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雪
【摘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人們對高中語文教學方面逐漸提出新要求,不僅需要學生全方面掌握語文課本的知識,還要學生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習的獨立性與主觀能動性,并主張高中學生在學習語文時獨立思考與解決相關問題。本文主要分析了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高中語文的教學改革對策,以期提高高中語文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新課改 高中語文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5-0145-01
在新課改逐漸深入的背景下,高中語文高考成績逐漸占據(jù)了較大比重,這就要求學生和教師重視語文學習、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為提高語文教學質量,需要教師對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單一問題進行改變,同時制定科學教學方式,以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一、鼓勵學生間互相交流,對學習成果進行分享
互相分享、獨自思考和與人交流的學習方式,是指學生面對問題時,不僅能夠獨立思考解決方式,而且可以互相交流,然后取長補短,提高學習效率。在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根據(jù)高中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分組,讓學生在小組之間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發(fā)言與提出疑問,然后在小組間討論解決對策。在小組討論結束以后,教師需要抽取學生闡述小組學習的成果,以便學生互相學習與共同進步[1]。
例如:在《荷塘夜色》的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需要把高中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教師提問:課文中心思想是什么。然后各個小組根據(jù)該問題來討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感受課文意境,全身心融入到那種美景中,然后感受各種各樣的環(huán)境,真切理解和感受文章內容。并在小組探討的過程中,學生自由發(fā)言談談自己的看法,以發(fā)揮高中生自主性與積極性。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在培養(yǎng)高中學生想象力的同時,對學生語言的表達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進行訓練。
二、教師應制定科學的目標,對學生知識面進行拓展
教學是一項有目的性的活動,教師要設置每一堂課所達到的目標,這是實現(xiàn)高中語文教學高效課堂的基本要求。語文教師要適當?shù)耐卣菇虒W的知識面,在備課階段要善于總結具有關聯(lián)性的知識,方便在課堂上給學生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這對與學生的學習具有很大的幫助,節(jié)省他們自己復習以及總結的時間[2]。
例如:在進行《陳情表》這一課教學時,教師可以告知學生有關我國古代一些官職在使用中所發(fā)生的變化,主要是將其變成動詞使用,譬如用法發(fā)生比較復雜一個“遷”,本義是改官。但是在高中階段所學習的文言文中,有三種變化的情況,第一種含義是升遷;第二種含義為改任,其實就相當于現(xiàn)代文里所說的轉調原官職;第三中含義為降職,即就是“左遷”。在《陳情表》中“遷”指被貶官為江州司馬,通過這種對比方式,能夠讓學生充分掌握“遷”的含義。而且將高中階段所學習的有關于這個知識點都集中的羅列出來,便于學生能夠在緊張的復習中,獲得大量的知識,也能為他們節(jié)約更多的時間,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三、教師要確定學習范圍,打開學生的思維
高中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通常對所學內容有一定的認識與了解,但由于課本知識的局限性,思維難以徹底打開。因此,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建交流的平臺,使得學生勇于發(fā)言,敢于提出質疑,提高學生求知欲,繼而主動思考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式,提高高中語文教學的效果[3]。
例如:在進行《故都的秋》的教學過程中,語文老師可以先展示一些故都秋天相關的圖片,使得學生充分了解故都的秋天以后,引導學生思考故都秋天主要特色是什么,然后讓學生思考并發(fā)言。必要時可以讓學生互相討論,使得學生充分了解文章主旨大意,指導學生通過對課文閱讀及對詞句的理解逐步感受課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及感受。學生在相互學習過程中能夠暢所欲言,能夠相互學習彼此的優(yōu)點,然后取長補短與互相學習。通過這種教學方式,能夠促進學生的個性得到更加充分的發(fā)揮,使課堂氣氛變得活躍,為學生營造出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
四、教師應該變換角色,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才是主體,一味進行灌輸式教學,而學習只可以被動聽課。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積極的改善這種關系,以發(fā)揮學生主體性。教師可以營造輕松課堂范圍,使得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特別在教師提問題時,有的學生沒有及時的回答,此時的教師要采用啟發(fā)式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將問題進行分解成幾個簡單的小問題,然后再一步一步地回答,最后再將這些簡單問題的答案綜合起來就構成一個完整的答案,所以教師要積極的鼓勵學生回答問題,并且要對他們做出有效的引導,從而減輕學生的壓力以及對教師的恐懼心理,從而達到和諧的師生關系。
例如:在進行《邊城》這一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jù)課文內容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文中船夫回憶翠翠母親的故事之時,用“可憐的”來修飾翠翠的母親,閱讀《邊城》全文,并解釋其原因。一般對于這種問題,許多的學生就特別的害怕,從而無法解答。此時教師可以先將學生引導并回答“可憐”這個詞語的含義,然后再去文章把翠翠母親的描寫句子找出來,與“可憐”一詞的含義進行對比,再與文章內容相結合,探索題目答案。通過教師拆分問題的方式,引導高中生自己尋找答案,這樣學生也會認可老師行為,從而融洽師生關系。只有師生關系和諧,才可以使得學生主觀能動性得以發(fā)揮,繼而加強教學質量。而且應用這種輕松的教學方式,可以使得學生真正融入課堂教學中,有利于學生思維培養(yǎng)。
總而言之,由于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傳統(tǒng)教學方式對于學生自主性與積極性發(fā)揮不利,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了學生學習效果,尤其對于高中語文教學工作而言,需要教師重視先各個知識點間的聯(lián)系,然后通過總結知識點的方式,幫助學生構成一張完整的知識點網絡圖,方便學生學習,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效率。此外,教師還要對傳統(tǒng)教學方式進行改革,采取合作學習、多媒體等方式進行教學,提供教學質量與效果。
參考文獻:
[1]伍堅.高中語文新課改:理想和現(xiàn)實的矛盾沖突及應對策略[J].科教文匯,2014,28(29):170-171.
[2]吳建平.淺談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探究[J].亞太教育,2015,23(09):51-51.
[3]姚藍.高中語文新課改的成效、問題與建議——基于欽州市高中語文新課改適切性的調查研究[J].欽州學院學報,2015,30(04):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