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新文學作家與俠文化研究述評與反思*①

    2017-04-14 12:03:19陳夫龍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山東濟南250014
    關鍵詞:新文學郭沫若魯迅

    陳夫龍( 山東師范大學 文學院,山東 濟南,250014 )

    中國新文學作家與俠文化研究述評與反思*①

    陳夫龍
    ( 山東師范大學 文學院,山東 濟南,250014 )

    將中國新文學作家及其作品文本置于俠文化理論視野下進行整體觀照和詳盡解讀,以此透視他們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真實態(tài)度及對俠文化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的現實改造思路,會有效地回應那些誤讀五四的論調。但長期以來,由于意識形態(tài)尤其是政治的或學術立場的原因,該課題并未得到學界足夠的重視。隨著1990年代大陸俠文化研究熱潮的興起,加上學界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反思,一向被視為反傳統(tǒng)的新文學作家與不受學界重視的俠文化取得了價值的契合點,新文學作家與俠文化才作為一個重要課題受到人們的關注,并且已經出現了許多研究成果。其中,既有顯著的成就,也存在明顯的不足。對新文學作家與俠文化研究的歷史、現狀進行述評并深入反思,對于深化該課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新文學作家;俠文化;研究述評;反思

    國際數字對象唯一標識符(DOI):10.16456/j.cnki.1001-5973.2017.02.003

    1980年代以來,隨著思想的解放和研究視域的拓展,我國港臺武俠小說逐漸傳入大陸,武俠文學和俠文化也逐漸進入研究者的價值視野,并隨著文化熱的興起,于1990年代在中國大陸興起了一股俠文化研究熱潮。在探究傳統(tǒng)文化對現代中國影響的過程中,如何實現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作為一個重要課題擺在研究者面前。特別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由于其對20世紀中國思想、文化、文學甚至歷史發(fā)展帶來的深遠影響,歷來倍受學界高度關注,不同時期、不同學術傾向和不同價值立場的學者對其進行過反復的研究及論爭,每一次論爭都深化了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認識。1990年代以來,在新的歷史語境下,國內外學界對它又興起了新的反思與重估,并引發(fā)了新的論爭。這些論爭涉及到啟蒙與救亡、西學與中學、激進與保守、傳統(tǒng)與現代、“五四”與“文革”甚至文言與白話等一系列重要而深入的問題。其中,關于五四新文化運動是否“全盤西化”和“徹底反傳統(tǒng)”的問題,也就是所謂“西方話語”和“中國文化”、“激進”與“保守”的關系問題,再次引起學界的關注。針對許多學者對“五四文化”的共同裝飾的誤讀,朱德發(fā)認為,“五四文化”作為特定歷史范疇的文本,從本質上來說既沒有“全盤西化”也沒有“整體反傳統(tǒng)”。*朱德發(fā):《五四文化的誤讀》,《中外文化與文論》第6輯,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0-25頁。在這種學術文化語境下,中國新文學作家與俠文化的關系之探討作為一個典型的研究個案逐漸進入研究者的視野。

    以中國新文學作家與俠文化的關系為切入點,以俠文化為研究視角,將中國新文學作家及其作品文本置于俠文化理論視野下進行整體觀照和具體解讀,深入考察它們之間于特定時代的復雜關系并發(fā)掘其深層意蘊,探討新文學作家的人格建構訴求和文化建構的理念,以此透視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真正態(tài)度和實現創(chuàng)造性轉化的現實改造思路,以這樣的研究思路走下去,應該會有效地回應那些誤讀五四的論調。但長期以來,由于政治的、意識形態(tài)的或學術立場的原因,并沒有得到學界的足夠重視。只是隨著1990年代大陸俠文化研究熱潮的興起,加上學界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反思,一向被視為反傳統(tǒng)的新文學作家與不受學界重視的俠文化取得了價值的契合點,新文學作家與俠文化的關系才作為一個重要課題受到人們的關注,并且已經出現了許多研究成果。其中,既有顯著而突出的成就,也存在顯而易見的不足。

    首先,我們對國內有關中國新文學作家與俠文化研究的歷史和現狀進行深入細致的梳理、分析和評價。

    一、魯迅與俠文化

    韓云波《論魯迅與中國俠文化的改造——兼談〈故事新編〉中的三篇小說》一文*韓云波:《論魯迅與中國俠文化的改造——兼談〈故事新編〉中的三篇小說》,《魯迅研究月刊》1992年第1期。雖不是該課題研究領域的發(fā)軔之作,但在深入探究新文學作家對俠文化的現代性改造的理性思考方面卻有拓荒之功。他說:“春秋時代,儒墨并稱顯學,其后韓非以儒俠對舉,在中國歷史上,墨、俠及其文化傳統(tǒng)作為儒的對立面之一,植根人心,形成國民性中的‘俠性’心態(tài),到近現代愈益復雜?!彼麖娬{:“作為新文化運動的組成部分,魯迅對俠文化傳統(tǒng)作了深刻的改造,至今猶有重要的現實借鑒意義。”在此理論前提下,作者分析了魯迅對俠的宏觀理性認識,并深入小說集《故事新編》考察了魯迅對俠文化精神的融匯與改造。他通過具體分析魯迅關乎俠文化傳統(tǒng)的古今融通的文學形象系列及其在現代文化中揚棄飛躍的典型過程,揭示了魯迅對俠文化批判和揚棄的必然性??少F的是,作者把魯迅對俠文化傳統(tǒng)的改造和揚棄納入新文化運動的整體格局,指出對傳統(tǒng)的一般拒絕只是手段,目的在于找出新的文化元素,魯迅的終極目的在于國民性的根本改造。該論文的閃光點體現為發(fā)現了以魯迅為代表的新文學作家與俠文化之間存在著一種深刻的精神聯(lián)系,那就是新文學作家在對俠文化進行批判性改造的同時,汲取俠文化中積極的建設性質素作為國民性改造的精神資源。這種辯證揚棄的拿來主義態(tài)度是難能可貴的,它糾正了以往“五四以來新文學作家對俠文化持批判或否定態(tài)度”之論調的偏頗,是該文的創(chuàng)新之處。

