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輝+張亮
【摘 要】 影視作為一種強有力的傳播手段,在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傳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文章以影視劇《甄嬛傳》的翻譯和跨文化傳播為例,探討影視劇語言特點及翻譯,針對影視劇中獨特的語言形式和文化形象,解構(gòu)《甄嬛傳》的翻譯目的和策略,解析異化和歸化等翻譯策略在影視劇翻譯中的應用,以求充分利用西方語言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東方影視劇的跨文化傳播。
【關 鍵 詞】影視劇字幕翻譯;《甄嬛傳》;跨文化傳播
【作者單位】劉曉輝,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文學院;張亮,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文學院。
影視作品作為全球化語境下有效的大眾傳播媒介,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豐富的文化承載,增進了各個國家和文化之間的文化溝通與交流,成為加強本國文化特性和跨文化傳播的有力工具。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不斷加深,影視作品字幕翻譯的研究日益凸現(xiàn)重要的時代意義。
一、《甄嬛傳》引起的翻譯熱
以清朝雍正年間為時代背景的宮廷劇《甄嬛傳》講述主人公甄嬛在宮內(nèi)爾虞我詐的斗爭中幾度浮沉,從一個不諳世事、向往愛情的單純女孩成長為一個弒君謀權的“老佛爺”?!墩鐙謧鳌肥乾F(xiàn)代傳媒技術和古典文化的完美結(jié)合,整個故事情節(jié)跌宕起伏,劇中既有盛大的歷史場景,也有細膩的情感交流,還有詩意的對白、嚴格的禮儀典制、華美的傳統(tǒng)服裝道具,處處彰顯中華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蘊。該劇從2011年以來在國內(nèi)持續(xù)熱播上百次,在港臺地區(qū)、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日本也掀起收視熱潮。而由美國制作團隊全新剪輯和編排的6集美版電視電影《甄嬛傳》于2014年登陸美國最大的收費視頻網(wǎng)站Netflix。這部極具中國古典語言特色和文化特色的電視劇該如何翻譯引起很多觀眾的熱議。在美版《甄嬛傳》上映之前,大眾就對這部中國古代宮廷劇中一些文化負載詞和文化現(xiàn)象的翻譯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和關注,網(wǎng)絡上出現(xiàn)了各個版本的“神翻譯”,讓人啼笑皆非。比如,華妃的“賞你一丈紅”,被網(wǎng)友翻譯為“Give you a 3.3333 meters red”;最常用的一句對皇上的問候“皇上萬福金安”被翻譯成“Empress,hope you 1000 lucky and safe with gold”;清朝后宮嬪妃稱號繁多,其中的“答應”“常在”被網(wǎng)友戲謔成 “Agree”和“Always here”;而紅極一時的甄嬛體“這真真是極好地”也被大眾翻譯成“That is really really good enough”等五花八門的版本。這些網(wǎng)絡上的熱議和“惡搞”翻譯引起了古裝影視劇的翻譯熱,也反映出這部劇的翻譯難度以及大眾對其翻譯的關注和擔憂。
作為第一部登陸美國,承載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歷史,充滿了大量文化負載詞和文化意象的中國古代宮廷劇,能否在美國同樣掀起收視熱潮,承擔起傳遞中華文化的重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劇美國版的翻譯是否成功。那么,《甄嬛傳》怎么翻譯才能既不失中國文化特色,又滿足美國受眾的期盼,實現(xiàn)影視字幕翻譯的跨文化傳播的目的,這值得我們從影視語言的特點到字幕翻譯的目的和策略,以及跨文化傳播功能的實現(xiàn)進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二、從《甄嬛傳》看影視劇字幕翻譯
