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素琴
【摘 要】擁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詩文,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精髓。從古到今,古詩文就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不僅有利于陶冶情操,還利于提高個人修養(yǎng)。那么,作為國人的我們,對于古詩文的研究也就更加迫不及待了。
【關鍵詞】古詩文 文化 品味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051
古詩文主要是指中國古代詩歌和散文,在中國詩歌發(fā)展史上,詩歌有著巨大的變化,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形式豐富多彩的唐詩,合樂演變來的宋詞,文人永志抒懷的元曲,再到清的小說,可見古詩文的演變歷程。
古代文人在送別,相聚之時都會飲酒作詩一首來表達內心的思緒,或在睹物思物時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或有登高望山是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亦或有思親之切的“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等等。千古佳句頓時吟上來依舊是如此朗朗上口,古詩文中的很多句子都值得我們深深去細細品讀,更何況作為新一代希望的小骨朵。語文是作為一門國學經(jīng)典來學習的,更加是為了繼承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明白古時候的文化意境。那么,如何好好地研究古詩文中的文化對于一個語文老師來說就顯得更尤為重要了。下面就對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文研究做了一定的研究,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對于古詩文發(fā)展的分類
不管對于做什么,沒有一個好的分類都會顯得雜亂無章,更何況對于繼承著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美的經(jīng)典佳句。古詩文分為詩歌和散文,而我們經(jīng)常誦讀的詩歌又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四言古詩是最早的代表,醇厚古樸,典雅唯美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到后來五言古詩再到七言古詩;隨后就是近體詩了,其代表便是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然而不同時期出的古詩文也必然是不同的,難免都會帶著當時時代的氣息。另一類的散文一直遵從于“形”散而“神”不散的獨特行走于江湖多年,六朝以來凡是不對稱,不押韻的都稱之為散文,當然隨著文學概念與題材的變化,散文也發(fā)生了很多改變。
(一)詩歌的分類
1.唐詩。唐朝歷來都被視為各朝代舊詩最多的朝代,按照時間分為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當然題材也就非常廣泛了,有從側面描寫當時社會風氣的,批評封建主義的,隨之也會有從正面歌頌愛國主義的,還有懷揣著自己偉大理想抱負的,也還有戰(zhàn)爭時期表達著對兒女家園的思念之情,總之不管什么都難逃詩人的法眼,通通都成為了他們的寫作題材。派別上也有現(xiàn)實主義的,也有浪漫主義的,形式上也有五言的,也有七言的。風格更是多彩,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傳統(tǒng),加上擴展了五言與七言形式,還創(chuàng)造了優(yōu)美整體的近體詩。其中韻味并不是一兩話就能說清的,更多的還是要通過多讀去慢慢品味。
2.宋詞。宋詞是繼唐詩之后新出的一種新型題材,宋詞更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顆耀眼璀璨的星,以千姿百態(tài),姹紫嫣紅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艷,宋詞最初來源于合樂,又稱為長詩句,樂府,樂章,曲子詞,始于唐,定型與五代,盛行于宋代。在古代文學的長河中,它作為一扁小舟在里面熠熠生輝。
3.元曲。繼唐詩宋詞之后,元曲更加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有分為雜劇和散曲,元曲的盛行更是元代這一時期文學最高的成就,它本身還確立了很多體制:宮調,曲牌,曲韻,平仄,對仗,襯字。元曲歲有定格,但這并不意味著它死板,更多的是一些大膽的評價,直指“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的世風,也正是如此才讓元曲永葆青春。
4.小說。清時期又是文學上的一個重大轉折,最偉大的當數(shù)曹雪芹的《紅樓夢》、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它們的出現(xiàn)都標志著中國古代白話和文言小說的最高成就,清代描繪更多的則是封建社會的黑暗,科舉制度的罪惡,農(nóng)民起義的決心等。有了更多的深度思想,就顯得彌足珍貴了。
(二)散文的分類
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分為了七大形式:說、表、贈序、銘、雜記、游記、寓言。每一類都各自展現(xiàn)了它的獨特的文學體裁,有記事性的,有抒情性的,都無一不展示了散文的美妙,對于學生來說,能夠通過讀各種美妙的散文構建無數(shù)形象生動的畫面在腦海中,或者當下時代的背景的無奈等,何嘗有不是一種體驗呢?
二、對于古詩文體裁不同的分類
在了解了古詩文的發(fā)展由來,就能夠更好的從我們的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些古詩文中去理解,去領略每種體裁不同所帶來的感受:詩經(jīng):《詩經(jīng)·采薇》;古詩:《靜夜思》、《望洞庭》、《石灰吟》等43篇:詞:《憶江南》、《長相思》等7篇;曲:《天凈沙·秋思》。
單從數(shù)量上看,現(xiàn)行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所呈現(xiàn)的52首古詩文中,分為不同的體裁,古詩的數(shù)量比重還是相對比較大的,而且難易程度也挺適中的,對于小學生的認知水平,都有了合適的篩選。
三、對于古詩文內容不同分類
從教材中所看古詩文內容各異,都較為豐富,有寫自然山水,田園的景物20篇,有贈別友情的《贈汪倫》等5篇,有思鄉(xiāng)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等7篇,有寫物的《草》等3篇,還有寫哲理的,童年,托物言志的,神話故事與民間傳說等等。
具體來看,整體站描寫田園,自然山水的比重少些得有些重,可能還是基于小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的限制,多了解一些山水之情,祖國的大好河山,探索自然奧秘,感受自然風光??雌饋磉€挺豐富,有山水田園是,有離別贈友詩,還有托物言志之詩,盡管如此,不過還存在一些缺陷,內容還是不夠完善,比如親情之類的叫偏少,傳統(tǒng)節(jié)日的也較少,據(jù)統(tǒng)計僅一篇左右。
四、我的感悟
“學海無涯苦作舟”珍惜我們在課堂中的每分每秒,盡可能地多去領略古代前人給我們留下的人文古跡。語文教師更有義務去好好帶領學生誦讀我們的經(jīng)典古詩文,古詩文大多節(jié)奏都讀起來朗朗上口,課堂上多指導學生讀出停頓,節(jié)奏,抑揚頓挫,也可以配合著音樂讓學生反復練習,讀出古詩文的精彩與韻味,感受所帶來的獨特美。也可以讓學生想想詩中句子的情形來說話,不僅可以抓住詩句創(chuàng)造的空白情景來構想豐富的場景,比如“離離原上草”就可以想想春天草原上的情景,構想自己就仿佛置身于其中,可以盡情的想想我看見了什么,聞到了什么,是否聽見了小草在說些什么,是否觸到了鳥語花香等。對于小學生來說,語文是最好來培養(yǎng)他們的性情,培養(yǎng)他們想象力的一門學科,是必不可缺少的,而且有了古詩文的熏陶,更加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感受到平時不常有的一些東西,更加體會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品味了古詩文的精彩絕倫。尤其是對于小學生來說,我更愿意的是采用“激興趣,讀詩文,明詩意,賞意境”的四部教學來帶領學生一起進入美妙古詩文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