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廷玉
(重慶市潼南區(qū)飛躍小學,重慶,402673)
摘 要:提問是教師最重要的語言活動,是教學技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在當今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提問設計又顯得特別重要。它左右著教的內(nèi)容和質(zhì)量,是決定教學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問題設計得好,能幫助學生走進新課程,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能開發(fā)學生潛能,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優(yōu)化教學效果,從本質(zhì)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那么,如何優(yōu)化課堂提問呢?首先,要精心設計主問題,即圍繞整體教學目標,扣重點,抓難點,少而精,這是我們教學中的基本要求。其次,要講究提問的技巧,要問到點子上,問到關鍵外,要富有啟發(fā)性、可思性、針對性,以促進教與學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反饋,使教學活動變得快樂、輕松、有效。諸如:抓關鍵處,一斑引全豹;投石激浪,平中問奇;多層設問,化大為??;抓住變化,設疑激思;揪住空白,延伸提問等等。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提問藝術
提問是教師最重要的語言活動,是教學技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早在《學記》中,就有較系統(tǒng)的“善問”“善待問”的經(jīng)驗論述。比如:“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币馑际牵航處熞朴谝龑В皇敲銖姞孔?,要激勵而不是壓抑,要啟發(fā)而不是代替學生去做結論。尤其在當今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提問設計又顯得特別重要。
日本著名教育家齋藤喜博說,教師的提問是“教學的生命”。的確,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常有這樣的發(fā)現(xiàn):同樣的教學內(nèi)容,有的教師一講到底,課堂死氣沉沉,有的教師善于啟迪,巧妙設問,課堂氣氛活躍;同樣的問題,這樣問,可以“一石激起千層浪”,那樣問,則會“一潭死水,微波不現(xiàn)”。可見,課堂提問左右著教的內(nèi)容和質(zhì)量,是決定教學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問題設計得好,能幫助學生走進新課程,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開發(fā)學生潛能,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優(yōu)化教學效果,從本質(zhì)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那么,如何優(yōu)化課堂提問,增強課堂提問的藝術性呢?下面談談筆者之拙見。
一、精心設計主問題
閱讀教學中的主問題是指能起主導作用、支撐作用,能在整體參與性上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討論、理解創(chuàng)新的問題。每一個主問題都能建構起課堂上一個教學活動的“板塊”,而每一“板塊”的結束,就標志著教學中一個教學目標的完成,一個重點的凸現(xiàn),或一個難點的突破。因此,它必須是教師深鉆教材后經(jīng)過概括、提煉,精心思考的結晶。
(一)圍繞整體教學目標,少而精
少而精地提問,目的一定要明確,要從整體出發(fā),緊扣教學目標,凡與理解內(nèi)容、掌握中心及寫作方法有關的提問才提;可提可不提的,就不能隨便提;與教學無關的問題,就一定不能提。如《落花生》一文,其中一個教學目標是:理解父親贊美花生的話的深刻含義,圍繞這一目標,可設計如下一組提問:①本文的重點是議花生,談談你對“不好看,很有用”的理解?②理解“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边@句話。③課文由落花生的特點體會做人的什么道理?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說你身邊具有落花生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精神品格的人。
(二)扣住重點,抓住難點
