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園共育是促進幼兒發(fā)展的有效途徑。近年來,我園在過去培訓式家長學校模式的基礎上,結合游戲體驗模式,進行家園共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是我園以游戲體驗式進行的一次家長課堂。
家長體驗幼兒的游戲,結束后在交流分享中感受幼兒游戲教育的價值所在,不僅收獲了科學教育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自身育兒的能力,學習和掌握了幼兒家庭教育、習慣養(yǎng)成、意志培養(yǎng)等方面的技能。
提出要求:
1.游戲過程中要保持安靜。
2.認真閱讀游戲活動規(guī)則,大膽探索并操作。
3.操作過程中遇到困難,積極想辦法解決。
4.游戲時間為20分鐘,在結束音樂中將玩具歸位。
5.每組推選一名代表將游戲過程中的感受、體會、收獲與大家分享交流。
家長A:這個游戲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我們三個大人一起合作才完成,可見孩子在游戲中的收獲不可估量。
家長B:剛才在游戲的過程中,鍛煉了我的耐心和專注力,這樣的游戲對提高孩子專注力是很有幫助的。
家長C:一個小小的玩具,竟然能玩出這么多花樣,真是收獲多多,可見孩子在游戲的過程中能夠發(fā)散思維、發(fā)展創(chuàng)新意識。
家長D:這次活動給我的啟發(fā)是不能盲目挑選玩具,要選適合孩子年齡特點,并且有教育價值的玩具。
家長E:我感觸最深的是陪伴是最真情的告白,今后要多和孩子一起游戲,在游戲的過程中不僅能和孩子交流探討、思想碰撞、升華技能,而且還能增進親子間的感情。
小結:在整個游戲活動中,家長們對幼兒游戲活動有了較為直觀的體驗,體會到了幼兒可以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獲得的各種知識與技能,在各領域中增強與提高的能力,更對這種科學的教育方式有了充分的理解。
家長在家也可以用游戲的方式和幼兒交流,放手讓幼兒自主游戲,讓幼兒玩中學,學中玩,家長可以適當?shù)匾龑崾尽M瑫r,我們在家長課堂中將家長們自身的案例,通過分享、討論與交流,對家長們家庭教育的方式進行指導,將正確的教育理念傳遞給家長。
案例1:
媽媽買回一個菠蘿,孩子很好奇。下面是家長對待好奇孩子的兩種方式。
方式一:媽媽告訴孩子:這是菠蘿,外面很硬、有很尖的刺,聞起來很香卻不可以去摸它,需要切開后用鹽水浸泡再食用。
方式二:讓孩子自行采取行動,他可能伸手摸了摸趕緊又縮回來大喊:“有刺?!眿寢屵@時回應:“菠蘿有刺,要小心哦?!苯又謬L試拎起菠蘿,但很快又放下說:“媽媽,好重,我拎不動?!薄霸囋噭e的辦法。”媽媽說。孩子又試著滾動菠蘿,高興地叫起來:“媽媽,原來它還可以滾動?!薄澳阏婺芨桑 薄皨寢?,好香啊,可以吃嗎?”“對,菠蘿是一種水果,可以吃?!薄霸趺闯裕渴侵苯酉裎鞴弦粯忧虚_嗎?”……
分析:第一種方式,幼兒馬上得到了答案,對菠蘿各種特性一目了然,不需要幼兒再去探究什么,因為家長已直接告訴他。這時幼兒獲得的信息都是被動接受的,如果再有新奇的目標,幼兒還會等著家長來告訴他。
第二種方式,幼兒最終也明白了菠蘿的特性和吃法,但這一切都是幼兒通過自己摸、拎、滾、聞等多種感官探究后發(fā)現(xiàn)的,以后幼兒還會用這些方法去獲得知識與信息。這使得幼兒在無形中掌握了更多認識事物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養(yǎng)成了他主動學習的習慣。
大部分家長,可能會在不自覺中采用第一種方式對待幼兒,這無形中就剝奪了幼兒主動學習的機會。在每天的生活中,其實經常有這種可以讓幼兒主動學習的機會,關鍵在于家長是否能善于把握。
案例2:
女兒非常喜歡分發(fā)筷子,開始往返于餐廳和廚房,一遍一遍地拿來筷子。這雙是爸爸的,再拿一雙給媽媽,最后拿一雙給自己。心急的爸爸正想對女兒說:“傻女兒,你一次多拿些,3雙一共拿6只,不就不用多跑了?”我使了個眼神制止了幼兒爸爸說話,女兒在這期間依然如故。一星期后,女兒開始嘗試一次多拿幾雙,只是總體數(shù)量上還是不正確。3個星期后,餐前女兒就已將3雙筷子準備好了。
分析:生活中,只要有可以動手動腦的機會便可讓幼兒自己去嘗試與解決。試想,只有在跑幾趟的過程中才能發(fā)現(xiàn)“原來每次做同樣的事情,可以合起來做”的道理,如果被案例中的父親想的那樣輕易地點破,那幼兒拿筷子數(shù)數(shù)時的樂趣便不復存在。如果數(shù)量沒拿對時,家長直接告訴幼兒準確的數(shù)字,那便剝奪了幼兒在反復過思考與努力過后,取得正確數(shù)量時獲得成就感的機會。整個過程中,幼兒學會了自己思考、自己總結、自己解決問題,并且體驗到了思考的樂趣。家長花點時間等待一下幼兒,其實是很值得的。可見,家長不應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幼兒,而應多留時間和空間鼓勵其主動探索,家長適時介入引導。這樣,幼兒才能探尋與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家長課堂中大家一起探討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共同尋求正確的解決方案。其實家園共育就是你我坐在一起思維碰撞,一同構建更好的幼兒成長環(huán)境,只要家園攜手以游戲為本,同步教育,定會使幼兒擁有快樂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