    湯晨光《魯迅與墨俠精神》一文*湯晨光:《魯迅與墨俠精神》,《魯迅研究月刊》1997年第1期。重點闡述了墨俠精神在魯迅個性氣質、日常生活和小說雜文等著作文本中的積淀、傳承與具體體現,同時指出魯迅對俠文化的批判正是對俠義的堅持,不失真知灼見。

    袁良駿《魯迅與“俠”文化》一文*袁良駿:《魯迅與“俠”文化》,《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2年第3期。認為,魯迅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俠文化,他反對“三國氣”和“水滸氣”,但對俠義小說的寫作藝術有褒有貶,而貶大于褒。論文最后指出“劍俠小說”無異于誤人子弟的鴉片煙,有失偏頗。

    陳江華《俠之狂者——論魯迅的俠義精神》一文*陳江華:《俠之狂者——論魯迅的俠義精神》,碩士學位論文,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立足于心理學和地緣學的角度,在對“俠義”作了界定的基礎上,深入探討魯迅與傳統(tǒng)俠義精神的關系。主要對魯迅在現實世界中的俠骨柔情、對待俠文化的態(tài)度及其文本世界中的俠義觀照進行了全面考察,同時對魯迅的俠義精神的淵源進行了探究。

    陳夫龍的論文《批判中建構——論魯迅與俠文化精神》*陳夫龍:《批判中建構——論魯迅與俠文化精神》,《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重點結合對魯迅作品文本的解讀,重新探討了魯迅與俠文化精神的關系及其對當前文化建設的啟示。該文認為:“魯迅對俠文化的改造只是其思想啟蒙的一種策略、手段,經由對俠文化的批判性改造深入到對國民性的根本性改造,其真正目的在于新的文化精神和國民理想人格的雙重建構,最終建立理想的人國,而這又同近代以來中國知識分子對于建立現代民族國家的歷史目標的整體探索相一致?!毖芯繉哟屋^前有所深入。

    焦仕剛的論文《“現代性”燭照下魯迅的俠骨柔情》*焦仕剛:《“現代性”燭照下魯迅的俠骨柔情》,《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從現代性理論角度重新審視魯迅和傳統(tǒng)俠文化的關系。主要從現代性概念的三個價值基點出發(fā),圍繞魯迅對待俠文化的態(tài)度、魯迅如何呼喚精神界戰(zhàn)士啟蒙民眾提出現代文化建設戰(zhàn)略構想、讓文化的“復仇”成為批判國民性的武器三個方面展開論述,不乏新見。

    焦振文、韓燕的論文《論魯迅思想中的儒俠色彩》*焦振文、韓燕:《論魯迅思想中的儒俠色彩》,《保定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認為魯迅的思想是以儒兼?zhèn)b,他對于傳統(tǒng)的儒學有著不自覺的承襲,而俠則是其儒學思想的行為外化,并非單純來自于墨俠思想。

    嚴家炎在專著《金庸小說論稿》中探討了中國新文學作家與俠文化的關系,論及魯迅時,他指出,在中國新文學作家中,與俠文化有關系的“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魯迅很值得研究。他認為魯迅于1926年寫的《鑄劍》是一篇現代武俠小說,主人公黑色人就是一位俠士。并結合對魯迅作品的解讀指出魯迅對墨俠精神的肯定及對俠之變質、墮落的警惕。同時針對有人根據《流氓的變遷》一文斷章取義,竟然說魯迅視俠士為流氓,對俠文化和武俠小說完全否定,嚴家炎認為是一種莫大的誤解或曲解。*嚴家炎:《金庸小說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24—25頁。值得肯定的是,嚴家炎從新文學作家身上發(fā)現了其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系中居于邊緣地位的俠文化的精神認同和現代承傳。在多元文化價值并存的世紀之交,嚴家炎以精英文學研究者的身份在新文學作家與俠文化之間找到了一種價值的支點,這對現代文學研究視野的解放、研究領域的拓展、研究思維的突破以及新的學術生長點的發(fā)掘,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

    總起來看,關于魯迅與俠文化研究,前兩篇論文和嚴家炎的專著出現于1990年代,其余各篇發(fā)表于21世紀。這些論文和著作將俠文化視角引入魯迅研究領域,開闊了魯迅研究的視野,拓展了魯迅研究的范圍,取得了可喜成績,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但不足之處在于,其沒有通過探討魯迅與俠文化之間的互動關系來揭示五四時期俠文化作為一種思想資源的啟蒙意義,也沒有以現代性理論很好地探究魯迅致力于理想人格建構和新文化建構的實際問題,更沒有從西方“精神導師”*李宗剛:《精神導師與五四文學的發(fā)生》,《中山大學學報》2015年第2期。如何參與了魯迅理想人格與現代思想的建構作出闡釋,即使有所涉及,也稍欠深入。

    二、郭沫若與俠文化

    在郭沫若與俠文化研究方面,1990年代西南師范大學(現西南大學)的韓云波和王本朝用力最多。其中,韓云波發(fā)表了4篇論文,王本朝發(fā)表了3篇論文,成果頗豐。他們立足于郭沫若與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俠文化之間的復雜關系,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以獨到的見解、睿智的論述和嚴密的邏輯揭示了郭沫若與俠文化之間深刻的精神聯(lián)系,大大推動了中國新文學作家與俠文化研究的學術發(fā)展。

