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師軍+王磊平
摘 要:洪水神話是指以洪水為背景或主題的神話故事,是原始先民通過想象對洪水這一自然現(xiàn)象作出的解釋。我國的洪水神話有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等,主要以治水為主題,反映了原始先民主動抗爭、改造自然的精神。在《史記》中,司馬遷記載了有關鯀禹治水的神話,與其他古籍所載的洪水神話相比有所變化。在洪水神話的取舍之中,隱含著司馬遷復雜的天命觀?!妒酚洝分械暮樗裨?,對于我們更深入地研究司馬遷的天命觀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史記》;洪水神話;司馬遷;天命觀
作者簡介:張師軍(1991-),女,北京人,長春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35-0-02
在《中國神話的分類與“山海經(jīng)”的文獻價值》中,趙霈霖曾指出,“洪水神話是指人類誕生不久,遇到重大的洪水災難,人類如何躲避和戰(zhàn)勝洪水的神話。不受洪水侵害,人類才得以生存和延續(xù),所以洪水神話往往具有救世的意義。作為對于人類幼年時期所經(jīng)歷的重大災難的朦朧回憶的洪水神話,具有真實的背景和根據(jù),并且是各民族神話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中國的洪水神話主要是指鯀、禹治水的神話。”[1]司馬遷在被譽為“實錄”的《史記》中,也有關于洪水神話的相關記載,本文試圖從《史記》的洪水神話來分析探究司馬遷的天命觀。
一、《史記》中有關洪水神話的記載
《史記》中關于洪水神話的記載主要集中在《五帝本紀》和《夏本紀》中,其中《夏本紀》最為詳細,從中可以看出洪水神話演變的痕跡。這里主要以鯀、禹治水為例。
關于治水背景,《夏本紀》記載:“當?shù)蹐蛑畷r,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堯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鯀可?!盵2]在堯為帝王時發(fā)生了規(guī)模宏大的洪水災害,嚴重影響了人民的生存與生活。堯在這里是作為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召集大臣們商議由誰來治理水患,已不帶有神話色彩。群臣都舉薦鯀,認為他能夠擔當治水大任,鯀在這里被推薦給君王,也是作為一位具備治水才能的臣子?!断谋炯o》中僅用三十三個字,就生動的描繪出在面對洪水災害時,先民們是如何應對的。這里的君臣共議、舉賢任能,帶有濃厚的階級色彩。
在《史記》所載的洪水神話中,鯀、禹是負責治水的主人公?!磅呏嗡疅o狀,乃殛鯀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誅為是。于是舜舉鯀子禹,而使續(xù)鯀之業(yè)?!盵2]鯀未治理好水患,被放逐到羽山,最后死在了那里。舜又命禹來繼續(xù)其父治水的事業(yè)。禹繼承了父親的遺志,致力于治水之事,并最終取得了成功。
關于治水的方法,《史記》中對禹治水的細節(jié)和過程闡述得較為細致,對于鯀治水的經(jīng)過卻并未展開敘述。禹采用了疏導的方法,“通九道”、“九河既道”、“九川滌原”里的“通”、“道”“滌”都是疏導的意思[3];關于鯀治水的方式,卻是簡單的一筆帶過,并未詳寫。
在《夏本紀》中,司馬遷是把鯀、禹作為真實存在的人來描述的:禹新婚就離家赴任,他三過家門而不入,行遍祖國的山川大河,凡事親力親為,歷盡艱險才治理好水患。由此不難看出司馬遷對古圣先賢的崇高敬意,對大禹治水功績的頌揚。這里的禹沒有神通天的本領,而是靠著人的智慧、勤勞和耐力,治理水患,重建家園。
在鯀、禹治水之前,還有共工治水的神話傳說?!妒酚洝の宓郾炯o》:“讙兜進言共工,堯曰不可,而試之工師,共工果淫辟?!盵2]“淫辟”是指沒有治好洪水?!段宓郾炯o》:“請流共上于幽陵,以變北狄?!盵2]共工沒有治理好水災,被流放到幽陵,以改變北方部族的風俗。這里的共工也不具有神話色彩。
二、其他古籍關于洪水神話的記載
據(jù)文獻可考,《尚書·洪范》是最早記載鯀禹治水的古籍?!拔衣?,在昔,鯀湮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其洪范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盵4]同是《尚書》,《堯典》是這樣記載此事的:“帝曰‘咨,四岳!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僉曰:‘於!鯀哉!'帝曰:‘於!咈哉!方命圮族。'岳曰:‘異哉!試可乃已。'帝曰:‘往,欽哉!'九載,績用弗成。”[4]
