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善姬
摘要: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到底在哪里?如何提高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極其有效和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經營學校文化。隨著各校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的不斷提高,校際競爭必將由有形轉向無形。一所學校只有形成獨特的文化特色和品牌形象,才能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優(yōu)勢。正所謂“一流學校靠文化,二流學??抗芾怼薄?/p>
校園物質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學設施、生活資料等,是校園文化的外在標志,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它屬于校園文化的硬件,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是物質形態(tài)的。校園物質文化的每一個實體,以及各實體之間結構的關系,無不反映出某種教育價值觀。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生活氛圍,無疑會使人產生一種向上的激情。
關鍵詞: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文化設施;內容和方法
一、校園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一是由社會環(huán)境及學校性質所決定。當今社會紛繁復雜,存在不少消極因素和腐敗現(xiàn)象。社會文化也是絢麗多姿、雅俗并存,包括許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負面文化。盡管各級政府采取了許多措施,但是在短期內優(yōu)化社會大環(huán)境是不可能的。而學校不但是學習文化知識的場所,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陣地,它擔負著培育一代“四有”新人的歷史重任,因此校園文化不容許雜亂紛呈。這就要求我們根據辦學目的和培養(yǎng)目標優(yōu)化校園文化,創(chuàng)造一個優(yōu)良的育人小環(huán)境,以抵制社會負面文化的沖擊,并對社會大環(huán)境施加積極影響。
二是由教育對象及環(huán)境的育人作用所決定。在學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學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強,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近朱者亦,近墨者黑”,沒有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容易將學生引向歧路。作為育人陣地的學校理應創(chuàng)造一種適合學生健康成長的外部環(huán)境。
三是由學校辦學水平的現(xiàn)狀所決定。自從提出教育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方針后,各級政府加大了對教育的投入,學校的辦學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一些地方仍然存在著較大差距。也有的學校只重視物質文化的建設而忽視精神文化的建設;只注重學生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而忽視非智力因素的開發(fā);只注重思想認識的灌輸和道德行為的強化而忽視間接情景的暗示。但人的思想和某些品質是不能靠單純的知識傳授來養(yǎng)成的,要借助道德環(huán)境長期的細膩的熏陶,只有在這種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起來的品質結構才具有穩(wěn)定性,才能經受住外界環(huán)境的刺激。這也要求我們加強校園文化的建設。
四是由教育“三個面向”指導思想及教育改革趨勢所決定。教育要“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基礎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最緊迫的任務就是要轉向素質教育。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一個根本問題,是當前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必然走向。素質教育的內容包括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要注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要讓學生主動發(fā)展,這同樣要求我們加強校園文化的建設。
