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年級的學生由于剛接觸科學的學習,對實驗部分是十分喜歡和興奮的,同時由于觀察能力,操作能力,記錄能力還不夠,常常會讓實驗課變得一團糟,本文從三年級課程設置的兩方面內(nèi)容出發(fā),闡述了生命科學和物質(zhì)科學實驗課材料準備的一些策略。
【關鍵詞】三年級;實驗材料;準備策略
三年級科學是小學科學學習的起點,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fā)展水平,他們還不可能從事較為獨立、完整的科學實驗,所以上下兩冊的內(nèi)容都比較貼近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八個單元的教學內(nèi)容劃分為生命科學和物質(zhì)科學兩方面,對于這兩大塊的實驗,要求和方法都是不同的,本文就實驗材料準備這一點分別提出了幾點策略。
一、生命科學實驗材料準備的策略
生命科學包括植物、動物、植物的生長變化、動物的生命周期四個單元,這部分的教學偏重觀察實驗,對于實驗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觀察對象,但是恰恰就缺少觀察對象,器材室里沒有,學具袋中沒有,所以常常這部分的實驗教學就變成了看圖說話,走過場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沒有提升,更無法親歷探究過程。為了改變這一局面,我嘗試了以下幾種方法。
1.提早踩點,觀察零距離
生命科學這部分的內(nèi)容很多都是通過觀察實踐來進行,如分一分、擺一擺、畫一畫、測一測等,再聯(lián)系課內(nèi)所獲知識,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分析現(xiàn)象、思考問題。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教室外面,與所觀察研究的對象零距離接觸,開展研究活動。
如何讓學生有序的觀察,可以在實驗材料——觀察對象上下功夫,首先利用好學校里的資源,在課前提早去尋找合適的觀察對象,如三上第一單元植物中的觀察大樹,先找到一棵方便學生觀察并且符合觀察目標的樹,學生可以近距離觀察的,便于開展觀察葉子和拓印樹皮的兩個活動。不然讓學生出去隨意的觀察,觀察目標太多反而無法深入細致的觀察,不利于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和觀察發(fā)現(xiàn)的交流。
2.巧用生物角,觀察無障礙
有些時候一節(jié)課并不能將觀察活動全部完成,老師們常常會說:同學們,大家課后要繼續(xù)觀察。但是課后沒有了觀察目標和老師的帶領,觀察活動也就停止了,回家后學生更是忘得一干二凈。所以我想到了我們教室布置的時候,開辟一個生物角,可以將要觀察的植物和動物提早布置起來,并組織幾個學生參與管理和保護。
在上三上第二單元《蚯蚓》一課,我在生物角放上一個小水缸,建立蚯蚓棲息地,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運用所學的知識照顧蚯蚓,更明白了生物與環(huán)境相互依存的有機聯(lián)系,使知識在體驗中得到了升華。同樣的,在學習觀察水生植物、蝸牛、鳳仙花的一生、養(yǎng)蠶等一系列生命科學的課程時,都可以讓學生把這些動植物帶到教室里,當學生們用心呵護這些小動物、小植物后,意義早就不是單純的養(yǎng)了,更能體會珍愛生命,生命科學的奇妙等高級情感。而且通過開展小種植、養(yǎng)殖活動,學生可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各種動植物的生長規(guī)律,并且在無障礙的觀察中就培養(yǎng)出自覺地長期觀察記錄生長變化的興趣。
3.創(chuàng)造情境,觀察更有趣
科學探究離不開實驗,提供有結(jié)構(gòu)的材料、創(chuàng)設有情境的實驗,是激發(fā)和誘導學生深入探究的有效手段。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實驗“情境”因素,營造“生態(tài)場”,讓學生來體驗科學探究的魅力。