    首先分析韓云波的論文?!豆魵v史文學與士文化傳統(tǒng)——初論郭沫若的儒俠統(tǒng)一觀》*韓云波:《郭沫若歷史文學與士文化傳統(tǒng)——初論郭沫若的儒俠統(tǒng)一觀》,《郭沫若學刊》1992年第4期。從郭沫若的歷史文學特別是抗戰(zhàn)史劇出發(fā),結合他的歷史研究,深入探討了郭沫若的儒俠統(tǒng)一的士文化觀;《論郭沫若抗戰(zhàn)史劇的俠文化內涵》*韓云波:《論郭沫若抗戰(zhàn)史劇的俠文化內涵》,《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2期。以郭沫若的六大抗戰(zhàn)史劇為研究對象,深入探究了他高倡俠義的原因,并重點分析了抗戰(zhàn)史劇的俠文化內涵;《郭沫若與中國俠文化》*韓云波:《郭沫若與中國俠文化》,《郭沫若學刊》1993年第3期。從個性氣質、歷史研究和創(chuàng)作文本幾個層面深入探討了郭沫若俠義個性和俠義文化品格的成因及其對俠義內涵的融入、運用和理解,指出郭沫若提倡俠文化的目的在于“托古改制”地借古代軀殼來表達現實功利價值,在郭沫若的價值視域中,俠文化以其充分的現代性表現出歷史的獨特性,體現為一種工具價值;《郭沫若歷史劇與士文化品格的現代轉換》*韓云波:《郭沫若歷史劇與士文化品格的現代轉換》,《郭沫若學刊》1994年第2期。從郭沫若的歷史劇創(chuàng)作出發(fā),深入探討了其中所表現的士文化品格及其現代轉換,指出:“他的俠是儒家化的俠,儒又是人道主義和階級革命化的儒,最終形成郭沫若獨特的理想個性。可以說,他的士文化品格也就正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斌w現了一種以俠兼儒的特點??梢哉f,韓云波的這四篇論文用力頗深,見解獨樹一幟,主要立足于傳統(tǒng)俠文化的歷史積淀和現代承傳,將郭沫若納入宏闊的傳統(tǒng)與現代交織的文化語境下進行學理考察和現代闡釋,充分肯定了郭沫若對傳統(tǒng)俠文化資源積極意義的發(fā)掘與張揚,以及超越時俗、古為今用的價值立場。

    再看王本朝的論文?!豆襞c俠義精神》*王本朝:《郭沫若與俠義精神》,《文史雜志》1992年第6期。考察俠義精神對郭沫若俠性人格、俠義觀念形成的影響及其在六大抗戰(zhàn)史劇中的體現,并指出郭沫若對俠文化精神內涵的發(fā)掘與肯定是在傳統(tǒng)內涵基礎上而進行的現代性闡釋?!豆襞c俠文化》*王本朝:《郭沫若與俠文化》,《貴州社會科學》1993年第3期。探討了郭沫若俠文化觀的形成、現代價值內涵及其在創(chuàng)作文本和精神結構和情感世界中的體現,指出這顯示了郭沫若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承傳和改造?!墩摴魵v史劇與俠文化的現代改造》*王本朝:《論郭沫若歷史劇與俠文化的現代改造》,《求索》1995年第5期。通過對郭沫若歷史劇特別是抗戰(zhàn)歷史劇的分析,認為這顯示出郭沫若俠文化意識的自覺,也標識著郭沫若對傳統(tǒng)俠文化的現代闡釋和改造,表現出豐富復雜的現代俠文化思想,肯定了郭沫若任俠淑世、以暴抗暴主張的特定時代意義。通過分析發(fā)現,王本朝的三篇力作能夠在俠文化的宏闊視野中,以知人論世的方法,堅持理論與作品相結合,深入考察了郭沫若的俠性氣概的形成及影響,具體闡述了郭沫若對俠文化進行現代性改造的目的和價值理念。

    進入21世紀以來,郭沫若與俠文化研究方面的代表性論文有2篇,分別為廖傳江的《郭沫若與中國俠文化》*廖傳江:《郭沫若與中國俠文化》,《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和陳夫龍的《郭沫若的創(chuàng)作與俠文化精神》*陳夫龍:《郭沫若的創(chuàng)作與俠文化精神》,《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廖文從郭沫若與中國傳統(tǒng)俠文化的聯(lián)系中探討了俠文化對他的人格、心理乃至文學創(chuàng)作的深遠影響,指出青年時代的郭沫若是一位站在時代潮流前端的頂天立地的儒俠形象。陳文對郭沫若的創(chuàng)作和俠文化精神的內在聯(lián)系加以探究,以此勘探他對俠文化內涵的理解、改造、轉化和運用,以及俠文化精神給予一個時代的價值意義。順便說明,研究郭沫若與俠文化的關系,應注意原始文獻的復雜性。許多人誤以為越早的版本越可靠,其實未必。魏建在《<創(chuàng)造>季刊的正本清源》一文中曾經指出:郭沫若等人在《創(chuàng)造》季刊上發(fā)表的作品有許多人為的錯誤,“更嚴重的是,有些錯誤的信息一直在以訛傳訛”*魏建:《〈創(chuàng)造〉季刊的正本清源》,《文學評論》2014年第4期。。

    從整體上看,韓、王、廖、陳的論文觀點鮮明,論述深入,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但是,如何在傳統(tǒng)與現代之間重新衡估俠文化對郭沫若精神個性及其創(chuàng)作的影響及價值意義,仍需要研究者繼續(xù)探究,郭沫若對俠文化進行現代性改造時的價值立場與當時主流社會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矛盾糾葛及其社會影響,也有待深入開掘。

    三、老舍與俠文化

    在老舍與俠文化研究方面,湯晨光的論文《老舍與俠文化》*湯晨光:《老舍與俠文化》,《齊魯學刊》1996年第5期。是目前國內發(fā)現的較早的研究成果,主要探討了俠文化及其精神價值在老舍的個性氣質和作品文本中的具體體現。該文指出老舍的描寫具有倡導和號召的意義,是改造國民性格的一種努力,他用俠的精神的表現滿足了時代的要求,完成了時代所賦予一個作家的使命。

