文質兼美,筆者在教學“歸林后”這一節(jié)時,讓學生大聲地讀,有感情地讀,要求學生邊讀邊思考:閱讀中哪些地方吸引了你?文中的對仗句、比喻句、反問句句式優(yōu)美,情感充分,一遍又一遍地朗讀,能讓學生在感受到灰椋鳥充滿活力、生機勃勃的同時,也體會到了上述句式的表達效果。
三、理清學習思路,自主歸納學習策略
學習的目的并不是單純地掌握知識,而是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培養(yǎng)獲取知識的能力。教師應重視引導學生回顧學習的過程,理清學習思路,歸納學習策略。在此過程中,教師不應越俎代庖,也不應放任自流。教師應準確處理好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的關系,因勢利導,有效歸納。
1.先說后教,提升策略的效度
對于那些目標明確、過程清晰的學習活動來說,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說”,讓他們自主歸納學習過程中的策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問題的產(chǎn)生、解決,以及在此過程中所遇到的阻礙及突破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教”,此時的“教”可以是歸納總結,即以比較科學準確的語言歸納學生交流的結果;也可以是舉一反三,即讓學生嘗試利用剛剛歸納出來的方法去解決一個相似的問題;還可以是拓展延伸,即在學生已有知識水平上提出新的問題促其思考,或補充相關聯(lián)的知識,充實認識??傊?,教師應通過鞏固深化,提升學習策略的效度。
2.先教后說,增強策略的品質
對于那些目標模糊、過程復雜的學習活動來說,教師應該先“教”。按照學習過程的難易程度,教師的“教”也應該有所不同??梢允腔仡?,即教師通過回顧學習過程歸納學習策略;可以是引導,即在教師的引導下,師生共同完成學習策略的歸納;可以是點撥,即策略的歸納以學生為主,教師只是在學生遇到困難時予以點撥。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說”不可忽視?!罢f”是學習知識化于內(nèi)的體現(xiàn),通過說能促進新知與舊知的聯(lián)系,形成意義理解;“說”是學習技能顯于行的體現(xiàn),它能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和學會學習的能力;“說”是學習品質沉于品的體現(xiàn),通過說,能使學習在學生靈魂深處留下人性品性和學習素養(yǎng)的印記。
教學中遵循順學而教的原則,是對學習方式的變革,體現(xiàn)的是以往單一的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獲取知識的轉變;是對學生潛能的激發(fā),通過呵護學生的好奇心、探究欲,促進了人的全面和諧發(fā)展;是對教學效能的提升,它促進了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思維方式的積極變化。只有遵循順學而教的原則,才能幫助學生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