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共圖書館微服務具有廣泛性、多樣性和便捷性等特點,其在拓寬信息發(fā)布渠道、節(jié)約資源以及加強學術交流方面對圖書館有重要意義。當前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等均已通過微服務平臺進行資源的傳播和共享。雖然微服務在技術、平臺和服務方面均面臨一些問題,但隨著國家相關政策的不斷完善和公共圖書館數字化資源建設的不斷提高,公共圖書館微服務仍然值得公眾期待。
【關 鍵 詞】公共圖書館;微服務;微平臺;信息服務
【作者單位】張紅艷,中共唐山市委黨校。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不斷發(fā)展,網絡資費不斷下降,各類微服務平臺也逐漸發(fā)展起來。一方面,資訊方提供信息的途徑更加便捷;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用戶參與到內容建設當中,這也是web2.0時代的主要特征[1]。微服務與傳統(tǒng)的信息服務理念并未相差甚遠,只是在這個移動互聯技術快速發(fā)展的時代把握了先機,對傳統(tǒng)的信息服務內容重新組裝,以更容易接受的形式與更快捷的方式提供給用戶,并不斷向精細化服務的方向努力。在這一時代發(fā)展浪潮下,公共圖書館已經意識到開展微服務的重要意義,并努力通過微服務來彌補傳統(tǒng)圖書館服務中的不足。微服務的開展不僅拓寬了公共圖書館信息的傳播方式及途徑,還促進了公共圖書館對其服務模式進行轉變。
目前對于“圖書館微服務”這一概念并沒有明確的定義[2],大致可以理解為圖書館在web2.0環(huán)境下從原來的較為寬泛的宏觀服務方式慢慢向細微化服務發(fā)展,其最終的目的是要為每一個用戶提供精準化的個性服務[3]。公共圖書館仍然堅持“一切以讀者為中心”的理念,應用多樣化的數字媒體技術,將高速移動化的互聯網通信終端作為平臺,為讀者提供即時的、個性的、差異化的數字信息服務。需要注意的是,在web2.0背景下,服務方式的轉變并不會影響圖書館“從用戶出發(fā),為用戶服務”的核心理念。
一、微服務的主要特征及其對公共圖書館的意義
我國的圖書館類型大致可以分為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和專業(yè)型圖書館三類。其中公共圖書館和高校圖書館最為常見。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對象通常為本校師生,因此其微服務也主要是針對在校人員。公共圖書館相對高校圖書館來說,服務范圍更加廣泛,服務對象的多樣性決定了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的多樣性。在web2.0時代,公共圖書館微服務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服務對象的廣泛性
由于公共圖書館是面向全體社會公眾開放的,因此其服務完全無門檻,任何人在需要時都可以向公共圖書館尋求幫助。由于服務范圍非常廣泛,因此從兒童到老年人都是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對象。在之前網絡通信欠發(fā)達時,有些用戶由于自身的原因,或所處地理位置的原因無法及時從公共圖書館獲取到所需要的信息,而隨著微服務的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嘗試并適應微服務這種方式,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公共圖書館的服務范圍。
2.服務內容的多樣性
隨著服務對象的不斷增多,用戶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圖書館逐漸豐富服務內容。最初的公共圖書館僅能提供以文字為主的紙質圖書,而電子化的發(fā)展為音頻、視頻內容的提供創(chuàng)造了機會[4]。微服務又在此基礎上進行延伸和擴展,不斷迎合讀者的需求,同時也在創(chuàng)造更多有趣的內容培養(yǎng)和提升讀者的信息素養(yǎng)。
3.服務形式的便捷性
例如某些公共圖書館開展的微課程就是微服務的形式之一。微課程可以將一些不適合面向公眾開放的信息內容,如保存在縮微膠卷中的珍貴資料以視頻等方式展示給用戶,從而使用戶不在現場仍可以借閱到寶貴的文化資料。
4.服務模式的靈活性
公共圖書館通過微服務平臺為用戶提供了多種服務模式,最常見的為兩類:被動接受和主動獲取。被動接受就是公共圖書館會定時或不定時地向用戶推送一些諸如講座、書籍或其他等信息,用戶無須花費任何時間精力便可輕松獲取。主動獲取則是公共圖書館在其微服務平臺中提供若干功能,用以滿足不同用戶的各類需求,用戶通過自身的需要選擇公共圖書館的某些服務,如查詢書籍,預約書籍等。