    何云貴的論文《武俠文化的挽歌——〈斷魂槍〉主題新論》*何云貴:《武俠文化的挽歌——〈斷魂槍〉主題新論》,《重慶師專學報》2000年第4期。認為老舍的創(chuàng)作意圖并非對所謂“保守”思想的批判,指出《斷魂槍》實際上是一曲對沒落武俠文化的深情挽歌。他的另一篇論文《老舍與中國武俠文化》*何云貴:《老舍與中國武俠文化》,《江西社會科學》2003年第9期。,主要從思想層面的復仇精神和俠義精神與敘事藝術層面的俠義敘事全面探討了俠文化對老舍的復雜而深刻的影響,指出弘揚武俠文化的積極因子,用之于改造國民性和建設現代新文化是老舍對待武俠文化的基本態(tài)度。

    王衛(wèi)東的論文《老舍小說俠義情結探源》*王衛(wèi)東:《老舍小說俠義情結探源》,《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從自小深受俠文化影響、敘述者的小人物立場和敘述者對革命大潮的疏離等方面深入考究了老舍小說俠義情結形成的根源,指出敘述者的小人物立場成就了小說中的俠義大觀,敘述者與革命大潮的疏離使得小說中的革命者形象更像俠客。

    禹明華的論文《老舍小說與墨俠精神》*禹明華:《老舍小說與墨俠精神》,《中國文學研究》2007年第3期。通過對老舍小說的思想主題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指出老舍小說蘊含了鮮明的墨俠精神。

    陳夫龍的論文《轉化與再造:老舍對俠文化的改造思路》*陳夫龍:《轉化與再造:老舍對俠文化的改造思路》,《寧夏社會科學》2007年第4期。指出:“老舍對俠文化的接受與思考,主要立足于民間立場,以現代意識對俠文化進行了現代性轉化和主體性再造,在文化反思和國民性改造的整體文學格局中,繼承和發(fā)揚了俠文化精神,致力于獨立人格的全新建構、社會理想的探尋和民族新生的文化構想?!?/p>

    王文濤的碩士學位論文《老舍與中國俠文化》*王文濤:《老舍與中國俠文化》,碩士學位論文,鄭州大學,2007年在對俠文化的發(fā)展歷程和俠文化精神作了一定梳理的基礎上,分析了俠文化對老舍成長生活和性格氣質、人物形象塑造和敘述藝術等方面的影響,最后探討了老舍對俠文化的現代性審視以及他運用俠文化對改造國民性、建立理想國民人格的嘗試。

    王玉寶的論文《想象父親的方式——老舍小說的俠崇拜心態(tài)》*王玉寶:《想象父親的方式——老舍小說的俠崇拜心態(tài)》,《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從老舍早期小說的基本敘事模式中的重要因素——現代意義上的俠客義士現象出發(fā),探究了他的俠崇拜心態(tài)的生成、文本呈現及其價值意義。

    王學振的論文《“武”的退隱和“俠”的張揚:論老舍與俠文化》*王學振:《“武”的退隱和“俠”的張揚:論老舍與俠文化》,《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6期。探討了老舍對待俠文化辯證的理性反思態(tài)度,指出俠義精神是他改造國民性的重要資源之一,并得出《斷魂槍》等文本是百年“反武俠”歷程的先聲。

    嚴家炎在專著《金庸小說論稿》中認為老舍“是一位童年就從傳統(tǒng)曲藝和小說作品中深受俠文化影響的作家”,*嚴家炎:《金庸小說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25頁。指出“老舍小說決不是廉價的‘革命文學’,但書中那種凜然正氣,俠義情懷,無疑曾激勵舊時代廣大讀者走上同情革命的道路”*嚴家炎:《金庸小說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26頁。。

    徐德明在其專著《中國現代小說雅俗流變與整合》中,從雅俗整合的角度對老舍的小說《斷魂槍》《上任》等進行了個案分析。他認為短篇小說《斷魂槍》是一個武俠長篇的壓縮,《上任》是武俠小說的變種——幫會小說。“《斷魂槍》聯(lián)系著中國武俠及其藝術表現的兩千多年歷史,它是在新的歷史環(huán)境中,以現實的態(tài)度確定武俠在社會轉型期的處境、地位與存在價值。”*徐德明:《中國現代小說雅俗流變與整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第275頁。通過分析發(fā)現,老舍將傳統(tǒng)詩學文化中的世俗題材在現代意識指導下獲得了提升,達到雅俗整合,實現了現代化轉型。

    總體上看,老舍與俠文化研究的成果,1990年代有論文1篇,零星論述散見于嚴家炎的《金庸小說論稿》;新世紀以來密集出現了8篇論文,徐德明的專著也從雅俗整合的角度對老舍的《斷魂槍》等小說作了分析;研究水準呈現出一種逐步深入提高的態(tài)勢。這些論文和嚴家炎、徐德明的有關論述,分別從不同角度考察了老舍與俠文化的精神聯(lián)系,有獨到的見解和較高的學術價值,特別是徐德明的論述,有利于在雅俗整合的詩學維度拓展研究思路。但同時也存在不足:忽略了老舍的現代性體驗尤其是旅英期間的人生經歷形成的中國與西方、傳統(tǒng)與現代二元并存的價值視野與他對俠文化的接受和改造之間錯綜復雜的聯(lián)系。他對俠文化的現實改造思路如何?最初他以現代理性意識審視封建文化傳統(tǒng)、批判國民劣根性,而抗戰(zhàn)期間卻極力推崇與歌頌民族精神(包括俠文化精神)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包括俠文化),其間轉化的內在機制如何?這種轉化有何時代意義?他的文化立場怎樣?對于這些問題,都沒有加以深入探究。

    四、沈從文與俠文化

    李輝的《湘西原本多俠氣——沈從文的〈記胡也頻〉與〈記丁玲〉》*李輝:《湘西原本多俠氣——沈從文的〈記胡也頻〉與〈記丁玲〉》,《讀書》1990年第10期。是目前發(fā)現的國內第一篇關于新文學作家與俠文化研究的論文。該論文以沈從文最早的兩部長篇紀實性傳記作品《記胡也頻》和《記丁玲》為研究對象,深入考察了這兩部作品創(chuàng)作、發(fā)表及出版期間的遭遇。沈從文因幫助營救胡也頻和護送丁玲回常德而失去武漢大學教職,文革時解囊相助湘西老鄉(xiāng)而自己卻辛苦度日,這種舍己為人的精神讓人肅然起敬。因此,作者指出沈從文身上具有難得的俠氣,這種俠氣源自友情,源自作者的人生觀念中對正義和友情的態(tài)度,也源于家鄉(xiāng)湘西崇俠尚武傳統(tǒng)的熏陶。但作者并沒有深入探討沈從文對待俠文化的態(tài)度和理性思考,在學理層面上,李輝的論文更像學術隨筆,與韓云波的論文《論魯迅與中國俠文化的改造——兼談〈故事新編〉中的三篇小說》相比,缺乏更為深刻的理性思考。

