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巴徹斯特大教堂》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現(xiàn)實主義小說家安東尼·特羅洛普最著名的小說之一,故事情節(jié)緊湊,人物對話幽默風(fēng)趣,作者筆下形形色色的牧師形象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本文通過分析作者塑造的牧師形象,表明特羅洛普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取得了成功,也揭示了英國教會在宗教外衣掩蓋下的世俗性質(zhì)。
關(guān)鍵詞:《巴徹斯特大教堂》;特羅洛普;牧師形象
作者簡介:李曉芳(1991-),女,湘潭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英語語言文學(xué)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xué)。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35--01
一.引文
安東尼·特羅洛普的特別之處在于“對現(xiàn)實生活富于同情而幽默的描寫,他最為擅長的是對教士進行詼諧的刻畫。”(David, 1972:16)亨利·詹姆斯認為《巴徹斯特養(yǎng)老院》和《巴徹斯特大教堂》作為“巴塞特郡”系列的前兩部小說,是“特羅洛普才華最最煥發(fā)的作品”。(James, 1988:126)而美國作家詹姆斯·奧斯本認為倘若只選讀一部特羅洛普作品的話,那肯定是選《巴徹斯特大教堂》。這部小說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作者筆下極具識別性質(zhì)的牧師形象,同時也展現(xiàn)了作者對維多利亞時期教會的了解。
二.哈丁先生:利他主義者
作者創(chuàng)造的哈丁先生是一個對教會職務(wù)負責(zé),正派的牧師。維多利亞時期的教會存在教會人物享受肥缺的現(xiàn)象,教會改革迫在眉睫,哈丁先生被無辜卷入了院長收入是否合理的風(fēng)波。身邊人的竊竊私議,報紙的激烈攻擊,受施人的請愿行動,種種狀況使得問心無愧的哈丁先生變得焦慮不安。哈丁先生在經(jīng)歷了內(nèi)心的掙扎后決定辭去院長一職,以平息外界的攻擊并慰藉自己的良心。高教會派和低教會派斗爭日益激烈,哈丁先生最終拒絕了新主教關(guān)于院長一職的任命。盡管哈丁先生不再是養(yǎng)老院的院長,他也經(jīng)常去探望可憐的受施人,給予他們關(guān)懷。到最后,哈丁先生和新院長奎瓦富手挽著手走進養(yǎng)老院。哈丁先生的好意沒有落空,“巴徹斯特所有的人,包括那五個老受施人,全比較恭敬地對待奎瓦富先生”。( 特羅洛普,1987:653)而他仍舊是圣詩班的領(lǐng)唱人,沒有被其他職務(wù)誘惑而是謙虛地信奉自己宣講的宗教。哈丁先生追尋內(nèi)心的和平,是一個關(guān)懷他人甚至愿意犧牲自身利益來成全他人的利他主義者。
三.格倫雷:合理利己主義者
作者筆下的副主教格倫雷作為神職人員,像世人一樣渴望權(quán)力和名利。在老主教離世時,他一心牽掛著主教的職位,盼望父親在支持他的內(nèi)閣下臺前離世,好把位置騰給自己。對于父親的離世,他很平靜,可見升任主教這件事對他很重要。事不遂人愿,主教的職位由低教會派的普勞迪先生擔(dān)任。因此,格倫雷作為高教會派的首領(lǐng)與外來的低教會派展開激烈的斗爭以便鞏固自身利益。格倫雷在附近一帶的牧師中統(tǒng)治了好多年,“由于他維持了自己的權(quán)力,又沒有變得不受人歡迎,我們可以認為,他是運用了相當?shù)闹腔鄣摹?。(特羅洛普,1987:40)格倫雷作為教會的完美衛(wèi)道者,雖然熱切地向往權(quán)力和金錢,但他從來沒有做過損人利己的事情,他堅定維護的仍是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guān)的高教會派的利益。他主觀動機上是利己的,在客觀行為中是他我兼利的,是一個典型的合理利己主義者。
四.斯洛普:極端利己主義者
作者塑造的斯洛普是一個功利心極重的人,為了較高的教會職務(wù),虛偽的他為了達到目的不折手段。他覬覦主教的職權(quán),剛到巴徹斯特時,“他打算即便不做他們的主教大人,至少也是他們的首領(lǐng)”。(特羅洛普,1987:34)他也曾野心勃勃地想要接替新教長的職務(wù)。另一方面,斯洛普無法抑制自己對金錢的欲望,被內(nèi)羅尼夫人迷得神魂顛倒的時候,還想要娶富有的寡婦愛莉娜來鞏固根基。最后,寡婦給了他一個巴掌,內(nèi)羅尼夫人當眾羞辱了他。此外,他曾向主教的大女兒求過婚,當他得知奧利維亞不能從父親那里得到存款時便連忙收回了請求。但是當他得知普勞迪先生升任主教后卻又厚顏無恥地開始了追求,但這段感情無果而終。斯洛普的容貌并不討人喜歡,他的臉色和發(fā)色就像壞了的牛肉一般難看,他的額頭上總是冒著黏糊糊的冷汗,“他親切友好的握手總是令人很不舒服”。(特羅洛普,1987:38)新教長的職位沒有給他,損人利己的斯洛普被罷免了牧師一職,灰溜溜地離開了巴徹斯特。斯洛普作為一個極端利己主義者,他追逐個人私利的卑鄙手段和虛假偽善的處事方式令人厭惡。
五.結(jié)語
特羅洛普通過對利他主義者哈丁先生的歌頌和極端利己主義者斯洛普自私、虛偽行為的對照性描寫,把教會比作維多利亞時期英國世俗社會的縮影。而他描寫的不僅是作為神職人員,更是作為社會人的牧師形象,他們有血有肉,生機勃勃,各具特色,充分地展現(xiàn)了特羅洛普對維多利亞時期教會的深刻了解。
參考文獻:
[1]安東尼· 特羅洛普. 巴徹斯特大教堂[M]. 主萬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2]安東尼· 特羅洛普. 特羅洛普自傳[M]. 張禹九譯.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3]David Skilton. Anthony Trollope and His Contemporaries: A Study in the Theory and Conventions of Mid-Victorian Fiction[M]. London: Longman Group Limited, 1972.
[4]James Henry. Partial Portraits [M]. London: Macmillan Publisher,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