由上可知,《尚書》中關于洪水神話的記載已經(jīng)有所變化。在《洪范》中,鯀治水并沒有獲得“帝”的批準;而在《堯典》中,鯀去治水是君臣共議的結(jié)果,帝堯起初并不贊同,但最后還是聽取了群臣的意見,派遣鯀去治水。與《史記》的記載相比,司馬遷明顯受《堯典》的影響更多,帶有鮮明的階級色彩。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4]《山海經(jīng)》中對鯀、禹治水的神話記載較為詳細。在洪水來臨之際,鯀竊息壤,觸犯上帝被殺;鯀腹生禹、帝命禹最終挖土疏通了大水,安定了天下。這與《洪范》的記載較為一致,帶有濃厚的原始神話的色彩。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郭璞注引《開筮》:“滔滔洪水,無所止極。伯鯀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盵5]《淮南子·地形篇》:“禹以息土壤填洪水,以為名山?!盵4]與《史記》“本紀”的記載不同的是,這里古籍所載的鯀禹治水,是用息壤湮的方式;而在《史記》中,禹主要用疏導的方式治水。
三、司馬遷的天命觀在洪水神話中的體現(xiàn)
載有鯀、禹治水神話的古籍很多,將《史記》中的洪水神話與其他古籍所載的洪水神話相比,從司馬遷對洪水神話的取舍,可以看出司馬遷復雜的天命觀?!疤烀^是指天帝的命令,包含了對自然、政權和個人的主宰意志。”[6]“‘究天人之際是司馬遷寫《史記》的原因之一?!盵7]武帝時,董仲舒為了適應漢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了“天人感應”,認為天是有意志的,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君權神授”,即帝王是上天派來統(tǒng)治人民的;天與人之間相互感應,諸如洪水、干旱等自然災害都是上天對人的警示。在當時的社會思潮中,司馬遷的天命觀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天人感應”說的影響。
在《史記·宋微子世家》中,“在昔,鯀湮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范九疇,彝倫攸敘?!盵2]這段記載和《尚書·洪范》基本一致。鯀用堵塞的方式治水,破壞了五行的順序,天帝震怒,沒有賜給鯀九種治國大法,治國的常理因此敗壞了,鯀在流放中死去。這段文字與《夏本紀》中的記載相比,帶有濃厚的天命色彩。由此可知,在取舍這段洪水神話時司馬遷思想上的矛盾:天命與非天命思想共存。
我國的洪水神話有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等,主要以治水為主題,反映了原始先民主動抗爭、改造自然的精神。如果說女媧具有神性,那么大禹則是實實在在的人,大禹治水反映了人們戰(zhàn)勝自然的愿望。在眾多的洪水神話中,《史記》主要記載了鯀禹治水,由此可見司馬遷對其進行了有選擇的取舍。女媧補天的神話充滿了奇異色彩,司馬遷秉承“實錄”的原則,在《史記》中并未記載;大禹則是作為治水的英雄人物,其功績被《史記》所歌頌。
綜上所述,司馬遷的天命觀在《史記》所載的洪水神話中有所體現(xiàn)。一方面,司馬遷明顯自覺拋棄了洪水神話中的傳奇性敘述,體現(xiàn)了他神人分離的進步思想;另一方面,在《史記》的洪水神話中,并沒有擺脫“天人感應”說的影響,仍有鬼神天命的記載。由此可以看出,司馬遷思想上的矛盾,也受時代局限性的影響。雖然司馬遷的思想傾向基本是唯物主義的,但是受時代背景的影響,他把一些難以解釋的現(xiàn)象歸結(jié)到天命上,這也與儒學思想和當時的社會思潮有關。
司馬遷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在創(chuàng)作《史記》時,取材考信于六藝,自覺摒棄了洪水神話中荒誕怪異的成分。他對有無天命鬼神的回答是“抽象肯定,具體否定,帶有濃厚的二元論色彩”[8]。在天人關系上,司馬遷受“天人感應”的影響,并不否認天命的存在,但他對天命鬼神的態(tài)度主要是懷疑。表現(xiàn)在《史記》的洪水神話中,司馬遷筆下的鯀禹治水,很少提到“天命”,更多的是強調(diào)人為。司馬遷認為洪水就是一種自然災害,有英雄人物帶領大家一起抗洪救災,就能齊心協(xié)力、不畏艱險,最終重建家園。這種堅信人定勝天,在面對自然災害時主動抗爭的精神,才是司馬遷記錄洪水神話的真正意義。
參考文獻:
[1]趙霈霖.中國神話的分類與“山海經(jīng)”的文獻價值[J].文藝研究,1997年第1期.
[2][漢]司馬遷著,韓兆琦評注.史記(評注本)[M].湖南:岳麓書社,2004.21;6;562.
[3]李瑞仙.《史記》神話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
[4]袁珂,周明.中國神話資料萃編[M].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5.241;239.
[5]袁坷.山海經(jīng)校注[M].成都:巴蜀書社,1996.536.
[6]韓玄哲.《史記》天命觀[D].西南大學,2013.
[7]孫娟.《史記》神話與司馬遷的史學思想[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
[8]張大可.司馬遷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