    鄭英杰的論文《沈從文與湘西游俠精神》*鄭英杰:《沈從文與湘西游俠精神》,《船山學刊》2000年第4期。,分析了湘西游俠精神的特點和成因及其在沈從文身上的體現。

    何圣倫、何開麗的論文《苗族生命倫理觀與沈從文的俠義敘事》*何圣倫、何開麗:《苗族生命倫理觀與沈從文的俠義敘事》,《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深入考察了沈從文俠義精神的多元文化背景,從其民族身份角度探討其文化認同與文化傳統(tǒng)的差異性,指出沈從文的苗族文化與漢族文化的復合組構,造就了他的俠義敘事的生命血性沖動與苦難悲憫情懷的豐富性和復雜性。

    總起來看,在上述3篇論文中,李文有較高的學術價值,為我們揭示了沈從文陽剛的一面,對于進一步客觀全面認識沈從文其人其文開拓了新的思路,但學術隨筆的寫法使其無法在沈從文與俠文化之間作出更加深入的理性審視;鄭文在湘西游俠精神的特點和成因上分析比較透徹,但在論述沈從文身上湘西游俠精神的具體體現方面卻有欠深入,顯得有些單??;何文以苗族生命倫理觀的價值立場尋繹出沈從文筆下的俠客義士在價值追求和理性原則上不同于傳統(tǒng)俠文化的血性沖動特征,頗有新意,開闊了研究視野,但對這種血性沖動的湘西游俠精神的優(yōu)劣及其對于民族精神再造的價值缺乏理性分析和現代性審視。

    五、蔣光慈與俠文化

    周惠、楊茹的論文《反抗的執(zhí)著與自由的偏至——論蔣光慈的“英雄情結”》*周惠、楊茹:《反抗的執(zhí)著與自由的偏至——論蔣光慈的“英雄情結”》,《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避開政治角度,以分析心理學為視角,以英雄情結為主線,以作家的創(chuàng)作和人生歷程為依據,深入探討了蔣光慈內心世界的別一種樣態(tài),認為俠文化是構成蔣光慈英雄情結的重要因素,他的英雄情結歸根結底是一種中國式的俠義精神。該論文視角獨特,有一定深度,但俠文化與英雄情結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和復雜糾葛未能很好厘清。

    陳夫龍的論文《游走于暴力和正義之間——論蔣光慈的革命俠義情結》*陳夫龍:《游走于暴力和正義之間——論蔣光慈的革命俠義情結》,《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探討了蔣光慈的革命俠義情結,認為蔣光慈的革命俠義情結不僅體現了他的人格建構的理想,而且表達了他對無產階級文化建構的追求,呈現為革命與俠義結合、人性與俠性交融的特點,使暴力和正義二者在革命話語中達成有機統(tǒng)一,從而在現實革命斗爭中起到呼喚民眾覺醒、砥礪人民斗志的積極作用。該論文比較深入地揭示了俠文化對蔣光慈的深刻影響,頗有創(chuàng)建,但當俠義與革命發(fā)生沖突時蔣光慈的現實表現背后的深層原因開掘不夠。

    陳永萬、龍學家的論文《論蔣光慈小說中革命者的俠義精神》*陳永萬、龍學家:《論蔣光慈小說中革命者的俠義精神》,《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年第7期。從強烈的復仇觀念、暴力精神和俠骨柔情的浪漫與悲壯三個方面論述了蔣光慈小說中革命者的俠義精神,但流于現象描述,理論深度不夠。

    這3篇論文都出現于2000年之后的新世紀,有一定的學術價值。雖然出版于1986年的楊義《中國現代小說史》第二卷第二章有關蔣光慈的論述中指出蔣光慈追慕拜倫的“千古的俠魂”,筆下人物融合了古代俠客、拜倫式英雄、高爾基早期作品中“流浪漢”的多種素質,但由于其論述重點不在于蔣光慈與俠文化的關系,所以只是提及而沒有專門研究。因此,有關蔣光慈與俠文化的研究成果真正出現于新世紀。

    六、蕭軍與俠文化

    陳娟的論文《蕭軍的小說與俠文化精神》*陳娟:《蕭軍的小說與俠文化精神》,《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主要論述了蕭軍的小說《八月的鄉(xiāng)村》和《第三代》所體現的對俠文化精神的體認和發(fā)展,并揭示蕭軍所受的俠文化影響既得益于時代和地域民風,也與其自身的性格經歷密切相關,指出小說人物抗日英雄胡子及其表現的俠義精神對民族意識的覺醒和激發(fā)人民抗日救亡的戰(zhàn)斗激情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該論文有一定學術價值,但因篇幅所限,未能對蕭軍俠性人格的生成作出深入探究。

    富治平的碩士學位論文《俠文化與蕭軍小說研究》*富治平:《俠文化與蕭軍小說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以俠文化作為研究視角,主要通過對蕭軍的生平、小說文本、敘述模式進行考察,探尋他對俠文化精神的獨特體驗,同時對蕭軍個性化的俠文化精神的成因、表現以及他對傳統(tǒng)俠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進行了梳理,以此探討俠文化對蕭軍及其創(chuàng)作的影響。該論文的理論架構合理,觀點鮮明,論證充分,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啟示意義。