二、文化設施
學校文化設施是學校物質文化的重要結構層面,是學校教育、科研和生活的載體,是學校各項工作正常運作的保障。作為載體,學校文化設施起著構建校園文化氛圍,溝通信息,擴展人際關系,為師生員工提供良好的育人場所和豐富校園生活等作用。
⒈ 一應俱全的專業(yè)與設備:
⑴ 加大內涵建設。前任校領導班子已打下堅實的辦學基礎;由外延建設轉為內涵管理是本屆校領導班子的首選之議。
⑵ 建強師資隊伍。隨著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高資質的師資嚴重不足,成為制約進一步發(fā)展的頸瓶。擁有完善的教學場所和設備,還必須擁有一流的師資力量。
⑶ 打造品牌專業(yè)。打造品牌專業(yè),培育骨干專業(yè),推出“拳頭”產品,是學校這輛“又大又重”的車輛進入高速公路后,能否持續(xù)快進、后勁充足、方向正確的迫切命題。
⑷ 堅定辦學理念。必須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辦學宗旨,把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感恩、掌握技能、回報社會”作為出發(fā)點,以“市場導向,能力本位”為辦學理念,為社會輸送大批“又紅又專”的復合型高素質中職人才。
⒉ 豐富多彩的圖書館:
對于任何一所學校來說,學校里可能什么都很充裕,但徜若沒有為人的全面發(fā)展和為其豐富的精神生活所需要的書籍,那就還不算是學校;相反,學??赡苁窃S多東西都缺,許多方面都可能是微不足道的、簡陋的,但如果有永遠為我們打開知識世界之窗的書籍,這就是學校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話音猶在。而這也充分道出了圖書館在學校文化建設中——尤其在學校物質文化結構中的特殊和重要地位。
⒊ 與時俱進的校園網:
隨著多媒體計算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校園網絡的建設已提升到了重要議事日程。因此,以校園網絡的建設為核心和基礎,加快教育現(xiàn)代化進程,實現(xiàn)我校中職教育的跳躍式發(fā)展,也是我校物質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我校校園網目前基本滿足信息瀏覽、新聞發(fā)布、政務公開、資源下載、學習園地、校報???、招生統(tǒng)計、信息反饋、友情鏈接等功能。但校園網的建設和使用,還必須在以下主要功能上發(fā)揮作用:
⑴ 能滿足教與學。網絡資源的檢查和查詢,使校園網資源能支持教師備課、上課和基于網絡的學生個性化專業(yè)化的自主學習。
⑵ 能滿足研討交流?;诰W絡的通訊、研討和交流活動,讓師生學會在網上編寫和發(fā)送電子郵件,參加網上各種有學習、研討、交流意義的專題討論,使用電子公告板等。
⑶ 能滿足文化創(chuàng)作。網絡中多媒體信息的編輯、編寫和利用,如編寫學校公告,班級和個人主頁,這樣,就可以把班級的黑板報辦到網上。同時,也可以在學校辦起網絡雜志,使廣大師生都能加入到網絡文化的創(chuàng)作和發(fā)展中來。
⑷ 能配置急需軟件。我校網絡建設急需配置以下應用軟件:一是網絡光盤資源共享系統(tǒng);二是網絡視頻點播系統(tǒng);三是Internet資源共享系統(tǒng);四是視頻廣播系統(tǒng);五是屏幕廣播系統(tǒng);六是網絡資源中心的建設和發(fā)展。
⒋ 內涵獨特的人文景觀:
根據學校文化建設的需要,在校園內適當挖掘體現(xiàn)學校精神文化的人文景觀,也可大大豐富學校的物質文化,從而達到對師生員工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我校面積大,布局合理,綠樹成蔭,環(huán)境優(yōu)美,設置了大石、噴泉、塑膠跑道、藝術長廊、綠化草坪,懸掛了校訓、校風,每條校道都有深刻內涵的路牌路名等等。但整體上,還可以作一些人文景觀的充實和完善:
⑴ 增設墻上文化。如在一些顯著的大墻上,或在一些當口的建筑物上,懸掛或粉刷一些勵志性的警句和口號,以形成一種教育文化氛圍。
⑵ 建造校園雕塑。要在校園雕塑建造的構思中,賦予每一座雕塑以深刻的內涵和獨特的教育意義:如一名瀟灑英俊的少年,在月明星稀的夜晚聚精會神地讀書;又如碧波蕩漾、海鷗展翅的湖邊,站立著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手中的小提琴正拉出悠揚悅耳的旋律;再如三只蓄勢待飛的丹頂鶴或雄鷹,神態(tài)各異,充滿生機與活力。建造校園雕塑是構建校園物質文化的重要內容:因為無聲的雕塑,通過學生們的聯(lián)想和想象,變成了有聲的教育實體,在培養(yǎng)學生的高尚情操、理想人格、正確的價值取向等諸多方面,起到了潤物無聲、熏陶漸染的重要教育作用。
⑶ 整合人文景觀。通過對校園人文景觀的充實、完善、整合,使我校全體師生員工長期被濃厚的文化氛圍所感染:標志性的建筑(待建);寬敞的塑膠運動場;含意深刻的校訓、?;眨ù鳎?;蔥綠的花草樹木;魚兒嬉戲游動,鴿兒舞前弄后(待設);噴泉草坪相伴相映;內涵獨特的景觀雕塑(待造);墻上文化的勵志警句(待掛);文化走廊的豐富多彩;校史展現(xiàn)的精彩紛呈(待籌)。通過這些顯性的校園文化層面,折射出的則是我校辦學思想、價值觀念、道德規(guī)范、文明禮儀、學校精神等深層次的、隱性的、深刻的、沉淀的學校文化內涵。
