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毅
摘要:慕課時代的到來呈現“未來教育”的曙光,成為推動高等教育的新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應主動順應并積極應對,探索慕課時代下新的教育思路、教育舉措、教育方法,進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慕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4-0047-02
慕課(MOOCS)是“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課程”的英文簡稱。早在2001年麻省理工學院宣布將課程免費放到網上,第一次掀起了在線課程建設熱潮。2009年,哈佛大學推出一些高質高清課程,再次掀起視頻公開課程建設熱潮。更大規(guī)模在線課程掀起的風暴始于2011年秋天,隨著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世界一流高校的紛紛加入而風靡全球。慕課被教育界譽為“印刷術發(fā)明以來教育最大的革新”,呈現“未來教育”的曙光。慕課時代的到來將改革大學教育,重塑高等教育版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也應主動順應并積極應對,積極探索慕課時代下新的教育思路、教育舉措、教育方法,進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傳統(tǒng)的教學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大學生思想道德品質,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等方面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雖然一直堅持與時俱進,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具體表現在:①課堂上“以教師為中心”,雖然運用多媒體手段,但是仍然以教師的理論講述為主。②教師“知識化灌輸”現象普遍存在,死扣教學大綱,因為特別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社會功能,使得教學內容與大學生思想實際結合不緊,忽視學生個體要求,導致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性差,學生的自主性學習也不強。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專業(yè)素質參差不齊,比如有些老師思想認識不端正,認為誰都能上思想政治理論課,專業(yè)理論知識儲備不足,教學時照本宣科和生硬地說教。
二、慕課與傳統(tǒng)教學的比較
(一)突破“以教師為中心”,做到“以學生為中心”
“慕課”模式力圖做到“以學生為中心”,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打破學習的時空界限。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時間和空間都是相對固定的,而“慕課”則通過互聯網取代了實體校園,使學習不受地域限制,拓展了新的學習場域?!澳秸n”是全天候開放式資源,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時間學習。在“慕課”教學下,學生的學習過程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進行,學習方式靈活;教學過程和內容乃至交流的問題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相比更加多元和開放。學生的學習不止在課堂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空余時間合理分配自己的學習時間,讓學習變得更加容易和便捷。
2.更突出學習者的主體地位?!澳秸n”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圍內吸引眾多學習者,主要原因在于其設計運行始終圍繞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學習真正做到雙向互動,教師和學生的角色不再固定,可以互為師生。學生自選學習內容,考試也針對其自主選擇;課程分知識點精講,方便學生學習、復習?!澳秸n”教學中教師擔當導師角色,對學生進行啟發(fā)式教學,以小組討論形式打破大班授課,師生雙方地位更趨平等,做到教學相長。
(二)“課程共享”的新常態(tài)
“慕課”區(qū)別于“精品課程”。雖然精品課程起步早、發(fā)展成熟、普及廣,但是沒有“慕課”影響迅速且更受歡迎。相比精品課程只是靜態(tài)地分享教學資源,“慕課”是一個動態(tài)的學習過程。平臺上學習、分享、做作業(yè)、評估學習進度、參與考試、獲得證書?!澳秸n”把教學和考試搬到網上,呈現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全過程。“慕課”將知識點精細化講解,使人耳目一新?!澳秸n”雖然才剛起步,但給“課程共享”帶來革新,也必將促進教育資源均衡,縮小普通高校與重點大學的差距,推動教育公平的實現。
(三)“慕課”對思政教師要求更高
“慕課”走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件“高標準、高要求”的事情,尤其對每一位思政教師的要求?!澳秸n”呈現的是10分鐘左右的微視頻,把知識點精細化講解,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互動性加強。這不同于精品課程知識的靜態(tài)重現,這就要求思政教師要有深厚的理論功底,有很強的言語表達能力及一定的表演能力,這并不是每個教師都能做得到的。教師應該不斷充實自己,讓自己跟上時代的步伐,做一個合格的新時代教師。
三、慕課視閾下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啟示
(一)主陣地與多陣地結合,妥善處理社會要求與個性化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按照社會需要組織施教的過程,也是大學生根據自己的個體需要接受教育的過程。但在傳統(tǒng)班級授課中,教師是按照統(tǒng)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標準、學習時間和教學方式,根本無法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個性需要。多年來,思想政治理論課一直受到一些誤解,不是理論的不系統(tǒng)、缺乏解釋力,而是教學在某種程度上偏離了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準則,與實際生活中的具體需求存在差距。而“慕課”提供了思想政治理論課“三貼近”的平臺,實行近乎零門檻的進入制度,有效地滿足學習者多樣化的需求,注重學習興趣的激發(fā)與調動。學習興趣的建立對廣大大學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主動學習動力,讓學習變得更加容易。這是一個多樣化和個性化的社會,我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與時俱進,貼近時事熱點,盡量滿足每個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二)優(yōu)化教學過程,注重教育資源的交互性、開放性
為了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各高校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改革,基本都成立了獨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機構。但是在學科門類比較單一的高校,如在藝術門類院?;蚶砉た圃盒?,思想政治理論的專業(yè)發(fā)展本身就存在很多問題,導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因為學科勢單力孤而被邊緣化,不僅影響了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更影響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的提高。試想對于任何一位學習者,如果條件具備,都一定是希望跟著最好的老師學習。“慕課”模式走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可以同時為成千上萬人甚至更多的人提供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滿足學習者享受優(yōu)質學習資源的需求。這也是“慕課”受更多人歡迎和推崇的原因,“慕課”的教學效果比現在的課堂教學效果更好。
推行“慕課”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課堂,對思政理論教師而言是一件好事,尤其對于優(yōu)秀教師來說,可以運用“慕課”給更多的學生講課,體會更多成就感的同時擴大其對學生的影響力。思政理論課教師也可以組建專門的“慕課”團隊,與其他高校師生交流并提供專業(yè)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外包服務。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機構而言,由于教學任務“慕課”化外包,其職責將轉變?yōu)橹饕撠熃M織學生進行學習效果測試及開展深入細致的師生互動,督促“慕課”不斷改進。對于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而言,首先要提升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其次要讓教學資源得到更加合理和優(yōu)化的配置,提高思政課的有效性,更好地為廣大大學生服務。
(三)努力打造素質過硬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
“慕課”進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因為網絡開放性的特點,其教學內容更要有明顯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追求的是價值觀念的質變,不是一般課程追求的增加知識的量變。任何時候說服人、改變人、塑造人都是一項艱巨的工作,在“慕課”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師面臨的挑戰(zhàn)和任務更加艱巨。因此,思想政治理論教師不僅要有科學的理論功底,而且要有較強的利用網絡工作和學習的能力,要有高超的授課技巧和更強的綜合素質。合格甚至優(yōu)秀的思想政治課教師可以在傳授理論、展示形象等方面影響學生,這樣的教師一定程度上需要具備思想家的深度、政治家的風度、演說家的口才、文學家的風趣、哲學家的睿智、外交家的魅力、博物學家的知識儲備。因此,為了更好地迎接“慕課”時代的來臨,需要努力打造一支素質過硬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
參考文獻:
[1]張敏.“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學模式改革初探[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4,(03):55-59.
[2]江濤.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學的改革途徑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5,(06):111-112.
[3]陳昀嵐.基于MOOC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5):35-39.
[4]吳劍平,趙可.大學的革命:M00C時代的高等教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
Abstract:The coming of the era of Mu class presents the dawn of "future education",and it is a new power to promote the higher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respond to and actively respond to explore new educational ideas,educational initiatives,educational methods,to further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MOOC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eaching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