    于寧志的論文《俠文化與蕭軍》*于寧志:《俠文化與蕭軍》,《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6期??疾炝耸捾娊邮軅b文化的兩種途徑,并從性格氣質和小說創(chuàng)作兩個方面探究了俠文化給予蕭軍的影響,指出俠文化既培養(yǎng)了蕭軍尚武、好勇、尚力的精神,也影響了其小說創(chuàng)作的美學風格。該論文論述較全面,但闡釋俠文化對蕭軍的深層影響不夠充分。

    李環(huán)宇的碩士學位論文《江湖文化視野中的蕭軍創(chuàng)作研究》*李環(huán)宇:《江湖文化視野中的蕭軍創(chuàng)作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四川外語學院,2010年。從江湖文化這一視角切入,通過對作家生平、小說文本、敘述模式、審美趣味等方面的考察,探尋蕭軍與江湖文化之間的內在精神契合,并挖掘這種“江湖氣”在蕭軍從事左翼文學與延安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中對自身的影響與建構,同時考察了江湖文化對蕭軍在文學史上命運沉浮的影響及其與主流文化復雜的互動關系。該論文視角新穎,論述深刻。江湖文化與俠文化存在同質關系,論文對蕭軍的俠氣和筆下具有俠義精神的胡子形象、俠女形象作了深入的分析探究,但對于江湖文化與俠文化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未能深入揭示。

    陳夫龍的論文《民族復仇精神和反抗意志的抒寫者——蕭軍與俠文化精神》*陳夫龍:《民族復仇精神和反抗意志的抒寫者——蕭軍與俠文化精神》,《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探討了俠文化對蕭軍的現實行為、人格精神和小說創(chuàng)作的深刻影響,指出蕭軍在現代革命意識指導下,結合偉大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對俠文化進行了現代性改造和創(chuàng)造性轉化,從俠文化中提煉出復仇精神和反抗意志,以喚醒民眾的愛國救亡熱情,體現了蕭軍的個人英雄主義人格追求和自由主義文化理想。該論文論述深刻,頗有新意,但對于蕭軍由行走江湖的個人主義步入延安時期集體主義道路過程中俠義與革命之間的復雜糾葛未能深入探究。

    關于蕭軍與俠文化研究的5篇論文,均出現于21世紀,大都能比較深入而全面地探討蕭軍獨具個性的俠文化精神的成因及其在日常生活和文本中的表現,但從整體上看,沒能結合研究對象的人格心理和文化理想進行深入開掘,未免美中不足。

    七、劉紹棠、莫言、賈平凹與俠文化

    鄧寒梅、羅燕敏的論文《論劉紹棠新時期小說中女性人物的俠義精神》*鄧寒梅、羅燕敏:《論劉紹棠新時期小說中女性人物的俠義精神》,《中國文學研究》2007年第1期。認為當代作家劉紹棠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改變了傳統(tǒng)的女俠形象,形象地詮釋了現代女性的俠義精神。作者將劉紹棠筆下的女俠形象分為“情俠”和“義俠”兩大類,指出這些女俠形象投射出劉紹棠對女性的關愛,她們所闡發(fā)的民族傳統(tǒng)的俠義精神應該被繼承和發(fā)揚光大。崔志遠的論文《燕趙的豪俠——劉紹棠“運河文學”形象與京劇行當》*崔志遠:《燕趙的豪俠——劉紹棠“運河文學”形象與京劇行當》,《文藝理論與批評》2012年第5期。通過對“運河文學”形象的歸類整理及對其京劇行當的原型分析,指出劉紹棠構建的“大運河鄉(xiāng)土文學體系”著意書寫運河灘粗獷豪放的男子和多情重義的女子,發(fā)掘了勇武任俠、感慨悲歌的燕趙風骨精神,形成了汪洋恣肆的豪放風格。

    王瓊曼的論文《士與俠的消隱——對〈檀香刑〉中文化符號意義的解讀》*王瓊曼:《士與俠的消隱——對<檀香刑>中文化符號意義的解讀》,《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第6期。從文化符號學的角度切入,將小說看作一則寓言,指出小說中的人與物都具有文化符號意義,且意義之間相互交織與自相消解,體現了作家對傳統(tǒng)士文化與俠文化的反思,最終指向的是作家對人性的追問與思考。該論文有新意,但論述不夠深刻。

    戴云的論文《論賈平凹小說中的男性形象》*戴云:《論賈平凹小說中的男性形象》,《包頭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第2期。通過分析賈平凹小說中的男性形象,認為賈平凹繼承了“儒”與“俠”兩種傳統(tǒng)文化資源,筆下男性形象具有俠氣。

    這4篇論文說明,進入21世紀以來,新時期的新文學作家與俠文化的關系已經引起了研究者的關注。它們有的視角獨特,有新意;有的分析欠深入,論述不夠深刻。新時期的新文學作家與俠文化關系中“雅”與“俗”這兩大因素之間雙向互動的審美張力結構還需要進一步探究。

    八、新文學作家與俠文化關系的比較研究

    在新文學作家與俠文化研究領域中,王駿驥的論文《魯迅郭沫若俠義觀比較論》*王駿驥:《魯迅郭沫若俠義觀比較論》,《魯迅研究月刊》1993年第9期。是目前發(fā)現的第一篇使用比較研究方法的成果。該論文從魯迅的歷史小說《鑄劍》和郭沫若的歷史劇《棠棣之花》說起,經過比較分析,作者發(fā)現“同樣是不畏犧牲、舍生取義的俠義題材,經過魯迅與郭沫若的鋪排改造,在他們的小說與劇本中表現了截然相反和(此處‘和’應為‘的’——引者注)兩種精神和意旨”。這就是《棠棣之花》充分肯定了傳統(tǒng)俠義精神的正義性內涵,并賦予了充溢著時代特征的崇高精神,郭沫若對聶政的俠義精神在原有史料基礎上作了有意的拔高;而《鑄劍》則從根本上否定了主人公黑衣宴之敖者刺殺大王慷慨赴死的“俠義”含義。接著,作者結合魯迅和郭沫若在俠的起源問題及對待俠文化的態(tài)度方面分析了他們形成不同俠義觀背后的深層原因:魯迅著眼于鞭撻國民性和改革國民精神;郭沫若注重從傳統(tǒng)文化中尋找民族精神建構的積極因素。正是由于思想立場和文化視角不同,在“不畏死”這個俠的基本精神的認識上,魯迅和郭沫若也存在不同差異,作者認為這種差異表現了兩種不同的犧牲觀和人生觀。經過各方面的比較分析,作者的結論是魯迅對待傳統(tǒng)俠義精神持批判態(tài)度,而郭沫若則持弘揚態(tài)度。最后,作者論述了魯迅和郭沫若在傳統(tǒng)文化基礎上建構中華民族現代新文化的不同路徑選擇。