三、學校標志
我們生活在一個符號的世界里,從街頭的交通信號燈到超市里琳瑯滿目的商標,我們周圍充斥著各種標志。一個標志不僅代表著一個存在實體,而且表達著自己獨特的含義。于是法庭的標志多威嚴,銀行的標志示人以誠信,劇團的標志飄逸而流動。而學校的標志不僅應突出教育的特點,更應該在此基礎上顯現(xiàn)本校特色,如校訓、校徽、校歌、校風、教風、學風等是達到此目的的最直接的手段。下面以我校的學校標志結構與構建情況為例。
⒈ 校訓:
校訓是廣大師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與道德規(guī)范。它既是學校辦學理念、治學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一所學校校風、教風、學風的集中表現(xiàn),體現(xiàn)學校文化精神的核心內容。
⒉ ?;眨?/p>
校徽是學?;照碌暮喎Q,是一所學校的標志之一,代表學校的尊嚴。其主要目的是分辨人員、留存紀念和通過圖案、文字來介紹學校的性質和學科;同時在佩戴校徽的時候也給佩徽者在無形中增加了紀律約束,規(guī)范師生員工的行為,提高學校的知名度。我校目前尚未設計出校徽。作為學校文化的重要內容,必須盡快征集落實。
⒊ 校歌:
校歌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常常是一所學校對內的號召和激勵,對外的形象展示和宣言。主要反映的既有辦學者、教育者的理想、要求、愿望,又有受教育者的感受、追求和成長心聲。校歌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以弘揚校風為目標,潛移默化地陶冶師生情操,對于培養(yǎng)良好的校風、形成學校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起到很強的激勵和鞭策作用。我校目前尚未創(chuàng)作出校歌。作為學校文化的重要內容,必須盡快征集落實。
⒋ 校風:
校風即是學校整體風氣的簡稱。它體現(xiàn)在學校各類人員的精神面貌上,體現(xiàn)在學校干部的作風、教師的教風、學生的學風以及各班級的班風上,還存在于學校的各種事物和環(huán)境之中。良好的校風既是教育和管理的成果之一,又在教育和管理上具有特殊的作用,是一種精神力量和優(yōu)良傳統(tǒng)。建設好的校風是學校管理者的一項重要任務。校風是學校文化的重要內容,我校目前正在全校師生員工中征集。
⒌ 教風:
教風是指教師的教育觀念,品德修養(yǎng),教學風貌,治學態(tài)度,科研意識和教書育人的表現(xiàn)。優(yōu)良教風主要表現(xiàn)為教師堅持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關愛學生,嚴謹治學,潛心執(zhí)教,為人師表,善于創(chuàng)造,精心育人之風。教風是學校文化的重要內容,我校目前正在全校師生員工中征集。
⒍ 學風:
學風是指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風氣,是學生對知識、能力的渴求和在學習中是否勤奮刻苦、學習紀律是否嚴明;是學生在對待學習這個問題上的思想態(tài)度和行為表現(xiàn)。學風是學校文化的重要內容,我校目前正在全校師生中征集。
二、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和方法
校園文化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這里主要談談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課余文化、輿論文化、人際關系等幾個方面的問題。
1.加強物質文化建設,美化校園環(huán)境。
物質文化是一種直觀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現(xiàn)出師生所處的文化氛圍,有較強的直觀性,如校園布局、建筑裝飾、教學設施、環(huán)境衛(wèi)生等。物質文化的建設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學校的辦學水平。因此,校園文化建設應從以創(chuàng)建優(yōu)美校園為主要內容的物質文化入手。
2.加強制度文化建設,強化管理機制。
制度是校園文化建設初級階段的產物,是為了達到無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種有意識手段,是為了保障學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目的是先用制度來強化,而后用情境來內化。俗話說:“不依規(guī)矩,無以成方圓”。學校應遵循教育規(guī)律,依據教育方針和教育法規(guī),圍繞培養(yǎng)“四有”新人這個核心,建立和健全各種規(guī)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過程中,應充分發(fā)揚民主,經過師生充分醞釀和討論,最后才以條文的形式定下來。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要體現(xiàn)三個特點:一是全。規(guī)章制度應該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學管理制度、總務管理制度、內部體制管理制度等;二是細。內容具體明確,操作性強;三是嚴。紀律嚴明,賞罰分明。為了使廣大師生了解和掌握各項規(guī)章制度,可按適用范圍將教職工管理制度及學生管理制度分訂成冊,用知識競賽或考試的辦法,督促學生學習掌握制度的內容,使大家明白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怎樣做是對的,怎樣做是錯的;違反了規(guī)定要受到什么處罰,合符條件將得到什么獎勵,從而形成自我激勵、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環(huán)境。
