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銅梁一中,重慶銅梁,402560)
摘 要:隨著新課標的深入推進,高中歷史學科要求教學內容要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因此,生活化歷史教學模式應運而生。本文主要闡述了高中歷史教學中加強生活化教學的意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生活化教學的策略和建議,從而為提升高中歷史課的教學質量奠定基礎。
關鍵詞:高中歷史 生活化教學 教學改革 歷史教師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加強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1.激發(fā)學習歷史積極性,轉變被動化的學習形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在學習興趣的推動下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歷史知識的學習之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運用,明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學生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轉變。另外歷史教師在選擇教學素材上以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為主,并通過討論、表演等多種教學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解必修一教材中《國共的十年對峙》時,由于戰(zhàn)爭的背景、過程和意義相對來說比較抽象,因此教師可以借助生活化的教學視頻,如影視劇片段、學術講堂視頻資料來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2.改革教學方式,提升歷史教師的教學素養(yǎng)
歷史教師作為生活化教學的重要知識傳播者,其教學設計的現實性和啟發(fā)性尤為重要。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歷史教師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固化了學生的思維,且對實際問題啟發(fā)性不足,從而導致學生不會寓學于用,生活化教學模式的運用有效地克服了傳統(tǒng)教學的弊端,且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教師的知識面,使歷史教師的教學素養(yǎng)更上一層樓。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重理論知識學習,輕學生體驗感悟
首先,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重視理論知識的照本宣科,對歷史知識背后所潛藏的生活價值和內涵缺乏深層次探究,從而致使教學內容的傳授存在形式主義;其次,歷史教師和學生對教材的運用缺乏靈活性,只是將其作為應試工具,而非指導生活實踐的重要經驗;最后,歷史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僅限于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學生的體驗和感悟,從而致使歷史課堂缺乏生動性,教學機械化嚴重。
2.重教學形式創(chuàng)新,輕教學質量控制
隨著情境教學和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形式的引入,歷史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會適當地準備一些影視材料、圖片材料或精美PPT,但是在教學過程中由于考慮不周或把控課堂能力較差而使輔助材料喧賓奪主的現象日趨嚴重,從而造成課堂氣氛雖然活躍,但教學質量和實效性卻大打折扣。
3.重內容生搬硬套,輕生活實踐運用
在新課標的作用下,部分歷史教師迫切、盲目地進行教學改革,但是由于改革后的教學經驗尚且不足,因此,難以充分發(fā)揮“自主、合作、探究”教學理念的優(yōu)勢。另外,學生缺乏主動思考問題的意識,這樣在對生活中類似的實際問題進行分析時,難以快速進行知識銜接和貫通,實踐運用能力較差。
三、高中歷史教學中加強生活化教學的策略和建議
1.融入地域性歷史資源,提高學生理解深度
在進行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的過程中,要善于利用本省、本地區(qū)的歷史資源來輔助教學,從而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例如,在講授必修一《辛亥革命》時,由于在講解知識背景時會涉及時間、地點和當時的文化,因此,如果學校所處的省份區(qū)縣恰好是辛亥革命爆發(fā)的地點或周邊省市,那么更有利于教學內容的地域性講解,此外可以借助部分市區(qū)所建構的民主路等街區(qū)建筑來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課程導入。
2.發(fā)揮網絡視頻資源的教學價值,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網絡視頻的傳播速度快,受眾廣,很多高中生會經常觀看《百家講壇》《國寶檔案》等節(jié)目,由此歷史教師可以在整合這些網絡資源的基礎上,提取優(yōu)質教學內容,從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歷史教學氛圍,以深化學生的理解。例如,在講解必修一《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時,可以借助《百家講壇》中《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來全面了解中央集權的建立背景和作用。
3.利用教師實地考察和學習經驗,引起學生的共鳴
高中歷史教師在到革命根據地進行參觀學習的過程中,會拍攝大量的實地資料,因此,可以將這些親手搜集、拍攝的資料運用到歷史教學之中,從而引起學生的共鳴。例如,在講解必修一《抗日戰(zhàn)爭》時,臺兒莊戰(zhàn)役是一次歷史意義重大的全面抗戰(zhàn)戰(zhàn)役,如果教師能夠根據自身所收集的材料、感悟來開展教學,勢必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4.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發(fā)揮歷史學科教育指導價值
高中階段,學生獨立思考意識已基本形成,對知識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比較強烈,但是不科學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卻抑制了學生探究能力和知識運用實踐能力的全面發(fā)展。歷史教師在進行生活化教學時要重視學生綜合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例如,在講解必修一第四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時,可以根據當前的釣魚島問題、南海問題進行拓展教學,從而讓學生能夠系統(tǒng)性、連貫性地理解自古以來我國領土的完整性神圣不可侵犯。
5.構建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加強生活化教學語言的運用
歷史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的過程中,要加強生活中歷史信息的融入,將學生感興趣的歷史資料和題材放入課堂教學之中,此外,歷史教師要敢于創(chuàng)新,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不斷增加生活類思考題的設計,并借助生活化的教學語言來渲染課堂,使學生在通俗易懂的講解模式下更直觀地理解歷史知識點。
6.加強教學評價方式的生活化,提高教學激勵價值
教學評價作為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學生的激勵、導向作用不容忽視。生活化教學同樣需要生活化的教學評價的支撐,首先,加強評價方式的生活化,改變單一化的筆試考評方式,增加辯論、案例討論等測評方式的評價;其次,要根據學生個體差異,進行個性化、層次性評價,從而激勵學生在自身學習水平上有所突破;最后,要采取動態(tài)性的生活化評價策略,關注學生探究、思考和進步的過程。
參考文獻:
[1]周珊.帶領學生走進生活,探索歷史——高中歷史生活化教學的探究[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6年1期.
[2]吳佳盈.“點”式滲透法在高中歷史生活化課堂中的運用策略[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4年6期.
[3]潘夢雅.高中歷史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研究.學科教學(歷史)[D].華中師范大學,2015(學位年度).
作者簡介:代升智(1972.04-),男,漢族,重慶潼南人,重慶市銅梁一中高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