    該論文立足于現代民族新文化建構的高度,以比較研究的方法,選取魯迅和郭沫若各一篇代表性俠義題材作品為切入點,深入比較分析了他們不同的俠義觀,并探究他們俠義觀完全不同背后的深層原因,從而梳理和勘探他們在民族現代新文化建構方面的不同思路。作者的研究視角新穎,論述深刻,在方法論上具有啟示和借鑒意義。但是,作者在論述魯迅的俠義觀時,看到了他對俠文化批判和否定的一面,而對于魯迅價值視野中所蘊含的俠文化對民族現代新文化新生和建構的一面卻沒有重視。同時,對于郭沫若弘揚俠義精神并賦予其時代內涵背后的深層原因發(fā)掘得不夠深入。

    周蔥秀的論文《瞿秋白魯迅論俠文化》*周蔥秀:《瞿秋白魯迅論俠文化》,《魯迅研究月刊》1995年第4期。指出,瞿秋白和魯迅都是為了革命的目的來研究俠文化的,都達到了相當的深度,但研究角度有所不同。瞿秋白主要持政治革命的角度,更多地從俠的階級基礎來剖析其本質,目的在于揭示武俠作品在政治上的危害性;而魯迅則主要從思想革命的角度,通過剖析俠的歷史演變來揭示其本質,目的在于研究國民性及其病根所在。通過分析論證,作者認為:“瞿秋白與魯迅對武俠作品也并非全盤否定。他們對其思想傾向,基本上是持否定態(tài)度,而對其藝術形式則有所肯定?!痹诖死碚撉疤嵯拢髡咧赋鏊麄冇嘘P俠文化的論述也存在局限,進一步辯證分析了瞿秋白和魯迅忽略武俠作品思想內容上的積極因素的時代原因。該論文客觀公正,論證深刻,體現了作者鮮明的歷史唯物主義態(tài)度,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啟示意義,但在魯迅對俠文化積極因素的肯定方面論述不足。

    這兩篇比較研究的論文深化了新文學作家與俠文化研究,帶來了方法論意義上的變革和研究水平的提升。但進入21世紀以來,以比較研究的視角探討新文學作家與俠文化的關系并未得到足夠重視,未免令人遺憾。

    九、新文學作家與俠文化關系的綜合研究

    1990年代,開始出現新文學作家與俠文化關系的綜合研究。陳山在專著《中國武俠史》里,探討了中國文化精神中的俠義傳統(tǒng)在現代中國的承傳及其對新文學作家的文化心理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深刻影響,*陳山:《中國武俠史》,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2年,第271-297頁,第311-313頁。資料翔實,見解獨到,學理性較強。但該書的論述重點在于中國武俠的歷史發(fā)展演變,作者對新文學作家與俠文化關系的論述是為了證明中國俠義傳統(tǒng)的現代影響,以服務于《中國武俠史》的理論體系建構,僅側重于影響的層面,因此論述的深度不夠。

    隨著新文學作家與俠文化研究的深入,新世紀以來關于它們之間關系的綜合研究越來越受到研究者的關注。楊經建在這方面成就顯著。他的系列論文《崇俠意識:20世紀小說的一種文化心理取向——俠文化價值觀與20世紀中國文學》*楊經建:《崇俠意識:20世紀小說的一種文化心理取向——俠文化價值觀與20世紀中國文學》,《學?!?003年第1期。《俠文化與20世紀中國小說》*楊經建:《俠文化與20世紀中國小說》,《文史哲》2003年第4期?!丁敖幕迸c20世紀中國小說創(chuàng)作——俠文化價值觀與20世紀中國文學論之三》*楊經建:《“江湖文化”與20世紀中國小說創(chuàng)作——俠文化價值觀與20世紀中國文學論之三》,《天津社會科學》2003年第4期?!秱b義精神與20世紀小說創(chuàng)作》*楊經建:《俠義精神與20世紀小說創(chuàng)作》,《云南社會科學》2004年第1期。,都有對新文學作家與俠文化關系的考察。另外,楊經建為《百年文學與傳統(tǒng)文化》一書撰寫的第五章《俠文化價值觀與20世紀中國文學》*羅成琰:《百年文學與傳統(tǒng)文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52—311頁。,與其論文《俠文化與20世紀中國小說》相比較,內容大致相同。楊經建在具體論述中提到了魯迅、老舍、李劼人、艾蕪、蕭軍、劉紹棠、莫言、汪曾祺等新文學作家,肯定了他們的創(chuàng)作與俠文化的內在關聯(lián),探討了他們在俠文化意識和俠義精神的激勵下通過小說文本傳達出的復仇精神、反抗意志、原始正義和生命情懷。由于作者致力于探討俠文化對整個20世紀中國小說乃至中國文學的影響,其中不乏對武俠小說和通俗性的革命英雄傳奇小說的具體論述,所以尚未充分剖析新文學作家與俠文化之間錯綜復雜的糾葛及其價值意義。但總起來看,作者的視野宏闊,論述精到,學術含量較大,學術價值較高。