基于以上幾點特征可以看出,微服務對于公共圖書館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微服務拓寬了公共圖書館的信息發(fā)布渠道,使用戶不用局限在公共圖書館內獲取資源。另外,官網的信息有時太過刻板且存在更新不及時的情況,不能滿足用戶對文獻資源的獲取需求,微服務可以跳過公共圖書館官網來進行信息的瀏覽。微服務的出現使公共圖書館的信息發(fā)布途徑更加多元化和靈活,也讓用戶獲取信息更加及時。其次,微服務可以節(jié)約公共圖書館與用戶雙方的資源[5]。對于公共圖書館來說,通過微服務平臺進行信息發(fā)布相對于在門戶網站發(fā)布或館內實體發(fā)布來說要節(jié)約不少人力物力。而對于用戶來說,通過微服務平臺這樣一個小程序就可以了解到最新資訊,而且無須主動關注,這無疑節(jié)約了用戶的時間和精力。最后,微服務加強了學術交流,促進了資源的傳播。微服務平臺基于其服務的多樣性、靈活性和便捷性可以更好地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從而推動信息的傳播,使文化資源在更大程度上得到利用。
二、當前公共圖書館主要的微服務應用實踐
廣義上的微服務平臺類型有很多,包括短信、彩信、網站、APP客戶端和微信微博等[6],當前發(fā)展較為迅猛的當屬微信和微博。微信功能非常強大,它集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于一體,完美地實現了文字與聲音的相互轉換,另外,微信朋友圈的功能也便于信息分享和傳播,因此,微信是提高公共圖書館服務的一個強大平臺。當前也已經有不少的公共圖書館借助于微信開通了各自的公眾號。以國家圖書館為例,它開通了同名微信公眾號,該公眾號具有“資訊” “資源”和“服務”三個模塊?!百Y訊”中又包括了“少兒天地”“講座預告”“文化培訓”“文化播報”以及“常見問題”。打開 “少兒天地”,便可看到一條關于國圖少兒館在當月對故事會及影展安排的推送。通過“文化培訓”可以跳轉到“文化播報”欄目,里面林林總總地覆蓋了講座、展覽、演出、專題等各類資訊,使用戶能夠提前了解到相關安排,便于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興趣做出計劃?!百Y源”中則包括國圖的公開課,國圖特色資源文津經典誦讀以及特色館藏國家典籍博物館?!胺铡敝锌梢苑奖愕剡M行OPAC檢索,也可以了解到國圖當前所推薦的書刊。此外,在綁定國圖讀者卡后還可以實現當前在借書籍的查詢功能。這些功能看似不平行,但卻最符合用戶獲取信息需求的心理。國家圖書館的微信公眾號通過提供這三個模塊的服務,不但加強了對圖書館本身的宣傳,也為更多用戶提供了獲取信息的便捷性,同時擴大了信息的流通面并加深了知識的共享程度。
微博是2009年興起的一個基于用戶關系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的平臺。它作為社交圈的佼佼者之一同樣可以被公共圖書館當作微服務的平臺來進行信息服務[7]。例如首都圖書館經常通過其同名微博來發(fā)布講壇和同城活動的信息,還經常分享一些重要的小常識、小知識等。相對于微信來說,微博更側重于信息的發(fā)布和共享,同時還允許用戶與博主進行實時溝通,即時性更強。通常一些鮮為人知的信息在網絡環(huán)境中很難尋找,而這些信息和知識往往存在于公共圖書館工作人員內部,也就是常說的隱性知識,它們很難被一一提取并分享給公眾,當用戶出現這類信息需求時則會迫切希望與微平臺的運營者或微服務的提供者進行實時溝通,微博就具備了這樣一個溝通功能。
三、公共圖書館微服務發(fā)展所面臨的關鍵問題
1.物資方面
公共圖書館微服務的成功開展離不開豐富的物資支持,其在物資方面的需求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技術資源、資金來源和人力資源。
在技術層面上,一方面由于各個公共圖書館所具有的數字文化資源不盡相同,有不少本館特有的特色資源可能需要更好的技術才能展現給用戶;另一方面,雖然現有的技術已經非常發(fā)達,但是通過微服務平臺所呈現出的內容資源尤其是視頻資源不能完完全全地還原實物或是當時的場景,這需要在技術方面做進一步的提高。
在資金層面上,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還不夠平衡,受此影響,發(fā)達地區(qū)的公共圖書館有更多的資金支持,而欠發(fā)達地區(qū)的公共圖書館想要如愿地開展微服務則會面臨一定程度的困難。如當前公共圖書館的微服務平臺發(fā)展較好的主要集中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以及長江三角洲、山東半島、珠江三角洲等地區(qū) [8],而更多的欠發(fā)達地區(qū)的公共圖書館或者還未開展微服務,或者雖然在微服務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但仍未形成系統(tǒng)。
在人力層面上,無論是公共圖書館的傳統(tǒng)運營,還是公共圖書館微服務的開展,保證充足的人力資源是基礎。有些公共圖書館雖然已經認識到微服務對于本館、用戶及知識傳播的重要意義,也愿意做出實踐開展微服務,但迫于人力資源緊張,至今仍難以有下一步的行動。
2.平臺方面
當前所有進行的微服務都要基于一定的平臺,而發(fā)展最好的當屬微信、微博等較新的網絡交流平臺。目前公共圖書館所進行的微服務絕大多數都是基于微信和微博平臺,所以開通各種服務都要受限于平臺提供的功能 [9]。然而公共圖書館資源豐富,當前平臺所提供的功能并不一定能夠完全滿足公共圖書館開展信息服務的需求。
