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潔
摘要:外國留學生在學習聲調的過程中,常常會產(chǎn)生很多偏誤,而這些偏誤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漢語學習。通過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外國留學生在心理上不具有“關鍵期”的學習優(yōu)勢,以及存在“情感過濾”的負面影響,再加之母語的負遷移,導致其在學習漢語聲調的過程中存在諸多障礙。同時,教材的缺陷,教師自身素養(yǎng)的欠缺都成為了造成學生偏誤的原因。通過全面把握學生身心特點,合理編排教材,提高教師素養(yǎng),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聲調。
關鍵詞:聲調 偏誤
中圖分類號:H19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3-0060-02
對外漢語教學中,漢語聲調作為基礎知識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然而,近年來,漢語聲調教學卻并未取得較大突破。不少留學生的漢語總體水平已經(jīng)達到較為高級的階段,但是語音語調仍然是洋腔洋調。究其原因,主要跟學生的身心特點、對外漢語教材以及對外漢語教師有著密切的關系。下面我們就這三個方面,簡要分析對外漢語教學中聲調偏誤的成因。
一、學生的身心特點的影響是根本原因
(一)不具有語言學習“關鍵期”的優(yōu)勢
大部分留學生的年齡都已經(jīng)超過15歲,大腦的功能側化已經(jīng)完成。心理學家認為,原本大腦的兩個半球都具有語言的潛在能力,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的左右半球開始有各自的分工,而且不斷強化。從2歲到青春期之前,大腦的語言功能開始向左側化。4歲以后大腦左半球就開始顯示其語言優(yōu)勢,到青春期開始時側化已經(jīng)完成,右半球就失去了發(fā)展語言的能力。①所以我們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孩子學習語言的能力較強,而成人的學習能力、學習速度往往不及兒童。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面對的學生大部分都是15歲以上的學生,已經(jīng)錯過了語言習得的最佳時期,大腦的語言可塑性較低,所以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他們的效率往往較低。
(二)母語的負遷移
遷移是心理學的概念,指的是已經(jīng)獲得的知識、技能、經(jīng)驗對新學的知識、技能的影響。起積極、促進作用的遷移叫正遷移;起消極、阻礙作用的遷移叫負遷移,也叫干擾。在語言習得過程中,負遷移的影響更大。漢語是世界上為數(shù)不多的有聲調的語言,而且我們的聲調具有區(qū)別詞義的作用。但是,大部分留學生的母語沒有聲調,所以他們的知識儲備系統(tǒng)里沒有關于聲調的任何概念。而且,以往的學習經(jīng)驗反而會讓他們產(chǎn)生一種錯覺,說著有自己母語語調特點的漢語才顯得“洋氣”,所以他們并不在乎漢語的聲調。就母語為聲調語言的學生而言,母語聲調的數(shù)量、調值對漢語聲調的學習存在阻礙性的負遷移。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學習者必須改變自身母語中聲調體系的影響,而這個過程或多或少會對學習漢語產(chǎn)生干擾。而對于母語為非聲調語言的學生來說,他們缺乏有關聲調知識的經(jīng)驗,必須根據(jù)實際經(jīng)驗建構新的知識體系。再加上他們對音高變化的感知較弱,在聲調發(fā)音時找不準基調、忽高忽低,不清楚四個聲調各自的對應關系。
(三)“情感過濾”的影響
“情感過濾”也稱為屏蔽效應假說。學習者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會有各種各樣語言信息的輸入,而這些輸入的語言信息有時候并沒有被消化、吸收。我們把這種大腦中語言堵塞的現(xiàn)象稱為“情感過濾”,是由于情感對輸入信息起了過濾作用。造成這種過濾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心理方面的因素。而在學習漢語聲調的過程中,學生普遍反映聲調很枯燥,訓練太機械,所以他們對于聲調的練習往往是有抵觸情緒的。在這樣的情緒下進行聲調的輸入,結果是事倍功半。
二、教材的指向性和可操作性不強是產(chǎn)生聲調偏誤的主要原因
(一)聲調的發(fā)音描述可操作性不強
學生在學習聲調時,往往是根據(jù)教師的發(fā)音進行模仿操練的,而為了讓每一種聲調都有清晰的描述,教材往往會采用“五度標記法”。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五度標記法”的作用其實并不明顯。即使我們會用手勢輔導講解四種聲調,但是學生的感知也并不是特別清晰。他們大都是根據(jù)自己腦海中記錄的每一種聲調的語音情況來進行模仿練習,并不會刻意通過55、35、214、51以及它們代表的音高情況來練習,所以在實際教學中,五度標記法的作用并不明顯。
(二)輕聲的描述不夠全面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往往發(fā)不清楚輕聲,更準確地來說,他們既不能區(qū)別出輕聲和一聲,也不知道什么時候該讀輕聲。我們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教材是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漢語綜合教程》,在本書中,對于輕聲的所有描述僅限于定義,而且即使是定義也是不完整的。書上寫到“漢語中有些音節(jié)不帶聲調(不管它們所代表的漢字是第幾聲),念得很輕,很短”②。這樣較為模糊的定義并不能很好地解釋什么是輕聲,因為“輕”和“短”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很多學生在發(fā)輕聲的時候都是故意將音高放低,聲音減弱,但是其實這樣發(fā)出的輕聲并不標準。