3.加強課余文化建設,豐富校園生活。
校園文化的載體主要是各種各樣的集體活動。如果課業(yè)和正規(guī)活動擠占時間太多,學生就會感到校園生活單調泛味,并可能形成熱衷于某些有害活動的潛流。因此,學校應適度地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4.加強輿論文化建設,形成優(yōu)良校風。
集體是一個熔爐,能把生鐵煉成鋼,也可能是個染缸,給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以不良影響。學生在集體中,思想行為容易受到集體輿論的制約和同化,心理學上稱之為“從眾心理”。因此,學校要重視輿論文化的建設,真正做到“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要培養(yǎng)正確的集體輿論,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是加強政治思想學習,注重養(yǎng)成教育。通過校會、晨會、級會、班會,組織學生認真學習政治文件、法規(guī)制度、道德修養(yǎng)等文章,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其次,要加強“愛?!苯逃囵B(yǎng)母校意識。向學生講述學校光輝的歷史,成立校史展覽室,設計校旗校徽,制作校歌,統(tǒng)一校服,提高學校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學生自然生發(fā)出強烈的榮譽感、自豪感、熱愛母校的情感,從而產生凝聚力,形成學校精神。
第三、確定共同的奮斗目標。學校根據社會發(fā)展趨勢及自己的實際情況、辦學特點,提出校訓和奮斗目標。各班相應地制定班級奮斗目標,直至幫助學校制定個人奮斗目標。并開展“爭先創(chuàng)優(yōu)”活動,爭先進個人、先進集體、先進學校,創(chuàng)優(yōu)秀品質、優(yōu)異成績、優(yōu)美環(huán)境。在全校形成一股比、學、趕、幫的熱潮。
第四、強化學?!叭L”建設。學校“三風”即領導的作風、教師的教風、學生的學風。首先,領導作風是關鍵,學校領導要加強修養(yǎng),提高自身素質,在學校的各項工作以及執(zhí)行各項規(guī)章制度中發(fā)揮好帶頭作用。其次,要狠抓教師在學生中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師從精神風貌、道德修養(yǎng)、工作作風、學識水平到儀表風度、言談舉止、生活起居都應起到為人師表的作用。這樣,教師有高度的事業(yè)心、責任感和無私奉獻的敬業(yè)精神,學生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勤奮攻讀,立志成才,整個校園充滿一種濃厚的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
第五、開展各種有益的健康的活動。如學雷鋒活動、演講比賽、創(chuàng)建活動等,以培養(yǎng)正確的輿論。
第六、清除校園文化垃圾,凈化校園空氣。禁止傳閱不健康的書報雜志,禁止學唱不健康的歌曲,清理課桌、書本文具盒上的不健康的圖畫及語言文字,消除消極文化的影響。
第七、針對傾向性問題或熱點文化,舉辦專題講座、主題班會、辨論會,澄清模糊認識,糾正錯誤觀點,引導正確輿論。
第八、抓好宣傳陣地。充分發(fā)揮廣播室、黑板報、閱報欄、宣傳櫥窗、圖書閱覽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大張旗鼓地表揚好人好事,同時批評錯誤的思想行為,抑制歪風邪氣,樹立正確輿論。通過以上種種辦法,使整個學校到處充滿著正確的輿論氣氛,從而促進優(yōu)良校風的形成。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學生既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力軍,又是行為主體,是校園文化的參與者和組織者。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既可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特長及創(chuàng)造能力,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掌握多種技能,樹立熱愛勞動的觀念,還可以磨煉學生意志,提高學生組織管理能力,為以后走向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