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良
中國武術(shù)博大精深,其中的擒拿術(shù)也是源遠流長,內(nèi)容豐富,其方法千變?nèi)f化。本文所提出的觀點更多是側(cè)重倡導(dǎo)一種理念,而對于方法上我只是為拋磚引玉,相信有志于此的同道中人會掌握得更多。
一反多制擒拿,是指在做出反攻對方的一次攻擊時連續(xù)采取一個系列的多種反制措施。在筆者多年前最早想出這個概念時,稱其為一反五擒拿。后來覺得這一說法不夠全面。因為有些動作做不出反擊一次實現(xiàn)五個手法的同時擒拿,也有些動作可能多于五個手法,所以還是叫“一反多制擒拿”較為妥當。知道每一處小拿都要牽動出一個系統(tǒng)的大擒拿,擺脫拿手只拿手、拿腕只拿腕的窠臼。
以對方右拳打來或右手持兇器刺來這種攻擊方式為例說明一下。當我們受到這種方式的攻擊時,我左閃身出右手抓敵右腕,向自己右后引帶的同時向外旋擰敵腕,此為第一層擒拿(圖1)。把敵腕后帶旋擰同時反折敵腕并壓迫,此為第二層擒拿(圖2)。已被反折壓迫的敵腕再旋擰,此為第三層擒拿(圖3)。已經(jīng)被反折旋擰之后,如果能分開敵某一指進行扳撅,此為第四層擒拿(圖4)。左手如空閑反壓敵右肘,為第五層擒拿(圖5)。但我們的學(xué)習(xí)要靈活而不能刻板,說明時分成一步一步的是為了讓人容易理解,而用時是在右手一抓住左手就要同時按壓敵肘關(guān)節(jié)或掐拿敵肘部穴位,中間不是一步一步分著來的。
再后來筆者把這個概念的外延又擴展了一下,覺得廣義的一反多制擒拿還應(yīng)當包括對一種進攻方法的多種反制方法。此以對方右拳打來或右手持兇器刺來為例。除了上段提到的那種方法外,如敵以右拳打來或以兇器刺或砍來時,還可以在左閃身出右手抓敵右腕:向自己右后引帶敵腕時如受到敵人向后掙脫的力量,可以改做牽引敵手向上揚起,并以使敵手上舉向敵后畫立圓的運動狀態(tài)向后扳敵右手,上右腳絆在敵腳后,以一個快速連貫的勁力使敵向后仰倒(圖6、7)。第三種方法是類似第二種方法,但運動路線不是直向敵后,而是抓住敵手上舉后下壓,方向不是敵人后方,而是自己左后轉(zhuǎn)身、腳絆敵腿同時,用自己的右手向自己左前引帶敵手腕,右肘成平圓別敵臂內(nèi)側(cè)。敵也是向后仰倒,此時左手只要稍加配合推折敵右腕,敵有兇器會脫手,無兇器也會被擒制。如果這時我們左手占用而騰不出手來,右腳右膝向敵肋或襠部襲擊,或在其倒地后向其胸肋踩踏,制敵效果一樣(圖8~10)。而若我方不是用右手抓的敵腕,而是左手抓敵腕,也同樣可以用多種方法。第四種方法是,如我左手抓敵右腕內(nèi)側(cè),右腳即向敵右后進步,右前臂從敵右肘底向上一磕,配合左手旋擰下壓,敵臂自然彎曲。這時我方繞敵身后,右手摳抓敵右肩下壓,左手將敵右手別在敵背后,以自己右前臂為支點,以敵人右前臂為杠桿,反敵右肘關(guān)節(jié),即可擒敵(圖11~14)。第五種方法是,我方同樣是左手抓敵右腕內(nèi)側(cè),右腳向敵右后進步,右手從敵右腋下穿過繞抓敵右腕,對敵實行過肩摔(圖15~17)。
(編輯/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