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嬌璐
〔摘 要〕舞蹈《夢》以山東海陽秧歌為素材,選擇固定舞蹈演員的雙腳來展現(xiàn)舞蹈作品,以全新的方式演繹,從新的視角出發(fā)將“尋根”作為整個舞蹈作品內容發(fā)展的主線,配以悠揚的沂蒙山小調使一個美輪美奐的夢幻舞蹈作品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看到一個不論是從舞蹈的創(chuàng)意、動作的編排和演繹的形式上都正在改革與蛻變中的山東海陽秧歌。
〔關鍵詞〕 海陽秧歌 限制 創(chuàng)新
古語云:“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睋?jù)權威工具書《辭?!返尼屃x,為:“舞蹈,藝術的一種。以經過提煉、組織和藝術加工的人體動作為主要表現(xiàn)手段,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其基本要素是動作姿態(tài)、節(jié)奏和表情。舞蹈與詩歌、音樂結合在一起,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產生的藝術形式之一。”(《辭?!房s印本,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版第234頁)。
從舞蹈的產生直至發(fā)展到現(xiàn)代,我們按部就班的運用身體的各個部位、關節(jié)進行舞蹈,卻從沒有嘗試過在一個舞蹈作品中將身體某一部位完全固定,運用身體的其他部位來進行舞蹈,完成作品。聽起來,這也許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人類的智慧與潛能總是能帶給我們驚喜,舞蹈發(fā)展到我們這一個世紀,這種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就變成了現(xiàn)實。
2009年我參加了舞蹈《夢里尋她千百度》(以下簡稱《夢》)的排練。舞蹈《夢》以山東海陽秧歌為素材,選擇固定舞蹈演員的雙腳這種形式來展現(xiàn)舞蹈作品,這就要求演員必須將身體的動作無限的延長做到極致,這樣才能讓海陽秧歌“流動性”的動律特征不受固定雙腳這種形式的影響而發(fā)揮到極致。“一驚一乍”和變化多端,是海陽秧歌特有的節(jié)奏特點?!秹簟返木帉Ш芮擅顚烧呷诤系揭黄穑沟梦璧竸幼鞯姆扰c音樂表現(xiàn)的力度完美結合起來,沒有因為讓固定身體某一部位而影響到舞蹈的發(fā)揮,反而將舞臺的空間整個都豐富了起來。
《夢》的編導高志毅老師在對海陽秧歌的動作素材進行深入地挖掘、整理后,從原始的海陽秧歌動作素材上進行“加工”和“改造”,創(chuàng)作出一系列符合現(xiàn)代審美標準的舞蹈動作。這就是舞蹈《夢里尋她千百度》,他運用這一舞蹈素材,以全新的方式演繹,從新的視角出發(fā)將“尋根”作為整個舞蹈作品內容發(fā)展的主線,配以悠揚的沂蒙山小調使一個美輪美奐的夢幻舞蹈作品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
一、 舞蹈《夢》中的限制與創(chuàng)新
(1)、固定隊形的位置。編導選擇將25個演員的隊形位置固定,使得舞蹈這個本就長于抒情拙于敘事的藝術形式失去了用隊形變化講述故事的手段,但是編導通過我們手中扇子的運用很巧妙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扇子是手臂的延伸,從古代開始就成為塑造各種不同人物象征的道具了。海陽秧歌中扇子運用的特色在于沒有局限扇子在身體局部的變化,扇子已經作為手臂動作的延伸部分,延長了手臂的運動軌跡。
在舞蹈《夢》中,舞臺上25位演員的扇子顏色各不相同,通常我們所見到的扇子大都為單色或是扇子自身的過渡色。而我們扇子的顏色則是從淺到深或是從深到淺組合起來完成了一次整體的顏色過渡。扇子的創(chuàng)新使用不僅解決了固定隊形所帶來的限制,更讓觀眾對舞蹈中“尋根”這一主題內容和人物形象的印象加深。舞蹈開始時運用演員們手中的扇子從淺到深形成一個立體的正方形,以一種夢幻的意境講述一個“小嫚”[1]在夢境中開始尋根的故事。在她開始表演“尋”的獨舞時,使用的扇子是海陽秧歌中代表“小嫚”的“團扇”。當熟悉的《沂蒙山小調》響起時,扇子已經在舞蹈的高潮時的動作中將扇子轉換,成為由深到淺的組合表呈形式,演員們慢慢形成一個立體的扇形,她尋到了她!從夢中、從那遙遠的地方“看得到卻觸不到”的她,表現(xiàn)“祖先”的扇子形象是海陽秧歌中代表老人的“合扇”。