1.影視劇字幕特點及翻譯
影視作品是一種綜合性藝術形式,具有強烈的商業(yè)性和市場化等特點,而影視語言具有即時性、大眾性、聆聽性、綜合性、瞬時性和無注性等特點[1]。因此,作為一種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際行為,翻譯不能無視目的語文本的交際目的而“忠實”地再現(xiàn)源語文本的表層結(jié)構(gòu),相反要最大可能地服務于目的語文化背景中的目的[2]。影視語言特點制約了字幕翻譯方法和策略的選擇,規(guī)定了影視翻譯要以目的語觀眾為中心,適當照顧到他們的語言水平和閱讀需求[3]。作為譯文接受者的受眾,其需求決定了影視字幕翻譯的目的和原則,其文化習俗與語言習慣影響了影視劇翻譯策略的使用。影視劇翻譯要實現(xiàn)譯文在目的語文化中預期的跨文化交際功能,并以能否達到預期目的來判斷譯文是否成功。首先,影視劇中的大多對白具有通俗性和口語化的特征,其譯文要做到通俗易懂,貼近生活,易于上口。其次,影視劇的類型、文化背景、語言風格各不相同,在翻譯過程中要根據(jù)以上因素來確定翻譯策略,保證字幕與影片畫面的和諧,充分展現(xiàn)故事情節(jié)和文化內(nèi)涵,實現(xiàn)跨文化傳播和交流的目的。再次,影視劇的字幕在制作上要受到畫面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因此字幕翻譯要做到言簡意賅,不喧賓奪主,不影響畫面?zhèn)鬏敚辉斐捎^眾的閱讀和理解障礙。另外,影視作品中獨特的文化形象和視頻畫面?zhèn)鬏數(shù)姆钦Z言信息在字幕翻譯中也要予以適當?shù)呐浜吓c傳達??傊?,影視劇字幕翻譯應考慮到解決字幕時空限制和為實現(xiàn)文化轉(zhuǎn)換而采用的必要策略[4]。
影視劇字幕翻譯需要達到三個基本目的:向受眾傳達影視作品的劇情和語言信息、實現(xiàn)影視劇跨語言的文化傳播、滿足觀眾的審美情趣。影視劇翻譯中,翻譯策略的使用以及翻譯原則的制定都是由受眾的需求及相應產(chǎn)生的譯本的翻譯目的決定的,能否有效實現(xiàn)翻譯目的是翻譯的最根本原則。影視字幕翻譯要達到這三個字幕翻譯的目的,最常遇到三大難關:文化對等、押韻和幽默。以《甄嬛傳》為代表的歷史背景題材的影視劇,有別于現(xiàn)代影視劇,其語言中文白夾雜,大量使用修辭和富有詩意的文本內(nèi)容,多處引用或改寫中國古代詩詞歌賦,再加之其特殊的歷史背景,使該劇貫穿了很多歷史典故、文化詞匯以及文化意象。這些語言和文化特色給目標受眾帶來異國文化和風情的同時,往往為目標語受眾所不熟知,甚至有時候難以理解和接受,容易造成理解和傳播障礙。這使得“文化對等”成為《甄嬛傳》字幕翻譯中最難的一關,因此譯文盡量在文體、語言風格上保持原文的風格特點,同時進行合理的轉(zhuǎn)換和取舍,以免造成理解障礙??梢姡耙暦g的最高境界是字幕的隱形[5],讓觀眾意識不到字幕的存在,僅僅給觀眾留下信息精華,從而最大限度地傳遞語義信息,最終達到字幕和視頻畫面的完美融合。
2.《甄嬛傳》字幕翻譯中的“歸化”與“異化”策略
影視劇字幕翻譯是一種平衡的藝術,將精彩劇情和語言文化信息準確恰當?shù)貍鬟_給目標受眾,讓受眾獲得美感體驗的同時,還要避免文化交流的障礙和缺失。備受關注、困難重重的《甄嬛傳》翻譯要在中美兩國巨大的語言文化差異之間達到完美的平衡,就要結(jié)合“歸化”和“異化”兩種翻譯策略。歸化是采用目的語的表達方式和文化形象來傳達原文的本意,尊重目的語受眾的語言習慣。異化是采用源語的表達方式和文化形象來傳達原文內(nèi)容,在譯文中突出源語的“異國風情”。在《甄嬛傳》的字幕翻譯中,對于難以轉(zhuǎn)換的文化因素采用“歸化”的翻譯策略,避免譯文造成理解障礙。而對于可以轉(zhuǎn)換的獨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因素可以采用“異化”翻譯策略。值得注意的是,過度的異化翻譯會因異質(zhì)文化的大量介入而使影視劇的受眾感覺晦澀難懂,最終失去觀看的興趣。過度的歸化翻譯雖然使譯文易于理解,但是會失去源語的文本特色和異國情調(diào),使目標受眾失去了解異國文化的機會和樂趣。比如,英國古裝劇配上漢語網(wǎng)絡流行語的翻譯,或者中國宮廷劇配上美國街頭化的口語就破壞了原影視作品藝術的和諧美。