另外,由于公共圖書館微服務的開展很大程度是依賴于這兩個平臺的,其用戶也多來源于這兩個平臺本身原有的用戶。所以不難想象,當用戶離開以上平臺或者以上平臺開始對公共圖書館信息服務進行限制或做出其他規(guī)定時,公共圖書館的微服務發(fā)展就會遇到阻礙。因此,雖然當前公共圖書館微服務的發(fā)展欣欣向榮,但是圖書館本身也需要考慮到這一問題,盡快制定出更適宜的方案,從而更好地滿足自身開展微服務的需求,同時在開展微服務方面擁有更大的自主權。
3.服務方面
雖然當前公共圖書館微服務的內容已經非常豐富,但是每個用戶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所存在的信息需求也很難完全一致,這就涉及用戶的個性化服務。如何將微服務與個性化服務更完美地結合起來是當前所有圖書館共同面臨的問題,這不僅需要先進技術的支持,同時還需要對用戶的行為和習慣進行深入挖掘,并不斷發(fā)現用戶的未知需求并對其進行引導。這也是當前機器挖掘領域在不斷探索研究的問題之一。
四、提升公共圖書館微服務的策略
首先,在國家方面,要加強對相關政策的完善。我國需要進一步強化對文化的宣傳,在全社會塑造一種重視文化資源傳播與服務的氛圍,使公眾更充分地認識到公共圖書館服務的重要性,從而讓更多人了解并使用公共圖書館提供的微服務。同時,國家還要加強對相關技術的研發(fā),給予相應的政策鼓勵,使技術的研發(fā)能夠更好地適應公共圖書館微服務發(fā)展的需求。在加強技術研發(fā)的同時,國家對于欠發(fā)達地區(qū)要給予一定程度的支持,尤其是經濟支持,使這些地區(qū)的公共圖書館事業(yè)能夠逐漸與發(fā)達地區(qū)縮小差距,從而更好地為用戶服務。
其次,在圖書館建設方面,需要加強移動數字化資源建設[10],提供更加豐富的信息資源。我國當前的移動數字化資源雖已進入發(fā)展時期,但質量仍然較低,整體的發(fā)展狀況需要進一步改善。例如建設更加智能的圖書館系統(tǒng)[11],完善支持移動閱讀和移動資源獲取的數據庫系統(tǒng)等。
最后,在微服務拓展方面,從服務的形式到服務的內容都要完善[12],使服務內容豐富多彩,并且可以依據服務的內容,選擇合適的服務形式。例如在微服務平臺中開通數字參考咨詢,使用戶能夠與圖書館工作人員更加方便快捷的交流,甚至借助微服務平臺如微信等形成社交圈,從而促進對信息資源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廣泛的傳播。
五、結論
公共圖書館是我國經濟、政治及文化發(fā)展的助推器,未來的公共圖書館需要更加充分地發(fā)揮其資源優(yōu)勢,支持公眾對知識的不斷學習和創(chuàng)造。微服務為公共圖書館在現代化社會的發(fā)展提供了契機,其強大的服務功能不但可以拓展資源,也加強了我國文化的傳播,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為提高全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當前微服務的發(fā)展雖然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但相信隨著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相關政策的不斷完善,我國公共圖書館微服務會展示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王小華. “互聯網+”時代圖書館信息服務淺析[J]. 出版廣角,2016(2).
[2]劉健,畢強,馬卓. 數字圖書館微服務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實證研究[J]. 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16(2).
[3]劉麗萍,龐彩云. 圖書館微服務研究[J]. 圖書館建設,2013(4).
[4]靳艷華. 圖書館開展微服務工作的思考[J].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4(12).
[5]卜榮珍. 微信服務在圖書館的應用研究[J]. 山西檔案,2016(1).
[6]江波,覃燕梅. 我國移動圖書館五種主要服務模式的比較研究[J]. 圖書館論壇,2014(2).
[7]曹紅玲. 圖書館微博信息生態(tài)鏈結構模型構建研究[J]. 山西檔案,2015(5).
[8]史江蓉. 自媒體時代公共圖書館微服務體系的構建[J]. 圖書館論壇,2016(8).
[9]高兵董,素芹. “云”環(huán)境下的圖書館“微”服務研究[J]. 圖書與情報,2014(1).
[10]徐士欣,譚靜. 4G移動圖書館的構建形式和展望[J]. 出版廣角,2014(Z1).
[11]趙一潔,李英,馬藝峰. “互聯網+”環(huán)境下圖書館微服務研究[J]. 現代情報,2016(5).
[12]龍葉,雷英杰. 微信息環(huán)境下的圖書館微服務策略研究[J]. 現代情報,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