整個舞蹈我們的隊形固定在5*5的正方形上,但是在這個隊形上編導卻發(fā)展、變化出了各種形狀,并沒有讓觀眾感覺到隊形單一、形式枯燥。舞蹈中各種立體的圓形、四邊形、三角形和多米諾形式的運用,讓我們覺得舞臺是那么的豐滿。
(2)、固定演員的雙腳?!傲鲃有浴笔呛j栄砀杼赜械膭勇商卣?,固定腳下動作使得海陽秧歌的這一特點就受到了限制。照常理來說,舞蹈表演中將身體某一部位固定就會使得舞蹈表演空間受到制約。舞蹈《夢》雖然固定了我們雙腳的位置,但是通過運用演員手中的扇子加上海陽秧歌動作的延伸感和變幻多端的舞蹈隊形使得整個舞蹈沒有因為固定身體位置而失去舞臺的表演空間。
海陽秧歌中腳下的動作是相當豐富的,有些動作更是需要手腳相互配合來完成。在這樣的前提下,編導要求我們在舞蹈中通過重心的轉移和膝蓋的配合,盡最大可能的將身體拉長、延伸來完成動作。舞蹈《夢》動作揉抻大氣、擰轉迂回,呈現(xiàn)出流動的樣式和‘一驚一乍的動作特點。扇子的使用更是拓展了舞姿的造型幅度,形成多面立體的隊形走向。編導通過對海陽秧歌動作的發(fā)展和變形,使得原有的秧歌動作更加豐滿,具有鮮明的風格特性,同時符合‘尋根這個主題的發(fā)展和現(xiàn)代人的審美需求。比如說舞蹈中推扇、纏頭扇、滿身花等動作運用,盡顯海陽秧歌的動律特點。而最能代表海陽秧歌的“滿身花”動作,則是通過頭、上身劃八字圓,胯部、膝蓋隨著動作左右的變換重心來完成‘尋根這一舞蹈主線的要求。
舞蹈《夢》雖然固定住了隊形、封住了演員的雙腳,但是舞蹈的編排與表演卻又延化出無盡的“圓”之意象:橫圓、立圓、八字圓、大圓套小圓,形有盡意無窮……。
二、以情帶動,舞為心聲
從排練開始的那一天起,我經歷了舞蹈學習過程中的一次“洗禮”,開啟了對舞蹈重新認識的旅程。這個旅程是漫長的、艱苦的,因為它沒有頂點也沒有終點,但是它會影響我作為舞者來說的“一輩子”。
一直以來都認為編導能親自給我們排練是件幸福的事情,因為他教給你的都是這個舞蹈精華的部分;他會用最準確、直接的辦法來訓練你,讓你可以達到準確體現(xiàn)舞蹈的能力。同時你也會學到如何用分解的模式來練習一整套完整的舞蹈動作,從對每一個細節(jié)的反復斟酌,再到對每一個扇子方向的精致要求,你會贊嘆原來一把扇子可以如此這般的變化!舞蹈的排練過程真的是細致到了極致,幾乎可以準確到每一個人指甲蓋的方向上!
編者、舞者和觀眾是舞蹈作品能夠呈現(xiàn)在舞臺上的主要組成部分。對同一個舞蹈作品來說,作為編者所要表現(xiàn)的、作為舞者所要體現(xiàn)的和作為觀眾能夠感受的東西,可能是一樣的,但很可能也是不同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和屬于自己的理解力。我要說的是作為舞者能否理解編者的想法并把它們通過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體現(xiàn)出來,這一點是很重要的,我們不能僅靠想象來舞蹈,也不能單靠動作來理解作品,因為它們單獨拿出來都不是完整的,只有合在一起才是一個完整的舞蹈作品?!耙郧閹樱铻樾穆?!”這是一句話一直以來都是我最愛的一句話。因為我覺得跳舞只有你自己先被感動了,你跳出來的舞,才能感動到別人!現(xiàn)在這個社會抄襲、照搬之風猖獗的時代,能出現(xiàn)具有自己獨特風格且能代表一個地方特色民間舞蹈風格的舞蹈作品實在是為不多。而我們排的這個舞蹈就可以算是為數(shù)不多中的其中之一!
《夢里尋她千百度》這個作品凝結了編導對人生的感悟,凝聚了他的智慧表達方式。不論是從舞蹈的創(chuàng)意、動作的編排和演繹的形式上,我們都看到了一個正在改革與蛻變中的山東海陽秧歌元素,是如此的完美。
注釋:
① “小嫚”:山東半島地區(qū)方言,嫚,讀mān,一般還要加上兒化音,聽起來是mer。多指年輕的小姑娘
參考文獻:
[1]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中國戲劇出版社
[2]趙鐵春,田露.中國漢族民間舞教材[M].高教出版社,2004
[3]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民間舞系編.論中國民間藝術.山東友誼出版社
[4]潘志濤.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法[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5]馬力學主編.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及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