針對《甄嬛傳》中大量富含文化內(nèi)涵的文化形象,異化翻譯的恰當使用才能保持原影視作品的文化內(nèi)涵和藝術特色。比如,該劇對主人公名字“嬛嬛”的解釋為“裊楚宮腰”,在美版中翻譯為“The slim waist of the concubines of the Chu palace”。這里加入了關于楚國的文化背景,體現(xiàn)出其名字的深厚文化內(nèi)涵和男主人公對女主人公的喜愛之情,但是對于不了解中國古代文化歷史的美國電視劇受眾來說可能會稍顯晦澀難懂。劇中,溫實初引用古詩詞對甄嬛的表白“一片冰心在玉壺”翻譯為“A jade vessel is the symbol of a pure heart”,這種解釋性的翻譯交代了冰心和玉壺的象征意義,其含義使目標受眾一目了然。
兩種翻譯策略的使用不是獨立的,兩種策略可以實現(xiàn)有效結(jié)合,對源語內(nèi)容進行適當?shù)脑賱?chuàng)作,從而轉(zhuǎn)換文化意象,彌補文化空白,實現(xiàn)文化傳遞的目的。美版《甄嬛傳》對于“一丈紅”的翻譯“Scarlet Read”中省略了原文的“一丈”,增加了“scarlet”(猩紅、罪孽),既沒有采用完全尊重原文的異化翻譯,也沒有完全歸化翻譯成美國的某種刑罰,增加的scarlet詮釋了一丈紅作為一種刑罰的慘烈,不失為異化和歸化相結(jié)合的上乘翻譯。
影視作品的翻譯很大程度影響著影視劇的收視效果和文化傳播效果。為了減少跨文化傳播的障礙,中文版《甄嬛傳》中容易造成目標受眾困惑的文化負載詞,在美版中翻譯成目的語文化中含有同樣或相似聯(lián)想意義的形式或形象,甚至是不同程度地進行改寫或省略。美版《甄嬛傳》的字幕翻譯融合了歸化和異化兩種翻譯策略,以同化為主,輔以異化翻譯,使其相輔相成,在處理源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之間的關系,減少文化交流的障礙,在達成文化的有效傳遞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6]。
三、從《甄嬛傳》看中美差異
中文版《甄嬛傳》中的詩詞、音樂、服飾、建筑、醫(yī)藥、禮節(jié)、飲食、典制等無不體現(xiàn)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美版《甄嬛傳》在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其翻譯和剪輯等也體現(xiàn)了東西方語言結(jié)構(gòu)、思維方式和文化的差異。
1.《甄嬛傳》中的中美語言思維差異
漢語多用簡單句和并列結(jié)構(gòu),結(jié)構(gòu)相對松散,句型呈竹節(jié)結(jié)構(gòu)。英語多用復雜句和大量的關聯(lián)詞,句式結(jié)構(gòu)嚴謹,句型呈樹枝結(jié)構(gòu)。這種語言的差異體現(xiàn)來源于英漢民族思維方式的差異:英語民族注重偏邏輯的理性思維,而漢語民族注重偏直覺的悟性思維。而且,漢民族傾向散點思維,所以漢語多后重心,是主題結(jié)構(gòu)性語言;英語民族傾向焦點思維,因此英語多前重心,是主謂結(jié)構(gòu)性語言。在漢英翻譯中要根據(jù)不同的語言和思維方式改變句子的結(jié)構(gòu)。比如,在《甄嬛傳》的字幕翻譯中,“家父松陽縣城安比槐”翻譯為“My father is An Bihuai, deputy magistrate of Songyang country”。此翻譯根據(jù)英語的習慣改變語序,將原文中位置在后的人名提前,之后再描述其官職。另外,對于漢語常用的重復,比如“嬪妾只是想訓誡她一下而已,訓誡一下”翻譯為“I just wanted to teach her a lesson. Thats all”。在翻譯中,省略了后半句的重復,而用“Thats all”表達了源語中“僅此而已”的意思,言簡意賅,準確傳達了原文本的內(nèi)容,迎合英語的表達習慣。美版《甄嬛傳》把源語文本中大量的排比和重復都進行了省略和同化翻譯,把漢語最常采用的“后重心”的“竹節(jié)結(jié)構(gòu)”在翻譯中拆解組合成英語習慣的“前重心”的“樹干結(jié)構(gòu)”,句子結(jié)構(gòu)和語序的變化體現(xiàn)出中美的語言習慣和思維方式差異。
2.《甄嬛傳》中的中美文化差異
中文版《甄嬛傳》中人物對自己和對他人的稱呼都表現(xiàn)出了等級尊卑,而美國文化更喜歡直呼其名。在中文版《甄嬛傳》中的“本宮”“朕”“臣妾”“微臣”“奴才”“奴婢”等稱謂在美版中都一律譯為“I”。甄嬛在認出皇上之前問:“不知尊駕如何稱呼”翻譯成“Who are you, sir?”其中,甄嬛對其的尊稱“尊駕”直接翻譯成 “You”。同樣中文版中的尊稱“姑姑”也直接翻譯為“you”。而甄嬛與故人溫實初在中文版中互稱“哥哥”和“妹妹”,而美版中則是直接稱呼名字“Shichu”和“Huan”,這也體現(xiàn)了美國人在稱呼上的文化習俗。
