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影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29-0096-01
新的《課程標準》中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整體目標是“以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的發(fā)展為基礎,培養(yǎng)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授英語語言的同時要滲透文化意識,幫助學生了解外國文化,特別是英語國家文化,幫助他們提高理解和恰當運用英語的能力,不斷拓展文化視野,發(fā)展他們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
一、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的必要性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文化意識的滲透的必要性體現在哪里呢?語言學家沃爾夫森(M.WoKson)曾指出:“在與外國人的接觸當中,講本族語的人一般能容忍語音或語法錯誤,相反,對于講話規(guī)則的違反常被認為是沒有禮貌的,因為本族人不大可能認識到社會語言學的相對性。"我們在學習非本族語言的英語的時候,往往忽略了實際英語語言的社會文化意義,沒有文化背景的語言運用,就導致我們很多學習了很多年英語的學生在日常交流中屢出笑話,甚至冒犯別人。曾經聽過學生形容自己的同伴說的這么一句話:“She is a cat.”我相信學生是想表達她的伙伴身手敏捷。然而,在西方文化中,這樣的形容卻是“有著心地惡毒或令人討厭的女人”,與本意簡直是南轅北轍。因此,我們在教授學生語言的同時,一定要滲透該語言的文化意識,才能正確的使用語言來達到交流的目的。
二、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
在我國,英語作為外語來學習,學生沒有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唯一直接的學習來源是課堂。因而,作為授課者,我們要把握好課堂40分鐘,找好切入點,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
1.挖掘教材,看圖競猜,從詞匯中滲透文化意識
詞匯教學是小學階段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沒有詞匯學生根本無法真正學習語言。掌握了詞匯以及它背后的文化意義,學生能更好的理解英語語言。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我會根據詞匯特點來滲透相應的文化知識。如在教授Colours中,學生學習了顏色blue后,我利用競猜游戲,出示一張畫有一個情緒低落的小女孩的圖片,配上句子“She looks blue.”讓學生通過看圖競猜單詞的含義。學生有了圖畫的提示,很容易發(fā)現圖中小女孩的心情不好,此時我適當的插入西方有關顏色的文化知識,顏色可以用來表示情緒或性格,其中blue常用來喻指人的“情緒低落” “心情沮喪” “憂愁苦悶”。然后出示一個怒氣沖沖的女孩的圖片及句子“She is black with anger.”,讓學生自己猜猜單詞black所表示的情緒是什么。學生在之前的競猜中已經得知顏色有表示情緒或心情的意思,加之圖片的提示,猜出來的結果也就八九不離十了。這時,我就趁著學生競猜游戲的成就感與好奇心,適時講解black在英語中象征氣憤和惱怒。同時引出yellow可以表示“膽小、卑怯、卑鄙”的意思;green則可以表示“嫉妒、眼紅”。并告訴學生,由于西方國家對顏色與心理學的研究開展的較為詳細且全面,通過實驗得出顏色會影響人的心情和情緒,因此,顏色在英語中有了另外一些含義,讓學生意識到由于社會發(fā)展的差異導致顏色在西方國家的特殊意義。這種由詞匯引出游戲,在游戲中滲透文化意識的方式,既擺脫了傳統(tǒng)的刻板教學,又讓文化意識在學生不知不覺的游戲玩樂中悄然滲透。
2.拓展延伸,巧設會話,用習語來滲透文化意識
英語習語是英語語言文化中不容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英語習語折射著英語語言民族在地理、歷史、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方面豐富的文化信息和獨特的文化特色。準確掌握英語中的習語,能幫助我們深刻理解英語詞匯中的文化內涵及文化差異,從而更加準確、傳神地使用英語。在實際的教學當中,我經常以會話引入西方常見易懂的習語,從而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西方文化的豐富多彩。在教學Weather中,在對天氣的討論的會話中我加入了英語習語,如“T:Hi,boys and girls.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Ss:Its rainy. T:Yes. It rains cats and dogs.”當學生聽到“It rains cats and dogs.”時,整個教室立馬像炸開鍋似的,學生不得其解,天怎么會下起貓和狗了呢?還是下雨的時候跑出了很多貓和狗?學生的好奇心達到了頂點。此時,我趁機介紹該習語的文化背景,英語用cats and dogs來比喻狂風暴雨的情景,此說法起源于北歐神話,貓和狗都是暴風雨神歐丁(Odin)的侍從,貓象征著大雨,狗象征著狂風,它們一旦出現就意味著狂風暴雨的來臨。所以“It rains cats and dogs.”的意思是下傾盆大雨。北歐神話在西方國家是家喻戶曉的,因此這句話使用頻率高,而且本族語為英語的人都深曉其意。這樣學生就真正的理解了這句子的意思。同時掌握了它的用法,也加強了有關西方的文化意識。
3.實踐活動,親身體驗,在活動中滲透文化意識
在西方有這么一句話:“I hear and Iforget.I see and I remember.I do and I understand.”我聽過就忘,我看過也許會記住,但如果我參與其中,我就真正理解了。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西方文化意識的過程中,只有參與其中,才能真正理解。因而,在日常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常常設立主題活動,讓學生通過會場布置、親身體驗來感受文化氛圍,加強文化意識。如在教學中,我就為本班學生舉辦一個生日派對,在派對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適時加入文化教學。我進行背景文化的教學:生日蛋糕是如何而來的?追溯于中古時期的歐洲,那時候的人們都相信我們生日那天的靈魂是最容易被惡魔入侵的日子。這時候我們就會聚集親朋好友在身邊,給予最美好的祝福,并且再送來生日蛋糕以此帶來好運驅逐惡魔。在進行吹蠟燭時,我告訴學生,過生日的人在吹滅蠟燭前一定要默默的許下愿望,這是源于古代歐洲人深信煙是會升上天堂的,吹滅蠟燭,許下的愿望能隨著煙傳達到天堂。吹蠟燭,講究一口氣就吹滅了,那么愿望實現的可能性就更大。當然,許下的愿望不能告訴別人,否則就不靈驗了。最后當學生把賀卡作為禮物送給主人公時,我就強調,在西方當著客人打開禮物,表達了對禮物的欣賞之情后,收禮者會向送禮者當面道謝,這也是一種禮節(jié)。小小的一個生日派對,學生置身于西方生日文化氛圍中,用他們的親身體驗來完成文化意識的滲透。
總之,學習任何一門語言都離不開它的文化背景知識。正如語言教育家拉多在《語言教學:科學的方法》(Language Teaching:A Scientific Approach) 中指出:“我們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語言。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到語言?!苯處熞谟⒄Z語言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這樣我們的學生才能真正的理解所學的語言,才能正確的,地道的,得體的使用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