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華明
(開化縣華埠中學 浙江衢州 324302)
摘 要:新課程實施之前,學校體育工作主要放在體育競賽上,目的就是發(fā)現(xiàn)體育人才,為各類體育競賽所服務。本文論述體育教學不應是競技體育,應該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貫徹新課程理念:1、培養(yǎng)學生運動興趣,促進學生身體發(fā)展;2、利用體育活動載體。3增強學生社會適應,使我們的體育教學目標多元化發(fā)展。
關鍵詞:體育教學 理念 實踐
工作二十余載,在開始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對體育教師工作有著較深的誤解,認為體育教師的工作重心應圍繞著競技體育來開展,工作的好壞就取決于學校體育競賽的成績。這就導致了在剛參加工作的頭幾年,考慮最多的還是學校田徑隊的選拔與訓練,體育課的教學被或略了。后來,通過各種培訓與新課程理念的實施,才意識到這種只注重個別,而或視群體的體育教學錯誤性,認為體育教學理念還應包含以下幾點:
一、培養(yǎng)學生運動興趣,促進學生身體發(fā)展
“發(fā)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這一喊了幾十年的口號,道出體育運動的重要任務,但我覺得,我們學校體育教學任務,不應僅局限于眼前增強學生體質,因為,學生在校時間到底是有限的,將來肯定要走向社會,邁上工作崗位,與其授人魚,不如授人漁。在當前的校園內,放眼望去,不戴眼鏡的學生倒顯得另類了,豆芽菜,胖墩型比比皆就,學生的體質大不如從前。細究造成這一現(xiàn)象不外乎兩種原因,一種現(xiàn)在生活條件好了,學生營養(yǎng)失調;一種缺乏體育鍛煉,沉迷于網(wǎng)絡游戲,各種身體機能得不到提高。如果我們就簡單地試著在學校期間,通過體育活動,改變學生體質,有點夸大其詞了,要想增強學生體質,培養(yǎng)學生體育興趣,養(yǎng)成終身體育才是根本。
運動動機是激發(fā)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內在動力,往往以興趣和愿望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而運動興趣在運動動機中是最重要的成分。大量的事實證明,學生有了運動興趣,才會經(jīng)常參與體育鍛煉,才能養(yǎng)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樹立終身體育意識,也才會將體育活動作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興趣的培養(yǎng)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努力建立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輕松、愉快、和諧的體育學習和體育鍛煉氛圍。
古人語:“親而近之”,“敬而遠之”,這就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我們要想學生喜歡我們的體育課,首先在課中,課后要多與學生交流,讓學生覺得我們有親切感,值得尊敬,要與學生打成一片,最起碼的不應讓學生感到厭惡,然后再談得上讓學生喜歡你的課,愛屋及烏也即這個道理。
其次,體育教學內容要充分考慮學生個性心理特征。當前我們體育課的內容設置基本上還是根據(jù)國家體育課本上的內容,如快速跑,長跑,籃球,排球,足球,武術等,然后按照一定的計劃,課時完成一學期的授課,也即所謂的滿堂灌形式,當中不管學生是否喜歡,矮個子練跳高,胖子練長跑也不可避免,可以說,這樣的上課內容對個別學生來講,是哪壺不開提哪壺,自信心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從而學生上課積極性可想而知了。針對這一點,我們學校上課是采用選項教學,在學校條件盡可能允許的情況下,設立多種課堂教學內容,供學生選擇,有乒乓球,籃球,足球,汽排球,還有健美操,所以我校的體育課,學生所學的內容全是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愛好,所選出來的,縱觀整堂課,沒有學生上幾分鐘就厭煩情緒出現(xiàn),相反,興致勃勃,情緒高漲。
再次,體育課的教學手段和方法要豐富、多樣,切忌采用單一死板的體育教學,那種死板,教條的,程序化的教學方法,時間一長,沒有新鮮感,就如乒乓球教學中學生攻球姿勢,講解的再仔細,再到位,還不如讓學生看一次示范來的直接,不然,學生情緒上就會煩燥,心理上就會被排斥,興趣的培養(yǎng)也就功虧一簣。
二、利用體育活動載體,關注學生心理健康
學生在緊張的學習過程中,經(jīng)常會因學習,生活,同學關系等產生緊張、憂愁、壓抑、悲觀等不良情緒反應,如果在這時,作為教育者,沒有加以引導,久而久之,就產生了心理障礙,顯得敏感,神經(jīng)質,不愿與人接觸。
體育教師作為育人一員,不僅負有神圣職責,相反,要憑著師生有體育教學活動這一共同載體,更要積極地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體育教學中去,因為,學校中的各種體育教學,都是學生身心處于動態(tài)之中的各種身體活動、游戲及教學比賽,經(jīng)研究,在體育鍛煉過程中,由于大腦處于較強的活動狀態(tài),造成體溫升高及腦內啡呔釋放等現(xiàn)象,可以轉移個體不愉快的意識,情緒和行為,降低焦慮,消除憂郁,擺脫痛苦和煩惱,分散注意力,緩解心理壓力。
所以說,在體育教學上開展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具有事半功倍之療效。這就要求我們在活動之前就要了解個別有心理障礙學生情況,要特別關注,在體育課中,不失時機地對這部分學生進行有意識單獨指導,甚至手把手教,讓他從體育活動中嘗試成功的喜悅和得到尊重的心理滿足,證明自己的能力,增強其自信與自尊,使個性得到發(fā)展,形成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質。
三、挖掘課堂教學特點,增強學生社會適應
在現(xiàn)代社會中,人的社會適應能力越來越受到教育者的廣泛關注,好多小孩在家庭聚餐,結伴郊游等環(huán)境下,獨來獨往,拿著手機,把自己裝入虛幻世界,好多教育家也都看到這一問題的存在,在教學綱要中也都把增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納入教學大綱。在體育教學中,只要好好利用課堂教學特點,實現(xiàn)這一目標還是非常有效的,因為,體育教學有它獨特的教學特點:
1.相互協(xié)作人員不確定。體育課的場地一般在室外,較大,它不同于其它學科,一堂課都坐在座位上,要互動也就是周圍同學,體育課不一樣,每個學生上課是動態(tài)的,同學之間的接觸比學習生活中其他許多方面的接觸面要廣,要便利、直截了當。當都是愛好運動的同學來到運動場,在激烈運動中,身體不時產生強烈對抗,集體協(xié)作還得默契配合,很容易在短時間內就打破心理上的交往障礙,與不同的同學瞬間增進了情感,鞏固了友誼,提高了社會交往能力。所以在課堂中分組練習、兩兩協(xié)作等安排上,不要人員固定,追求隨機,有利于增強學生間交流的廣闊性,讓學生在與不同的人交流都有很好的能力。
2.體育活動是社會活動的宿影。參加體育活動常常要扮演不同的角色,這些角色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些角色極為相似,如運動員,裁判員等角色就好比社會中的公民與法官等,都是要遵守一定的規(guī)則和道德規(guī)范。因此在體育教學活動中,能夠使學生有機會體驗和學習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使自己的品行符合一定規(guī)范,成為一個遵紀守法,有公德的好公民,這對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極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