其次教材并沒有告訴學生為什么漢語里會有“輕聲”,什么情況下有些字讀輕聲。書上只是羅列了大量的輕聲音節(jié),然后讓學生機械性地操練記憶。如果我們的教材能夠簡要地告訴學生輕聲出現(xiàn)的情況和作用,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能會更容易掌握輕聲。如果教材能夠把輕聲出現(xiàn)的情況進行簡單的描述總結,學生在遇到這些情況時就自然而然知道應該讀輕聲。再者,告訴學生輕聲具有區(qū)別詞義和詞性的作用。例如:(1)她的孫子是個律師。(2)古代的孫子是一位軍事家。用這兩個句子就能夠很簡單地說明輕聲具有區(qū)別詞義的作用。再例如:(1)你說的北京話很地道。(2)這里有一條地道。這兩個例子能夠很好地說明輕聲能夠區(qū)別詞性。
(三)變調的描述不夠全面
《漢語綜合教程》這本書對于變調的描述是分散進行的,這樣一方面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但是另一方面也打亂了知識的系統(tǒng)性。并且在教材中,并沒有給出關于變調的清晰描述,給的只是具體變調的情況??赡苁浅鲇诮档驼n本難度的考慮,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這樣零散的講解“變調”看起來是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但是同時也影響了學生對“變調”這一知識的系統(tǒng)性歸納。如果我們能夠將“變調”這一知識板塊進行一個較為全面的歸納,先介紹什么是變調,變調的具體情況分為“上聲變調”“一、不變調”,然后給出具體的實例,學生一目了然,也便于進行系統(tǒng)訓練。
同時,關于變調的聲調問題,教材也沒有較為科學的介紹。為了降低學習難度,初級《漢語綜合教程》所有變調都標的是變調之后的聲調。比如:一般(yì bān)、一年(yìnián)一切(yí qiè)、一起(yìqǐ)。但是,現(xiàn)代漢語的要求明確說變調也要標原調,即使為了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教材也應該有相應的解釋。
(四)兒化的描寫不夠科學
教材中關“兒化”的作用并沒有提及。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當我們教給學生兒化音之后,有的學生會認為是因為北京話有大量的兒化,所以普通話里也有大量的兒化。這種認識很片面,雖然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北京語音都是普通話。《現(xiàn)代漢語通論》一書中明確提到:“兒化有一部分是不必吸收的”。所以我們有必要結合兒化的作用來選擇錄入教材的范例。例如:(1)兒化可以區(qū)別詞義。頭-頭兒、火星-火星兒……(2)兒化可以區(qū)別詞性。畫-畫兒、尖-尖兒……(3)表示細小、輕松或者表示親切、喜愛的感情色彩。小皮球-小皮球兒、小孩-小孩兒……最后增加一些口語中常用的一些兒化音。這樣進行兒化板塊知識點和示例的編排會讓教材更加有系統(tǒng)性。
三、師資隊伍的缺陷是產(chǎn)生聲調偏誤的直接原因
(一)教師自身聲調知識儲備不足
對外漢語教師本身對知識的掌握不夠全面,技能儲備不足,這就導致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的指導可能存在問題。比如:有些老師自身的普通話并不標準,有著濃厚的方言色彩,其學生的語音語調很大程度上都會受到他的影響。
(二)教學方法的趣味性和實用性較差
對外漢語這門學科算是一門年輕的學科,所以我們可以借鑒的經(jīng)驗較少,尤其是在聲調教學方面。很多時候都需要老師自己結合實際教學創(chuàng)造一些有效的方法來進行教學。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很多老師還是會選擇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最明顯的是中國老師沒有辦法跳出“灌輸式”教學的怪圈。在聲調教學中,采取簡單的機械模仿。所以往往45分鐘的課程,20分鐘以后學生就開始躁動,精神不集中。如果上課時老師采取的教學方法較為新穎,形式多樣,學生的注意力自然會比較集中。我們可以選擇一些有趣的聲調訓練方法,比如定調音節(jié)、填調號,變音節(jié)、對比聽辨等多種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習效果。
(三)教師錯誤對待學生偏誤
在語言中,有一種成分叫“羨余成分”,羨余成分常常屬于信息交流中的剩余信息,是在交際中不影響信息的接收和理解的成分。羨余成分的存在往往會影響教師的教學。比如:學生在說“張小姐”的時候,發(fā)音是“zhāng xiàojiè”,因為并不影響理解,所以很多老師選擇不糾正學生的錯誤,以免打消學生的積極性。但是如果長期聽之任之,學生的錯誤會得到強化,后期就很難糾正過來。
四、結語
留學生在學習聲調過程中的偏誤雖然會長期存在,但是我們可以采取一些辦法和措施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漢語聲調。在教學過程中,盡量采取符合學生身心特點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漢語的樂趣。在教學中還可以采取漢外對比的方式進行教學,減小負遷移帶來的阻礙,同時課堂的氛圍不應該過于沉重,應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從而減小情感過濾的影響。其次,對外漢語教材的編寫應該更具有趣味性、實用性和科學性。讓學生真正能夠從教材中學到知識,對于每一個知識點的把握更加全面。最后,對外漢語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無論是基礎知識還是教學技能。從而全面促進留學生對聲調的掌握。
注釋:
①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105.
②楊寄洲,邱軍.漢語教程[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6:15.
參考文獻:
[1]楊寄洲.漢語教程[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6.
[2]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
[3]孫宏愿.對外漢語教學中聲調偏誤現(xiàn)象的成因淺析[J].海外華文教育,2013(3).
[4]宋益丹.對外漢語聲調教學策略探索[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9(3).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