在研究蝸牛的運動方式時,我給學生提供了一個用舊光盤、筆芯、明膠片、鋼絲等材料自制的“蝸牛競技場”,讓孩子們觀察蝸牛在“競技場”上的表現(xiàn)。教室里頓時熱鬧開來:有組織蝸牛賽跑的,有讓蝸牛走鋼絲的,有讓蝸牛爬竿的……十多分鐘“玩”下來,孩子們意猶未盡,匯報時的收獲自然也是精彩的。在認識螞蟻的身體時,我給每組學生提供了一角、五角、一元的硬幣各一個,八斷長短不一的細電線,讓每組學生用這些材料來拼一拼螞蟻的身體,然后進行交流。通過拼圖的游戲來組織課堂,每位同學對螞蟻頭、胸、腹的大小比例,三對足以及觸角的生長位置就不會忘記了。同時,又把枯燥、平淡的交流活動變得活潑生動,富有情趣。
二、物質(zhì)科學實驗材料準備的策略
物質(zhì)科學包括我們周圍的材料、水和空氣、溫度與水的變化、磁鐵四個單元,針對物質(zhì)科學這部分的實驗教學,很多材料需要老師自己準備,這樣的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很多的老師來不及也沒有精力去準備。而三年級的學生關注力是不能持續(xù)很久的,面對相對枯燥、單調(diào)的實驗,不能一板一眼按要求去做,所以可以在課前準備時做以下嘗試。
1.提早收集,變廢為寶
三年級科學的內(nèi)容大多貼近生活,比如三上的第三單元我們周圍的材料,涉及到很多生活中的常見材料,應該在平時有意識的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和收集,把生活中廢棄的東西重新利用起來,助于我們更好的開展實驗教學。
先統(tǒng)計好涉及到的材料,主要有木頭、塑料、金屬、紙、磚瓦、陶器、瓷器等,然后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別收集一種材料。結(jié)果學生收集來的材料完全超出我的預想,五種木筷子,四種裝修廢棄木材,還有各種從自家垃圾桶或儲物間找出的木頭十多塊;塑料就更多了,從各種廢棄的玩具上拆下的塑料塊,家里破損的臉盆、水桶、杯子等共三十多種;紙也是各種廢棄報紙、硬紙盒、打印紙、試卷、卡紙、牛皮紙、零食包裝紙盒等二十多鐘;金屬有生銹的鐵釘、斷了的銅導線、廢棄易拉罐、啤酒瓶蓋等十多種。在前面兩節(jié)實驗課中,材料十分豐富,學生因為自己參與了收集過程,特別興奮,參與度非常高,觀察得非常認真仔細,有的木頭比金屬要硬,有的金屬比木頭硬,有的塑料很脆,有的塑料韌性又非常好,雖然實驗得出的結(jié)論不是一致的,但這樣有利于建立起辯證的視角,使結(jié)論的描述更加科學。
2.活用貼畫,富有童趣
三年級的學生基本上還都是充滿童真的小孩子,對于生動形象的卡通畫比較感興趣,我們在準備材料的時候就可以靈活運用一些卡通貼畫,讓課堂更加豐富,讓探究活動更加富有趣味。
比如在三上第三單元水第一課《水》,其中有一個實驗就是將水和其他一些物質(zhì)裝在黑色的袋子中,讓學生通過一些觀察方法去判斷哪個袋子里是水。我先將水、石頭、空氣、醋、樹葉等物體分別裝在密封袋中,然后再在外面套上黑色塑料袋。在第一個班級實驗時,我發(fā)現(xiàn)學生在描述實驗現(xiàn)象的時候有些混亂,其他沒有被叫到回答的學生參與度不高。后來我改進了外面的袋子,我制作了帶編號的卡通人物,然后再將這些貼到黑色塑料袋外面,結(jié)果學生的反響很大,大家都在參與,想知道哪個人物里面裝著水,而且有了編號,學生在描述實驗結(jié)果時,非常清晰,其他學生也聽的津津有味。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節(jié)實驗課設計得再精妙,學生配合的再好,如果沒有符合實際的實驗材料,那就會失去實驗最精華的部分,一些好的實驗材料可以成就一節(jié)好課。如果每一節(jié)實驗課我們都能未雨綢繆,提早去準備好充分的材料,那這節(jié)課就成功了一大半。科學材料的準備應該是教師和學生等多方面的配合,才能得到逐步的完善和健全。相信在今后的科學教學道路上,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科學實驗材料的準備問題會不斷得到解決,我們的科學之路也會越走越好!
參考文獻:
[1]楊翼罡.讓科學課堂植根生活教法探究,2013.11.45-46
[2]倪仁英.“糧草先行”:為演繹教學燦爛“備足貨源”課堂經(jīng)緯 792
[3]張奇.《小學科學教學心理學》.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
王芳(1985.10~),女,籍貫:浙江省臺州市,現(xiàn)職稱:中學二級,學歷:大學本科,研究方向:小學科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