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琳凱
【摘要】由文化沖突帶來的人與人的接觸會產(chǎn)生很多心理反應,從而會出現(xiàn)由文化不適應到文化適應的過程,人們在此期間會有一個消極的挫折期。本文就對中國文化和泰國文化在接觸中的文化沖突的挫折期所產(chǎn)生的問題進行探討,從而根據(jù)文化沖突現(xiàn)象來提出解決文化沖突的教學策略。
【關(guān)鍵詞】文化沖突 習得性無助 解決策略 換位思考
【中圖分類號】H19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29-0101-02
所謂文化沖突,是指當兩種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觸后,會產(chǎn)生競爭、對抗的關(guān)系,這是因為每一種文化會有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和表現(xiàn)形式,這就使得不同文化的交流傳播引起必然的交流沖突。
一、對泰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差異表現(xiàn)
在物質(zhì)文化方面的差異上,中國教師在泰國教學會受到當?shù)氐娘嬍?、建筑、服飾等方面的差異。對于行為文化方面的差異,主要是人們交往中對于一些約定俗成的習俗、習慣以及行為標準方面的差異。泰國人在用餐時是勺子、筷子同時用,否則被認為是不禮貌,這與中國的習俗有很大的不同。又如在人與人的道別時不能隨意的擺擺手道別,否則被認為不懂禮貌。在制度文化方面,泰國有自己國家的制度,泰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非常崇敬皇室,并且佛教文化非常流行,佛教文化對人們的行為影響很大。在觀念文化上,泰國人有自己的價值觀,對宗教特別是佛教有深厚的情感,其社會上的倫理道德也和中國的有很多區(qū)別。所以,中國教師到了泰國學校和學生一起生活時,要注意很多泰國的習俗禮儀,多和泰國的師生接觸,學習這樣的禮儀習俗,逐漸適應泰國風俗習慣。
二、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沖突的表現(xiàn)
學生與教師的沖突。中國人口多,學生也多,所以學生之間的競爭激勵,主要以考試入學來考評一個學生的優(yōu)劣,即使在提出素質(zhì)教育的情況下,多數(shù)教學還是處于應試教育的教學模式中;然而在泰國,由于人口較少,沒有像中國那樣的就業(yè)競爭,所以其學校教育為真正的素質(zhì)教育,學校對學生的培養(yǎng)上非常注重能力培養(yǎng),所以使得課堂教育顯得比較輕松、閑散。當中國教師到泰國教學時,看到學生們隨意在課堂上走動、聊天、吃東西等,自然會感到不被尊重,會感到學生難以管理,從而傷害了教師的教學信心和熱情,使得教學情緒降低。例如學生會向教師提出與教學計劃無關(guān)的很多問題,老師不知道如何處理,就會傷害到學生,或者是學生產(chǎn)生對教師重大的不滿,會打擊到教師自身的教學信心,教師因此產(chǎn)生“習得性無助”感。
學生與教材的沖突。泰國學校的課堂教學實行素質(zhì)教育,所以,對于教材的選擇和中國學校課堂對教材的選擇有很大的不同。在泰國,從幼兒園開始就已經(jīng)有漢語教學,即泰國所有學習階段的學校教育中都有漢語教學,從而不同階段的學生對漢語學習的特點和要求都不同,此時擺在面前的問題就是如何合理的選擇教材。當前學生所學的漢語教材有偏難、內(nèi)容過多的情況,這對于素質(zhì)教育模式的泰國學生來說,很難學習這樣的教學內(nèi)容。泰國學生的漢語課程沒有統(tǒng)一的漢語課程大綱,這造成了漢語教學缺乏統(tǒng)一的漢語教材。目前所使用的漢語教材是早期泰籍教師自編的,基本是是繁體字或者注音。而部分大學的漢語專業(yè)課會采用臺灣版、馬來西亞等教師所編的漢語教材,它們基本是以臺灣對外漢語為范本。在泰國的學校中,他們能夠在課程范圍內(nèi)較為自由的挑選教材,所以,很多學校所用的漢語教材都不同。具體如表1。當前泰國學生的漢語教材要注重本地化,目前很多漢語教材基本由中國國內(nèi)人士編寫,教材中的場景都是中國的,而不是泰國的,這就不適合泰國學生的學習。在素質(zhì)教育理念下,泰國學生的漢語學習應該是在泰國人熟悉的教材內(nèi)容下進行的學習,自然教材里面的場景也要符合泰國的場景,教材中所介紹的文化風俗既要有中國的春節(jié)等習俗,也要有泰國習俗。
學生與教學環(huán)境的沖突。在泰國學校的學生課堂中,學生始終處于一種比較輕松、自由的教學環(huán)境氛圍中,他們愛吃零食,即使在教師辦公室也會準備一個冰箱,里面放一些零食供師生食用。泰國學生非常尊重教師,絕對不會和教師起沖突,如果教師要教育學生,那么學生會跪著聽,教師們經(jīng)常得到學生的跪拜,讓教師感到和中國學校的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氛圍有巨大的差異。在學校的教學活動中,經(jīng)常會受到佛教活動的干預,其中有極少數(shù)的學生是出家和尚,他們一般不會和女性接觸,此時女學生和女教師都會與出家和尚保持距離。
三、對外漢語教學中跨文化沖突解決策略
1.教材的選擇
教師在進入泰國學校進行教學時,要做好充分的調(diào)研工作,了解當前學校的教學情況,分析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學習現(xiàn)狀,根據(jù)泰國學校的素質(zhì)教育合理選擇教材。教材不能像中國學生的教材那般難、內(nèi)容多,應該選擇內(nèi)容適中、便于開展素質(zhì)教育的漢語教材。
