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禮平
摘要:根據(jù)學情,探討教學方法,以《列夫·托爾斯泰》一課的兩次備課為例,從第一次上課的“山重水復疑無路”到第二次備課的“柳暗花明又一村”,最后得出“‘以學定教出高效”的理念與方法。
關鍵詞:課堂;高效;兩次備課;以學定教
以學定教,即根據(jù)學情來確定教學的起點,選擇教學的內(nèi)容、方法和策略?!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nèi)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蹦敲矗Z文教師又該如何科學地貫徹“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呢?下面以《列夫·托爾斯泰》一課的兩次備課為例,談談個人的看法。
一、第一次上課——山重水復疑無路
前不久,筆者參加了學校年級組的集體備課后,主講了《列夫·托爾斯泰》這篇課文。第一次備課,我將這篇文章確定為“主題型”文本進行教學,并據(jù)此設定了三個教學目標:①了解列夫·托爾斯泰的生平事跡、思想變化和人生追求,體會作者的崇敬、贊美之情。②品析精彩語段,了解文本刻畫人物的方法,體會欲揚先抑手法的表達效果。③感知列夫·托爾斯泰深邃而豐富的精神世界,從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授課時,為了達成以上教學目標,我首先用課件簡介了列夫·托爾斯泰的生平及創(chuàng)作情況,接著配樂激情范讀了文章的精彩段落,然后在學生反復誦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賞讀了精彩語句,并圍繞精彩語句和段落的分析開展了小組合作探究活動。整堂課,學生在教師預設的一個又一個問題的牽引下疲于應付,被動接受,老師講得費神,學生聽得費勁。課堂缺少同伴間的交流與展示,也沒有課堂生成的資源和內(nèi)容,氣氛十分沉悶,教學效果也不理想。
二、第二次備課——柳暗花明又一村
晚自習我?guī)е唤夂鸵蓡枺瑏淼桨嗌线M行了問卷調(diào)查,學生反映出的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不了解列夫·托爾斯泰及其作品,無法與作者和教師產(chǎn)生情感共鳴,因而也品不出列夫·托爾斯泰的偉大;二是感覺文章對人物肖像的描寫很獨特,很有趣,但體會不出這樣描寫妙在何處。通過問卷,我知道了課堂效果不佳的原因。于是,在第二次備課時,我把這篇文章確定為“寫作型”教學文本,并據(jù)此確定了兩個教學目標:①學習本文通過傳神的肖像描寫和欲揚先抑的表現(xiàn)手法來刻畫人物精神面貌的寫作技巧。②了解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并引導學生進一步閱讀列夫·托爾斯泰的相關作品。
第二天在另一個班級上課時,我設定了這樣的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一是結(jié)合視頻音頻等資料,教師講名人故事,學生猜人名,了解人物背景;二是要求學生初讀課文感知內(nèi)容,研讀人物肖像,體會這樣描寫的妙處;三是引導學生細讀課文體悟情感,結(jié)合關鍵語句的品析,感受文學大師深邃的精神世界,體會作者對他的崇敬之情;四是拓展運用,嘗試為身邊的同學描肖像畫,并組織開展“猜猜他(她)是誰”的展演活動。
開課伊始,學生就被列夫·托爾斯泰的精彩故事吸引住了。列夫·托爾斯泰在不幸人生中勇敢抗爭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學生,為接下來走近人物做了很好的鋪墊。在研讀人物的肖像描寫時,教師設問:“作者筆下的列夫·托爾斯泰是你們想象中的樣子嗎?他面部的最大特點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評價他的外貌特征的?為什么全部用貶義詞?”這些問題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將學生思維的觸覺引向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學生努力抓住文中的語句進行品析、探究,思維深度超出了課前預期。在體會寫作妙處、學習肖像描寫手法時,我又采用改句、換詞、調(diào)順序等方式引導學生品讀,著力讓他們自主體會比喻、夸張等修辭方法及欲揚先抑表現(xiàn)手法的精妙之處。在反復的朗讀與比較中,師生共同歸納出了肖像描寫的要訣,總結(jié)出“欲揚先抑”手法運用時應注意的問題。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與作者交流,跟文本對話,既感知了文章的內(nèi)容,又體悟了文章的情感,走進了主人公的心靈,產(chǎn)生了情感的共鳴。最后的課堂拓展練筆,學生運用課堂中所學到的知識,用生動的文筆為同學描畫出一幅幅傳神的“肖像畫”。他們爭先恐后地上臺展示,以至于下課鈴響了仍意猶未盡。
三、課后反思——“以學定教”出高效
《列夫·托爾斯泰》一課的兩次備課與授課,讓我明白了:一堂課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要基于學生認識的模糊點和能力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列夫·托爾斯泰》這篇課文節(jié)選自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傳記作品《三作家》,作者用妙趣橫生的文筆,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托爾斯泰的“肖像畫”,揭示出他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然而,我們的很多學生根本就沒有讀過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對其生平事跡十分陌生。因此,將“了解列夫·托爾斯泰的生平事跡、思想變化和人生追求,體會作者的崇敬、贊美之情”確定為教學的重點目標之一,無疑是不當?shù)?。那么,這篇文章中,哪些地方是學生的疑惑點、興趣點和最近發(fā)展區(qū)呢?從課后的問卷調(diào)查可以看出,學生對文本中人物肖像的描寫很感興趣,尤其是對文本前半部分用大量篇幅寫列夫·托爾斯泰外貌的丑陋,卻沒有降低他在讀者心中的高大形象的原因感到疑惑。這正是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文本的著力點。因此,在第二次備課時,經(jīng)過教研小組的反復探討,我從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把這篇文章確定為“寫作型”的教學文本,重新選擇教學內(nèi)容,設計教學流程。從課堂中學生的表現(xiàn)和教學效果看,我的這種以學定教,重構(gòu)和選擇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方法的理念和方向是正確的。
相同的文本,不同的教學選擇,造成了截然不同的教學效果。由此可見,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流程和課堂拓展,都應以學生為主,依學情而定。唯此,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得以體現(xiàn),學生的各項能力才能得以提升,高效課堂的教學目標才能得以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