針對重點、難點設計問題,猶如寫文章之開門見山、直奔主題。抓住了重點、難點,也就抓住了方向,重點解決了,難點突破了,教學的任務也基本落實了。如《新型玻璃》一課,其中一個重點難點就是讓學生了解新型玻璃的特點和作用,能用第一人稱創(chuàng)造性地介紹新型玻璃。為此,可設計如下一組提問:①課文除了“夾絲網(wǎng)防盜玻璃”外,作者還向我們介紹了哪些新型玻璃?我們來開個展銷會吧!請各個廠家把自己玻璃的特點和作用向大家介紹清楚,以便大家購買。②各個廠家分別介紹了夾絲網(wǎng)防盜玻璃、夾絲玻璃、變色玻璃、吸熱玻璃和吃音玻璃有哪些特點與作用?③通過作者的介紹,我們了解到在現(xiàn)代化的建筑中,新型玻璃起著重要作用,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們將會創(chuàng)造出哪些奇跡?從而促使學生把認識事物、學習語文和發(fā)展思維結合起來,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
二、講究提問的技巧
主問題的設計是我們教學中的基本要求,在此大前提下,我們還應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學生實際等具體情況,設置一系列問題情境,或課堂調(diào)控,或投石激浪。此類問題要講求技巧性,要問到點子上,問到關鍵處,要富有啟發(fā)性、可思性、針對性,以促進教與學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反饋,使教學活動變得快樂、輕松、有效。
(一)抓關鍵處,一斑引全豹
為了避免問題的空泛和學生思考問題的籠統(tǒng)、粗略,教師應抓住關鍵詞句發(fā)問。所謂關鍵詞句,是指對理解教學內(nèi)容極其重要的地方。在這樣的地方設問,就會揭示重點,突破難點,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收到“四兩撥千斤”“一斑引全豹”的效果。如學習《詹天佑》一文,抓住課文的中心句是學習全文的關鍵,教師圍繞中心句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杰出”是什么意思?這句話是什么意思?課文圍繞中心句寫了哪些內(nèi)容?重點寫了什么?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師?詹天佑的愛國思想表現(xiàn)在哪里?以上設計的一系列問題,都是圍繞全文的中心句引發(fā)的,首先讓學生讀懂中心句,初步明確課文的中心,然后弄清圍繞中心句所寫的內(nèi)容,使學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同時又對學生進行了邏輯方面的訓練,最后抓住關鍵語,把握課文的中心。
(二)投石激浪,平中問奇
大學家朱熹說:“讀書始讀,未知有疑,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此方是長進?!彪S著科技的發(fā)展,新大綱強調(diào)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學習的重心轉(zhuǎn)向求異思維,即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方面思考問題,尋求眾多的適當答案,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結合教學任務,適當?shù)卦O計一些創(chuàng)造性的問題,平中問奇,激起學生認識沖突。如教《龜兔賽跑》時,教師可以挖掘教材中的創(chuàng)新因素,培養(yǎng)學生的逆向思維。按照思維定勢,烏龜跑得再快,也比不過兔子。龜兔賽跑的結果是無法改變的。作者進行了逆向思維,想辦法從兔子身上著手,于是睡覺的兔子輸給了堅持不懈的烏龜。作者的創(chuàng)新思路閃耀著求異思維的非凡光彩。在此基礎上,再設計拓展性訓練:如果龜兔進行第二次賽跑,結果會怎樣?由于受到了教師的啟發(fā)引導,學生的思維不再停留在順向思維的層面上,而是向更深更廣的范圍擴展。一些學生這次也沒有讓兔子輕易地贏得比賽,而是幫烏龜想象出各種各樣的方法再次贏得了比賽。學生們從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問題,把自己的想象和讓烏龜贏得比賽的愿望聯(lián)系起來,這是一種積極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在教學中設置一些讓學生可望又可及的富有思考價值的問題,使學生在課堂上形成一種不斷深入探求的心理流向,從而使閱讀向更深更廣的程序推進。如教學《買櫝還珠》這則寓言時,可以拋開教材中“看待一件事物不能光看外表,而應該抓住本質(zhì),防止上當受騙”這一寓意。引導學生依據(jù)個人的知識經(jīng)驗展開多方面多角度的思維,突破思維局限。學生們經(jīng)過討論,得出以下幾種結論:從價錢的高低來看,要盒子不要明珠是傻子。從藝術欣賞的角度來看,盒子比明珠美觀,所以買櫝還珠可以理解。如果這個人是一個做盒子的商人,那么他把盒子買回去研究更有價值。學生們認為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事物有不同的價值。最后教師再引導學生討論:看一事件,應抓住實質(zhì),不要被美麗的外表所蒙騙。這樣的教學,學生的思維空間得到了拓寬,學生對寓意的理解有了新的突破、新的發(fā)展。
(三)隨機應變,設問變通
設問的目的在于解決疑難,而不是把學生問倒,更不是作為花絮點綴課堂。在教學過程中,問題提出以后,常常會出現(xiàn)“冷場”“語塞”“卡殼”等現(xiàn)象。這時,就要求教師隨機應變,變換提問,進行恰當?shù)氖柰?,確保教學流程暢通無阻。如果學生對問題還不理解,思維處于模糊狀態(tài),課堂出現(xiàn)冷場,這時,教師對提出的問題可變換角度啟發(fā)。有時學生思維受阻,心理處于“憤”“悱”狀態(tài),老師應抓住這一啟發(fā)時機誘導提示,促使學生頓悟。
