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東升
都說“好記憶趕不上爛筆頭”。想想還真是這樣,今天,咱們就看看大師們是怎樣“用爛筆頭”來成為大師的。
閑暇時光讀閑書,發(fā)現(xiàn)諸多大師有一共同愛好——喜歡抄書。有人說曹雪芹名字的寓意就是“抄寫勤”,因?yàn)樗麑Α都t樓夢》“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光抄寫一項,須花費(fèi)多少工夫!
宋代大學(xué)問家蘇軾每天都有一個雷打不動的“功課”——抄寫《漢書》。朋友不理解,說:“憑先生的天才,開卷一看,可以過目不忘,何必用手抄呢?”蘇東坡說:“非也!我讀《漢書》,一共手,抄三遍。我第一遍手抄后,再熟誦每段。等到背熟了,我就只。抄這段的前面三個字作為題目,再背誦嚇去,以考查自己的記憶能力。這之后,我只抄前面兩個字為題。到如今,我只抄這段的前面一個字為題,就能背誦如流。”難怪蘇軾的學(xué)問那樣博大精深,原來,他還下了這樣的“笨”工夫。
明朝的文學(xué)家張溥,是著名的“七錄書齋”的主人。張溥自幼天資平平,記憶力很差,剛剛讀過的書一會兒就忘。
有一天上課,先生叫張溥站起來背誦昨天講過的文章。開始幾段,張溥背得挺好,可沒背一會兒就開始斷斷續(xù)續(xù),背不下去了。先生用戒尺打張溥的手,還罰他回去把這篇文章抄十遍!
回到家,張溥顧不上吃飯,就含著眼淚開始抄寫,等抄完時已經(jīng)是半夜時分了。第二天早晨,先生又查他背書。上句剛一出口,張溥自己也覺得奇怪,下句居然就順著跟了出來,全篇文章很順利地背完了。
上完課,張溥想起白天的事,決定用抄寫的辦法來試試新學(xué)的文章。于是,他先誦讀一遍,然后開始抄寫,并且一邊抄一邊在心里默誦……等他抄到第五遍的時候,覺得已經(jīng)能夠復(fù)述全文文了。當(dāng)他抄到第七遍的時候,他不僅領(lǐng)略了文章的意思,而且能夠熟練地背誦了。
真是“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張溥終于找到了提高記憶力的辦法。由于他長年累月地抄書,手指上都磨出了厚厚的老繭。為勉勵自己,張溥把自己讀書的屋子取名為“七錄書齋”。
正是靠著這種扎扎實(shí)實(shí)的抄寫本領(lǐng),張溥的學(xué)問功底非常雄厚。后來張溥著書立說,思路敏捷,文筆流暢。當(dāng)時許多好學(xué)之士向他討求詩作,他從不打草稿,往往是對客揮毫,一揮而就。
魯迅先生繼承了這種傳統(tǒng)的讀書方法,早在三味書屋讀書時,就開始抄讀了。魯迅抄的第一本書是《康熙字典》,他把字典里的古文都抄下來,訂成一冊。后來他還借抄了《唐代叢書》中的《茶經(jīng)》、《五木經(jīng)》、《野菜譜》、《釋草小記》、《釋蟲小記》等有關(guān)草木蟲魚之類的讀物,可見他抄讀的內(nèi)容之廣泛。魯迅抄書的習(xí)慣一直保持到30多歲,差不多有長達(dá)20多年的抄書歲月。
一代代大師們熱愛抄書,樂此不疲,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yùn),練就了漂亮的書法,同時為他們的創(chuàng)作夯實(shí)了基礎(chǔ)。我想,平庸如我輩,更應(yīng)該如此這般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