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太銀
【摘要】“算法多樣化”是數學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所謂小學數學算法的多樣化,就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先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經歷探索的過程,去發(fā)現算法,然后在課堂教學平臺上,由一些學生展示各自的算法,必要時教師補充算法,再通過班集體和老師的力量對呈現的算法進行分析、比較和優(yōu)化,使學生感悟算理,形成適合自己個性的算法,最后把獲得的算法用于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從中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
【關鍵詞】小學數學 算法多樣化 新課程
【中圖分類號】G623.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5-0138-02
一、算法多樣化的價值意義
1.算法多樣化突出對學生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yǎng)。
數學是一門橫斷學科,其它學科或多或少會用到數學。所以我們總是把數學的工具性提到了一個很高的位置。但數學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要讓學生把握數學知識(包括計算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數學地思維。例如,要比較分數的大小,有一種方法是從“反面”入手的,把分數分解成和相同整數和另一分數之差,接下來只要比較另一個分數的大小。若從數學的工具性出發(fā),則學生只要能得到計算結果就行,分數大小的比較,無論采用通分、十字相乘,還是化為小數,都比較方便,唯獨從“反面”入手這種方法許多學生不太會想到。但它的教學價值在于用到了化歸的數學思想方法,是一種間接的比較辦法?,F在的小學計算教學,就是要讓學生感受計算方法提煉的過程,和數學思想方法,更在于讓學生思維碰撞,并形成學生個人實際的計算方法,從中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意識,使學生能自覺地運用數學思想方法來分析事物,解決新問題。小學數學算法多樣化,還可使一些學生不限于一種計算方法,把所學知識融合起來,最終學生的思維會更靈活,對計算方法的理解會更深刻。
2.算法多樣化為學生搭建了交流的平臺。
3.算法多樣化有利于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
二、算法多樣化的優(yōu)化
算法優(yōu)化不要急于求成,在交流和比較中,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最優(yōu)算法。沒有一種方法對每個學生都是最優(yōu)的,只有學生自己喜歡的方法才是最優(yōu)的算法。在討論交流得出多樣化的算法之后,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比較交流,感受不同算法的特點和優(yōu)劣,從而作出合理的判斷與評判,進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算法,達到舉一反三,從而真正體現因材施教。一個學生想出幾種不同的方法,他自己可能無法區(qū)分出優(yōu)劣,但可以在與同伴的交流中得到認識,在教師的點撥啟發(fā)下得到認識,在自己的計算實踐中得到認識。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教師總是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用成人的標準對學生的個性化方法進行評價、說明、篩選,硬性規(guī)定學生解題時采用某種方法是極端錯誤的。優(yōu)化的主體是每一個學生,要尊重學生的想法,教師應把選擇判斷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優(yōu)化的過程是學生自我完善的過程,產生修正自我的內需,從而悟出屬于自己的最佳方法加以運用。算法多樣化并非算法越多越好,其更深層次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自我價值觀念。因此,在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進行算法的優(yōu)化教學尤為重要。
總之,算法優(yōu)化的過程是一個促進學生學會反思、自我完善的過程。教師應把選擇判斷的主動權放給學生,引導學生自主分析、討論、比較,從而“悟”出屬于自己的最佳方法。教師在評價算法時,不要講“優(yōu)點”,而要講“特點”,把優(yōu)點讓給學生自己去感悟,為學生多留一些思考的空間,讓所有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fā)展,這才達到了優(yōu)化算法的目的?!皟?yōu)化”并不是統一于一種算法,對于優(yōu)化,教師應鼓勵、引導,尊重學生的選擇,切勿強求。應該把優(yōu)化的過程作為引導學生主動尋找更好方法的過程。如果有學生通過優(yōu)化掌握更好算法,教師應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作為教師,在計算中真正體現因材施教,尊重學生思維,讓學生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三、算法多樣化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盲目追求算法多樣,以多代優(yōu)
對算法多樣化的理解很多老師普遍認為首先是方法要多,方法越多越好,甚至經常誤導學生挖空心思地尋找其它并無合理算理的算法,讓學生越看越復雜,越聽越玄。
算法多樣化首先要有多種算法,這無可厚非,但是算法多樣性要以算法本身的價值為立足點,要建立在數學運算之上。在老師的“還有不同算法嗎?”的追問下,不斷的有學生提出新的算法,這些算法中有一些是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真實結果,但也有一些算法是在老師的追問、暗示下“逼”出來的。算法越多并不是代表越能體現多樣化。因為算法多樣化追求的是尊重學生差異、尊重本色、尊重真實,學生自發(fā)想出來的方法是最真實的,是最本色的,在學生列舉的“心算、珠心算、小棒算、口算”等算法中,我們并不能知道學生的算理或思維軌跡,本身對算法的優(yōu)化是無價值的,我們應該呈現學生真實、本色性的算法,進行比較、分析,感悟出基本算法,即“主流”算法——豎式算法,而豎式算法的算理就是個位加個位,十位加十位。同時豎式算法的價值也是對計算所有的題目都是通用的,因此我們不應該拋開數學內容的算理盲目追求多,而是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的觸覺,在眾多的算法中理解并優(yōu)化出一般的算法,即“主流”算法。
2.以“喜歡的算法”代替最優(yōu)算法,忽視“優(yōu)化”的本質
課堂教學中經常都會聽到“你喜歡哪種算法就用那種方法算”。整節(jié)課給人的感覺是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尊重了學生的自主選擇,以為這樣就就真正達到了優(yōu)化算法的目標了。
從教材看,老師都把算法多樣化的理念帶進了課堂,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得出了多種不同的算法,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那種算法,并說“喜歡那種算法就用那種方法算”,目的是體現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但是老師卻忽視了學生的現實起點,作為一年級的學生,尚不具備“自主選擇和優(yōu)化算法”的能力,面對同伴說出的幾種不同算法,并不能意識到那種算法才是最好的方法,是學習中最需要掌握的方法,在這樣情況下,就需要老師創(chuàng)設具體的情境,引導學生充分感悟各種不同方法的優(yōu)、缺點,自主去掌握最需要和最優(yōu)的算法——湊十法。在教學中不能以“喜歡的方法”作為最優(yōu)化的算法,而是應把“學生最應該掌握怎樣算”為最優(yōu)化的目標追求。
總之,算法多樣化是此次課程改革的一個新的教學理念,它不僅可以幫助教師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而且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一個嶄新平臺;同時也是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的一個新舉措。它要求教師必須盡快調整、改變教學行為和策略,轉變觀念,不再是知識的占有者、傳遞者,而應成為學生發(fā)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并在新課程的實施中,與學生共同發(fā)展,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張春林試論算法多樣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教育科學(全文版)》[J],2016年第09月0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