(四)多層設問 化大為小
教學中,教師應將一些繁難復雜的問題轉(zhuǎn)化為一系列有層次的連貫的若干問題,如果問題提得過于寬泛,學生會感到丈二和尚摸不到頭腦,就會影響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達不到提問的目的,因此教師要注意化大為小,循循善誘。在解決一個一個小問題的基礎上逐步深入到中心問題。這樣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趕花》教學中,先抓住題目中的重點詞“趕花”進行提問:“趕花”是什么意思?誰“趕花”?怎樣“趕花”?為什么要“趕花”?(邊讀邊從課文中尋找與課題相聯(lián)系的答案)然后一步步深入,從課文中找出關鍵詞:馬不停蹄、千里迢迢、天南海北寫出趕花人的艱辛,作者寫“趕花”為了說明什么?(找中心句)“原來養(yǎng)蜂人的生活竟是這樣的艱辛,而又充滿詩情畫意!”哪些地方寫出了養(yǎng)蜂人的生活艱辛?(關鍵詞、句、段落)。通過這樣層層深入的提問,使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也越來越深,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又挖掘了求異深度。這樣的提問自然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當然,問題的設置也不能事無巨細,問題過于簡單,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深度,要因材施教,要讓全體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五)抓住變化 設疑激思
內(nèi)容的變化往往是作者匠心獨運之處,是讀者發(fā)掘其內(nèi)涵的關鍵之處,也是學生由于受知識、閱歷的局限容易忽略之處,作為教師應抓住這一時機設疑激思,引導學生的理解向縱深拓展。如《豐碑》一文,作者在描寫時運用了襯托的手法,抓住將軍錯怪軍需處長的一系列細節(jié),從側面雕塑,在處理這一環(huán)節(jié)時,教師抓住將軍的動作神態(tài)由“愣、抽、抖、怒”到“愣、濕潤、舉、敬”一系列變化,設計了這樣的提問:將軍兩次發(fā)愣有什么不同之處?將軍的動作神態(tài)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的變化?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再閱讀課文,進一步深入理解整個段落,弄清了將軍的動作神態(tài)變化,是因為將軍被軍需處長的感人事跡所震撼。這樣的思維過程使學生體會到軍需處長的那種忠于革命、舍己為人的高貴品質(zhì)。這樣,學生不但深刻地理解了課文,體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培養(yǎng)了用整體聯(lián)系的觀點思考問題的能力。
(六)揪住空白 延伸提問
作者寫作時為了行文簡潔,文章的節(jié)奏有起伏變化,或者因?qū)徝?、感受的需要,將文章的某一部分寫得比較簡潔,給讀者留下思考的空間。如《豐碑》一文,有三處思維空間:①有人告訴將軍“這位凍僵的老戰(zhàn)士就是軍需處長”后,“將軍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這時可能想些什么?②軍需處長犧牲前,坐在光禿禿的樹干下想到了些什么?③當紅軍戰(zhàn)士穿著軍需處長發(fā)的棉衣走過這座晶瑩的豐碑時,他們可能在想什么?說些什么?文章的這些空白之處,正是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有利空間,組織學生對其進行擴充和延伸想象,使概括敘述具體化。沒有明示的內(nèi)容多樣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的思維以此為源點,輻射式展開,深層次發(fā)揮,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維的創(chuàng)新能力。
“生活有多廣闊,語文就有多廣闊?!笨傊?,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有道不盡的奧妙、寫不完的體驗?!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敝挥性趯嵺`中不斷地探索和總結,才能提高這種藝術水平。
參考文獻:
[1]段昌平編著.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研究[M].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78-94頁).
[2]陳旭遠,張捷主編.新課程實用課堂教學藝術[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68-78頁).
[3]張貴新,侯國范主編.新課程理念下的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