另外,《甄嬛傳》共76集,按時間順序,利用大量細節(jié)鋪墊,層層推進地講述甄嬛一生的愛恨情仇。而美版《甄嬛傳》被重新演繹和剪輯,改編成6集的電視電影,而且每一集都以老年甄嬛回憶往事的場景開篇,每次回憶一個主題和線索,再以倒敘的形式圍繞主題展開故事。其中大量的細節(jié)和鋪墊被刪減,留給觀眾很多的想象空間。這也體現(xiàn)出了中美兩國觀眾的觀影習慣、思維方式和生活節(jié)奏的不同。
雖然中美文化和觀眾的思維方式有巨大差異,但是在兩版《甄嬛傳》中體現(xiàn)出了超越民族的共通的文化價值觀。比如,中美兩版中的愛情、友情主線,引起了身處不同文化的中美兩國觀眾的強烈的共鳴,符合跨文化傳播的共通性規(guī)律。
四、影視劇字幕翻譯的跨文化傳播意義
在經(jīng)濟、文化、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大眾傳播媒體飛速發(fā)展,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社會生活和思想意識。影視作品作為最直觀、生動的文化產(chǎn)物和載體,越來越受到大眾的喜愛,其跨文化傳播迎合了時代潮流,成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不同于普通的書面翻譯,文化內(nèi)容只能靠文字符號傳達,影視作品中與字幕同步的視聽信息可以有效詮釋和傳達文化內(nèi)容。影視作品的多媒體性質(zhì)為克服文化差異和跨文化交際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條件[7]。
不難發(fā)現(xiàn),中國的影視市場受到美國和日韓電影電視劇的嚴重沖擊,好萊塢大片常常包攬了中國大半影院票房,這種潛移默化的文化滲透也越來越影響著中國影視劇受眾的價值觀以及對本國文化的認同感。如何進入國際主流傳播平臺和市場正是我們的民族影視藝術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和機遇。影視藝術越具有民族性也才越具有國際性,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是影視藝術民族性的沃土[8]。《甄嬛傳》中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體現(xiàn)了民族影視作品的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這正是中華影視藝術最大的優(yōu)勢所在。字幕翻譯過程中,翻譯策略的恰當使用才能避免文化交流的缺失和斷裂,在尊重受眾觀看感受的同時,傳播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將影視作品的大眾性特點與文化傳播的任務相結(jié)合,使該劇成為一種有效的文化交流媒介。用現(xiàn)代的西方語言展現(xiàn)傳統(tǒng)的東方文化,才能讓中國影視作品走出國門,不僅實現(xiàn)其商業(yè)價值,更重要的是承擔起跨文化傳播的重任。
參考文獻
[1] 錢紹昌. 影視翻譯——翻譯園地中愈來愈重要的領域[J]. 中國翻譯,2000(1):61-65.
[2] Hans J. Vermeer. A Skopos Theory of Translation(Some Arguments For and Against)[M]. Heidelberg:Textcon Text Verlag,1996:33.
[3] 張春柏. 影視翻譯初探[J]. 中國翻譯,1998(2):50-53.
[4] 趙寧. 試析電影字幕限制因素及翻譯策略[J]. 中國民航學院學報,2005(10):55-59.
[5] 李和慶,薄振杰. 規(guī)范與影視字幕翻譯[J]. 中國科技翻譯,2005(5):44-46.
[6] 張偉. 策略的博弈—電影字幕翻譯中的歸化與異化[J]. 海外英語,2011(4):170-172.
[7] 李運興. 字幕翻譯的策略[J]. 中國翻譯,2001(7):38-40.
[8] 彭吉象. 全球化語境下的中華民族影視藝術[J]. 現(xiàn)代傳播,20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