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萍+黃樂群
摘要:目的 為了有效的控制和預防患者留置導尿管引起泌尿系統(tǒng)感染的發(fā)生。方法 通過本我科2011年3月~2016年3月關于留置導尿管患者進行調(diào)查,歸納分析。結果 院內(nèi)尿路感染與留置尿管的時間,無菌操作,長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尿道粘膜損傷,導尿系統(tǒng)的密閉性以及導尿患者中高危人群的自身情況等因素有密切關系。結論 提高留置導尿的操作水平及規(guī)范良好的護理工作,對留置尿管所致尿路感染的預防措施與作用。
關鍵詞:導尿;留置導尿管;無菌操作;密閉導尿系統(tǒng);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尿路感染;預防措施
留置導尿管是臨床有效解決排尿困難的技術手段,但是導尿引起的醫(yī)源性尿路感染一直困擾著臨床醫(yī)護人員[1]。為了解決留置尿管患者的醫(yī)院感染的相關因素。以便積極采取有效預防措施,減少尿路感染的發(fā)生,我科對2011年3月~2016年3月對留置尿管的住院患者進行回顧性調(diào)查。結果報告如下:
1 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
1.1無菌技術操作不嚴等引起的尿路感染 導尿術是一種侵入性操作,插管過程中易損傷尿管粘膜,引起尿道感染[2],如留置尿管時尿道口不清潔消毒或者消毒不嚴格,病原菌主要通過導管腔外和腔內(nèi)兩條途徑上行引起尿路感染,腔外感染時病原菌主要通過導尿管外壁與尿管粘膜之間的細菌性生物膜而上行,種植于膀胱導致尿路感染[2]。另外由于操作時未遵循無菌技術操作原則而導致尿路感染,具體表現(xiàn)在:無菌導尿用物未達到無菌要求;操作時未遵循無菌技術操作原則,使細菌侵入尿道和膀胱;上尿管時未充分暴露尿道口,手觸碰到尿管;插尿管時誤入陰道,拔除重插未更換無菌導尿管;留置尿管期間未進行會陰部的清洗。
1.2造成尿道粘膜損傷引起泌尿系感染 導致尿道粘膜損傷引起尿路感染因素有很多,操作中以下任何一種情況均可導致。比如導尿時患者情緒高度緊張,插管時出現(xiàn)尿道括約肌痙攣;操作者插導尿管動作粗魯,或者因為技術不熟練反復插管;導尿管型號不合適或質(zhì)地僵硬,插管前未充分潤滑尿管;男性患者尿道長,有兩彎三個狹窄的解剖特點;有些男性患者伴有前列腺肥大增生,前列腺部尿道狹窄等諸多因素均可引起尿道粘膜損傷;尿管及氣囊未進入膀胱內(nèi),使充盈的氣囊嵌頓在尿道膜部,壓迫粘膜引起壞死;尿管質(zhì)量不合格,不能回抽氣囊內(nèi)的液體;尿管氣囊漏液,致尿管自行滑出再次損傷尿道粘膜;患者長期臥床尿管留置時間過長,沒有及時更換,尿垢積聚在尿管及氣囊周圍極易形成結石,拔管時損傷尿道粘膜;翻身時尿管牽拉過緊導致氣囊變形進入尿道,壓迫尿道粘膜造成損傷。
1.3留置尿管時間過長引起泌尿系感染 據(jù)有關報道,留置導尿的時間越長,則所致尿路感染發(fā)生率越高[3],調(diào)查顯示留置導尿管<4 d,發(fā)生率26.3%,4~7 d,發(fā)生率為31.1%,8~14 d發(fā)生率為70.8%,≥15 d發(fā)生率為94.7%。尤其注意的留置尿管在<7 d發(fā)生尿路感染概率明顯降低。因此,留置尿管應盡早拔除,減少留置導尿管時間是控制尿路感染的有效方法。
1.4長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引起泌尿系感染 由于長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機體內(nèi)菌群失調(diào),耐藥菌株增多,使真菌性尿路感染增高。陳文良[4]等27例預防性使用廣譜抗生素超過14 d,真菌性泌尿等感染為53.5%,而且各種細菌對各類抗生素敏感率僅為40%。說明廣譜抗生素的長期應用雖然能有效地預防尿路感染但可引起二重感染。在臨床上應根據(jù)患者的病情需要和藥敏結果合理選擇抗生素。
1.5密閉引流系統(tǒng)引起泌尿系感染 導尿管伴隨尿路感染與多種因素有關,其侵入尿路的方式為逆行感染,導管腔內(nèi)逆行感染較多。此外,頻繁更換集尿袋破壞了引流的密閉性,引起導尿管末端與集尿袋連接處污染,也可以導致尿路感染。
1.6導尿患者中高危人群的泌尿系感染 導尿患者自身因素造成尿路感染的情況有很多種。年老體質(zhì)較弱的患者、長期臥床不起的女性患者、腎功能不全、免疫力低下的患者等因住院時間長,基礎疾病較重,病房內(nèi)病原體較多,很難保證外陰部的清潔均容易出現(xiàn)尿路感染的風險。
2 留置尿管尿路感染的預防措施
2.1嚴格執(zhí)行無菌導尿操作技術 留置尿管的患者導尿時應安排技術全面經(jīng)營豐富的護理人員,要求導尿用物必須嚴格無菌,操作中嚴格遵循無菌技術操作原則進行導尿。嚴格保持會陰部清潔,在操作過程中還要依照男女不同的生理構造對患者會陰部進行徹底的清潔消毒,防止操作過程的污染[5]。清洗會陰部時應按順序擦洗消毒,陰阜、大陰唇、小陰唇及尿道口到肛門,由外到內(nèi),由上到下擦洗,每個棉球只使用一次。上導尿管時充分暴露尿道口,手盡量不要觸碰尿管。誤入陰道應拔除導尿管更換后尿管后插入尿道。留置導尿管期間應每天清洗消毒外陰和尿道口,保持會陰部清潔。導尿管腔外逆行感染是細菌侵入尿路的主要方式,使尿道口周圍保持一個無菌的環(huán)境及加強醫(yī)務人員的無菌觀念是減少感染的有效措施。
