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滔
【摘 要】導學案是指教學過程中以師生共同編寫和使用學案為載體,把教師的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教師把學習目標設計成學習方案,引導學生自學自研自評互評。導學案的設計突出的是“導”和“學”引導學生學習,而不是讓學生做練習,引導學生復習上節(jié)課內容,而不是讓學生盲目地去背一些知識點。引導學生預習下節(jié)課知識,找到不足,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深入學習。導學案教學應盡量跳出課本,把握初中英語學習各階段的內容,有機地整合教材,才不會盡力面面俱到,而確定做到有的放矢,讓學生在課堂上用英語而不是練英語。
【關鍵詞】初中英語 導學案 編寫原則 環(huán)節(jié)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143
導學案突出“導”和“學”兩個關鍵字?!皩А笔侵笇?,引導是目的,是關鍵。預習材料必須具有學習和突破問題的功能?!皩W”不是講,也不是教,是以學生學為根本要求:應以能幫助學生學習方便為根本出發(fā)點。“案”是一個方案,一種設計,不是知識,題目的簡單堆積。
導學案跟教案的不同點:導學案重“學”,教案重“講”,導學案任務于學生,教案方便于教師;導學案重在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教案重在對知識的傳授,導學案重學習的過程,教案重課堂的“結果”。所以導學案對于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學習方式,又會使學生學到的知識更豐富。用導學案上新授課可以有效提高初中英語教學的效果。
一、初中英語導學案的編制原則
導學案的編寫要緊扣教學目標,必須經過“五步”、“五備”的過程歷練。即“五步”:1.把握學情,合理分工。2.學透課標,吃透教材。3.查閱資料,豐富素材。4.嚴謹構思,編制學案。5.深入研究,構建體系?!拔鍌洹保?.個人初備,形成“個”案。2.集體研討,形成“初”案。3.修訂完善,形成“定”案。4.跟蹤聽課,形成“評”案。5.自我反思,形成“補”案。要滿足下列原則:
(一)全面性原則
本單元主要學習一般過去時和一般現(xiàn)在時兩種時態(tài)的被動語態(tài)。由此系統(tǒng)拓展學習一般將來時和現(xiàn)在完成時兩種時態(tài)的被動語態(tài),既對比了主動語態(tài)和被動語態(tài)的用法差異,凸顯了知識的全面性,又全面培養(yǎng)了學生模仿、觀察、實驗、類比、聯(lián)想、想象、求異思維、聚合思維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主體性原則
即以學生為導學案的使用主體。編寫本課時的導學案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對“被動語態(tài)”這一語法難點的陌生與畏懼,因而要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
(三)指導性原則
本課時的導學案可讓學生從含情態(tài)動詞被動語態(tài)的復習開始,以舊引新,層層遞進,逐一學習一般現(xiàn)在時、一般過去時、一般將來時、現(xiàn)在完成時的被動語態(tài),對“主動語態(tài)”及“被動語態(tài)”進行再認識,從而自然、順暢地過渡到“被動語態(tài)”的拓展學習。
(四)層次性原則
本課時可以對教學內容按星級設置,如準一星級“★”(必須掌握含情態(tài)動詞的被動語態(tài))、一星級“★”(必須掌握一般現(xiàn)在時的被動語態(tài))、二星級“★★”(必須掌握一般過去時的被動語態(tài))、三星級“★★★”(必須掌握一般將來時的被動語態(tài)和現(xiàn)在完成時的被動語態(tài))。
(五)創(chuàng)新性原則
“被動語態(tài)”語法的語境有限,且易與“主動語態(tài)”混淆,因而要注意反復,通過詞匯填空、句型轉換、單項選擇、翻譯句子等多種形式來鞏固學習效果。
二、用導學案新授課的課堂結構 “五環(huán)節(jié)”
(一)預習展示,梳理問題
預設目標:通過反饋預習及學生預習生成的文本問題,師生探討梳理出有價值的學生不易普遍解決的問題。操作要領:授課開始,開展小組互讀互教,小組推薦代表匯報展示預習成果。教師要利用課前對導學案中學生問題情況的掌握有機調控集中梳理預習中遇到的問題。
(二)呈現(xiàn)問題,明確目標
預設目標:把學生不易“解惑”的有價值的問題確定為課時目標。操作要領:小組內先梳理,有的問題學生相互之間就能夠解決,有的問題一時半會兒無法解決,需要通過學習課文或老師講解來解決,如課文的理解、新詞的讀法等,就可以明確為課時目標,在課堂中重點突破就很明確了。
(三)初步學習,體現(xiàn)“三位互動”
在新知教學中,第一“動”——學生與書本互動。游戲法——找朋友,在今天的文本中找新朋友,也就是讓學生對這節(jié)課學習目標的定位。然后讓小組一起討論,說說你知我知相互知多少,然后未知是什么,老師出場解決。這就是第二“動”——教師與學生互動。教師可以借助各種資源向學生展示新詞,讓學生聽、仿、跟來學會本節(jié)課的詞匯。時間控制在5分鐘之內最好,確認班內有一半以上的學生會了,我們就可以進行第三“動”,也就是生生互動,學生自讀、對子互讀、小組長檢查;組長負責安排“一幫一、多幫一”,達到人人都會。會與不會教師要讓學生展示才知道。這就是我們的show time 時間,組織這個活動是,教師一定要做好導演的身份,充分發(fā)揮學生說與聽的作用。展示的學生形式要多樣化,聽得學生要當好評判員,好的要有鼓勵,不足的大家?guī)退麑W會。
(四)檢測反饋,再次鞏固
預設目標:依據課時目標,設計內容,形式多樣,有層次性,還可以有一定挑戰(zhàn)性的問題。讓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能清晰的整理和鞏固,學以致用。操作要領:把本節(jié)課的詞匯用到句子中,會進行簡單的造句。當堂檢測,采用小組內反饋、全班交流、教師點撥等形式鞏固所學知識。
(五)總結收獲,布置作業(yè)
預設目標:發(fā)揮評價功能,提升學生知識與情感的認知,自然銜接后面課時的任務。操作要領: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以小組評價、團隊學習收獲與個體自我評價學習收獲相結合,小組和個體互相借鑒,促進整體發(fā)展。布置作業(yè),為后面的學習做充分的準備。
總之,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導學案的問題的設計也必須在不斷的摸索中改進。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導”為主,要“導趣、導疑、導思、導創(chuàng)”,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覺性,這樣就能使學生在積極的參與中得到健康、全面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