泰國學生的漢語教材的編寫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從而編制出本土化的漢語教材,這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因為本土化的漢語教材中會有豐富的泰國本土場景內(nèi)容、本地的人情風俗,有利于學生對教材進行了解和學習。由此,需要統(tǒng)一漢語教材和教學方法,通過建立漢語教材編輯組來特別編制適合泰國學生的本土化的漢語教材,編寫教材要有相應的編寫原則,對材料選擇編排要進行研究,還包括教材張的練習題、圖文插入等都要適合泰國學生的學情。
2.明確漢語課程目標和方向
當前泰國國家的漢語教學重在讓學生掌握語言技能,而非漢語文化,使得泰國的漢語課程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為主。當前很多泰國學校的漢語教學都沒有確定的漢語課程教學目標,使得漢語教學措施不連續(xù),多數(shù)學校進行的漢語教學目標不知道應該將學生培養(yǎng)到何種水平。所以,當前需要思考和研究的是如何定位漢語課程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yǎng)的方向,從而指導漢語課程教學設計。漢語作為各教育階段的選修外語,并非每一所泰國學校的學生都在學習,所以學校沒有統(tǒng)一的上課時間的規(guī)定,影響了學生學習漢語的積極性。由此,必須要對泰國各教育階段的漢語課程確定出明確的課程目標和方向。
3.教學策略
換位思考。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需要了解學生所處的社會家庭環(huán)境的氛圍,特別是當?shù)氐娘L俗習慣,從而理解學生的課堂行為。其次,教師又需要學生站在教師的角度替感受教師的工作付出,讓學生們通過“換位思考”來逐漸改掉在課堂中的不良行為。通過換位思考,學生們就會懂得教師的付出和感受,從而讓學生們自己改變一下不良的行為習慣。教師面對課堂問題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一味的用嚴肅的表情拉遠師生關(guān)系,這樣可能會造成惡性的師生關(guān)系,從而影響課堂教學效果。這時教師需要采取一些輕松、靈活的小技處理課堂氛圍,獲取學生的贊賞。
注意文化禁忌。中國教師進入泰國時,要提前學習泰國文化,知道其中的禁忌,避免與學生接觸的過程中造成師生沖突。例如女教師不要和出家的學生接觸,這會有損出家學生的修行;不能因為疼惜學生就去摸學生的頭,在泰國,頭部被認為是人的靈魂之處,非常神圣,絕對不能讓人摸。
入鄉(xiāng)隨俗。在與泰國學生接觸過程中,教師不能過于客氣和不好意思,否則會被認為是不贊同他們的禮儀文化,會被認為是冒犯。教師需要主動去接受這樣的禮儀習慣,有利于拉近與泰國人的距離。作為一個崇尚禮儀的國家,泰國有一套嚴明的禮儀規(guī)范,所有人都要遵守。因此,漢語教師要充分利用這樣的禮儀來教育學生,幫助學生改正錯誤,會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學生遲到,教師可以讓遲到學生打自己一尺板,這時學生就會感到自己特別不尊重地位高尚的教師,從此以后不敢再遲到。
對于不喜歡做作業(yè)的學生,教師可以采取“積分制”的措施,對學生進行積分表揚和懲罰。具體的是在開學時給予每人100分,將100分分為平時成績20分,期末和期中考試各占40分。對平時不愛交作業(yè)達到3次的學生扣1分,連續(xù)3次遲到的人也扣1分,連續(xù)交作業(yè)達到3次要加1分,如果沒有遲到,就在展板上畫上五角星,達到5個星就加1分。
最后,教師需要站在泰國文化立場反思教學,分析課堂教學問題,和泰國教師進行交流,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逐步的總結(jié)反思中提升教學能力。
4.提升對泰漢語教師的專業(yè)素質(zhì)
當前泰國學校的漢語教師偏少,漢語教師的教育教學專業(yè)素質(zhì)還有待提升。所以,有關(guān)政府機構(gòu)和部門需要對漢語教師的專業(yè)素質(zhì)進行培訓,而對泰漢語教師也需要加強自身的專業(yè)知識的學習提升,特別是在進入泰國從事漢語教學前,必須要熟悉泰國的民風民俗和生活行為習慣,懂得如何與泰國人相處,這樣有利于教師順利開展?jié)h語課堂教學,減少教師與學生的沖突。當前教師需要掌握一些先進的教育技術(shù),使得教育技術(shù)為教學、教材服務。例如教師需要學會語言實驗室里的計算機、多媒體等教學輔助設備,開展多樣性的漢語教學課堂,有利于吸引學生對漢語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目前泰國的多個小學也開設了漢語課程,這使得漢語教師非常缺乏。所以,當前需要建設一支漢語教師師資隊伍,并有一個漢語教師的培訓機制,強化漢語教師隊伍的專業(yè)素質(zhì)。
四、總結(jié)
語言和文化相輔相成,中國教師的對泰漢語教學中不僅是進行語言教學,在和泰國學生的相處中,更多的是和泰國文化風俗進行接觸,學習泰國文化,并傳播中國文化,從而在教學中找到兩種文化的切合點進行教學,讓更多的泰國學生學習中國語言和文化。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外語教學中如何定位[J].外語界.2013(06)
[2]曹馨元.淺析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沖突[J].語文學刊.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