2.2避免尿道粘膜損傷的預防措施 護理人員在導尿前應對患者進行耐心解釋,緩解患者緊張情緒,必要時插管前肌肉注射地西泮和阿托品,使患者安靜后再插管。操作者應熟練掌握導尿術的操作技能和相關解剖生理知識,根據(jù)患者情況選擇粗細合適質(zhì)地軟的導尿管。插管時動作應輕柔,切忌強行插管,對于前列腺肥大的患者遇插管有阻力時應從導尿管末端快速注入滅菌石蠟油5~10 ml,借助于潤滑作用將導尿管迅速插入避免尿道損傷。上尿管前應回抽氣囊,如漏氣不可使用。確認尿管進入膀胱內(nèi)才可固定尿管,對留置尿管時間過長的患者,應及時更換尿管,翻身時切勿牽拉尿管等預防尿道粘膜損傷而導致的尿路感染。
2.3根據(jù)病情縮短導尿時間 嚴格掌握導尿指征,注意訓練自主排尿功能,提高患者及家屬自我護理技能,說明導尿配合的方法,鼓勵患者主動參與護理。在拔管前采用定時夾閉尿管使膀胱充盈,促進自主排尿,縮短留置時間。膀胱充盈時拔管是最佳時機,可提高患者自行排尿的成功率,減少尿路感染的發(fā)生[6],見表1。
2.4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預防措施 合理使用抗生素,應根據(jù)患者的病種、嚴重程度、藥物敏感試驗結果、抗生素種類及適應癥等合理選擇,以避免造成菌群失調(diào),細菌產(chǎn)生耐藥性。
2.5保持導尿系統(tǒng)的密閉性 采用密閉式導尿回路,導尿管與一次性尿袋預先密封連接為無菌系統(tǒng)后再插入尿管。避免輕易分離導尿管與集尿袋的接頭[7],盡量保持導尿系統(tǒng)的密閉性,減少集尿袋頻繁更換,集尿袋更換1次/w。我科現(xiàn)使用的抗反流的集尿袋避免尿液反流,使尿液直接流入尿袋內(nèi),減少感染的機會。
以往認為在留置尿管期間,通過膀胱沖洗不但不能減少尿路感染發(fā)生率,反而可能引起尿路感染。因此,現(xiàn)不主張進行膀胱沖洗,更不主張用抗菌藥物沖洗膀胱,避免產(chǎn)生耐藥感染。
2.6高危人群采取不同措施減少尿路感染 因自身因素造成尿路感染的高危人群采取的措施有:年老體質(zhì)較弱的患者應鼓勵多進食,加強營養(yǎng)攝入;腎功能不全、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提高自身免疫力,治療基礎疾病,促進疾病轉歸;對長期臥床的女性患者應保持會陰部的清潔干燥。尿道口周圍有腸道細菌,主要是革蘭氏陰性桿菌,尤其是女性有2/3的患者含發(fā)生菌尿[8],做好基礎護理,定時清潔會陰部,尿道外口和近尿道口段導尿管有用0.5%碘伏棉球擦拭消毒2次/d,以去除分泌物,殺滅局部細菌,防止發(fā)生尿路感染。
3 討論
留置導尿是臨床上常見的基礎護理技術,屬有創(chuàng)操作項目,而尿路感染則是留置導尿患者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且留置導尿時間越長,感染的機會越多,預防尿路感染最好的辦法是嚴格掌握導尿指征,盡量不插尿管。留置尿管后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技術,多飲水,遵醫(yī)囑合理使用抗生素,盡量縮短留置導尿時間,導尿期間盡量保持導尿系統(tǒng)的密閉性,不必每日進行膀胱沖洗,了解留置尿管引起的尿路感染的原因,對發(fā)生尿路感染的高危人群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才能使尿路感染的發(fā)生率降低至最低水平。
參考文獻:
[1]李金梅.留置尿管導尿的護理進展[J].護理學雜志,2009,24(14):91-94.
[2]湯莉偉,吳佳敏.留置導尿獲得性尿路感染的相關途徑及護理現(xiàn)狀[J].全科護理,2015,13(8):691-693.
[3]喻平.留置導尿尿管病人泌尿系感染的臨床觀察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3):569-570.
[4]陳文良.二重感染的臨床研究[J].中華醫(yī)藥雜志,2001(12):62.
[5]廖秀英.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危險因素及護理防控[J].當代醫(yī)學,2015,21(3):118-119.
[6]朱恒美,許麗麗.留置導尿術中拔管技術的研究進展[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2,29(12):40-42.
[7]梁偉霞,黃琨.留置尿管所致尿路感染危險因素與預防措施研究進展[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19):104-105.
[8]劉兵,王嘉.導尿引起尿路感染的預防對策及研究進展[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1999,9(31):20.
編輯/溫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