    朱文清的碩士學位論文《倚天仗劍何處去——試析新文學作家對俠客形象的改寫》*朱文清:《倚天仗劍何處去——試析新文學作家對俠客形象的改寫》,碩士學位論文,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從傳統(tǒng)俠文化與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沖突入手,選取魯迅、老舍、知俠作為啟蒙作家、市民詩人、革命作家的代表,以他們?yōu)閭€案,探究俠與時代主題啟蒙、市民社會、革命之間的沖突,以及這種沖突造成的傳統(tǒng)俠客形象的改變,從而對傳統(tǒng)俠文化與中國現代化進程之間的碰撞,以及新文學作家筆下的俠客形象作一整體觀照。該論文視角獨特,新見迭出,但在探究新文學作家對俠客形象的改寫原因方面稍欠深入。

    凌云嵐的論文《現代文學中的俠文化——現代文人的文化改造思路》*凌云嵐:《現代文學中的俠文化——現代文人的文化改造思路》,《中國文學研究》2002年第4期。以俠文化為切入口,探討了現代文人如魯迅、老舍、沈從文、蕭軍、艾蕪、茅盾、鄭振鐸和瞿秋白等的文化改造思路,認為現代文人的文化改造思路可分為三種不同類型:建構型、提煉型、反思型。該論文視角獨特,論述深入,雖然關注了傳統(tǒng)文化發(fā)生大變革的特定時期近現代知識分子對待俠文化的態(tài)度,但在學理上未能深入探究俠文化作為一種精神資源給他們帶來怎樣的思想嬗變和精神突圍。

    李兆虹的論文《俠匪文化與當代陜西創(chuàng)作》*李兆虹:《俠匪文化與當代陜西創(chuàng)作》,《唐都學刊》2004年第4期。在對俠文化、匪文化和俠匪精神深入考察的基礎上,將賈平凹的“土匪”系列小說、陳忠實的《白鹿原》、高建群的《最后一個匈奴》和影視作品《關中刀客》《英雄》《關中匪事》等當代陜西作家創(chuàng)作納入俠匪文化視野,探討其文化意義和豐富內涵。石志敏的論文《20世紀80年代“匪性文學”與俠文化》*石志敏:《20世紀80年代“匪性文學”與俠文化》,《中國文學研究》2011年第2期。指出俠文化以“潛文本”的方式存在于當代文學的某些純文學文本中,存在于某些作家的性格氣質中,主要以尤鳳偉的《石門夜話》、莫言的《紅高粱家族》和賈平凹的“土匪”系列小說為個案,探究了“匪性文學”與俠文化的關系,認為“俠”和“匪”都體現了創(chuàng)作主體與創(chuàng)作文本主體的理想主義傾向。這兩篇論文將土匪題材作品或匪性文學作為研究對象來考察俠文化的深遠影響,立意較新,頗有深度,但對這些新文學作家的俠文化心理的挖掘不夠深入。

    陳夫龍的論文《新文學作家俠性心態(tài)的基本特征》*陳夫龍:《新文學作家俠性心態(tài)的基本特征》,《內蒙古社會科學》2009年第3期。探討了新文學作家的俠性心態(tài)問題,揭示了新文學作家俠性心態(tài)的兩大鮮明特色:一是以俠性和人性交融為特征的人格建構思路;二是以大小傳統(tǒng)溝通為潛在意旨的文化建構理念。該論文頗有新意,但對新文學作家俠性心態(tài)的生成機制問題缺乏足夠的關注。陳夫龍的論文《革命者立場上的反思與批判——茅盾、鄭振鐸和瞿秋白的俠文化批評話語再審視》*陳夫龍:《革命者立場上的反思與批判——茅盾、鄭振鐸和瞿秋白的俠文化批評話語再審視》,《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對茅盾、鄭振鐸和瞿秋白的俠文化批評話語進行了全面客觀的分析評價,認為他們出于現實斗爭的需要,在思想傾向上對俠文化進行了徹底批判乃至全盤否定,這是革命者立場上的反思與批判,指出這種批評話語有歷史的合理性和時代的進步意義,但對其局限性必須保持清醒的認識。該論文的評價客觀、公允、辯證深刻,但他們的俠文化批評話語生成的歷史文化語境的剖析不夠深入。

    這些綜合研究的成果雖然取得了較高的成就,但都缺乏一個相對完備的俠文化理論體系來對新文學作家群體作以整體觀照和具體解析。

    海外有關新文學與俠文化研究的成果,就筆者目前發(fā)現而言,美籍華人學者王德威有所論述。王德威在其專著《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中對新文學作家與俠文化的關系有獨到而精彩的論述:“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俠義作為一種比喻符號而流通不輟,仍是有待我們探索的論題。當啟蒙作家自膺為新一代的良心,明察秋毫,譴責不公時,或者更激進的,當他們成為今之俠者,為求正義而不惜背離法律時,他們以最尖銳的方式,質疑并另行打造社會正義的功用。為了踐行他們的使命感,這些集文人與俠士于一身的作家以筆代劍,挑戰(zhàn)威權。他們所顯現的無私、叛逆、勇氣、自我犧牲的行動,并不全都得歸因于西洋文化的影響;它們也可以是傳統(tǒng)俠義行為改頭換面的作風?!?[美]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宋偉杰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43頁。這充分揭示了傳統(tǒng)俠文化在現代的積淀與承傳及其對新文學作家的深刻影響。同時,王德威指出:“在中國現代小說與現實中,有多少叛逆的‘新青年’曾以激進的個人主義起家,卻臣服于集體烏托邦的號召下。他們奉獻一己的資質勇氣,以贏得民族和政黨的勝利,這些傾向,其實與晚清男女俠客向(君主)極權頂禮膜拜的趨向,有了詭譎的照映。這些‘新青年’所經歷的馴化過程,不禁令人想起晚清男女群俠類似的命運。”*[美]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宋偉杰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44頁。這揭示了新文學作家借小說來呈現甚至實踐正義過程中由個性話語到集體使命發(fā)生價值轉換時所必然面臨的尷尬處境和吊詭式宿命,這就是寫作行為與執(zhí)行正義之間的現實矛盾。王德威還發(fā)現,五四以來的作家往往乞靈于文學表述來伸張正義,選擇了結合筆與劍的途徑,試圖在自己構造的理想平面上,上演正義伸張的好戲,五四之后年輕的革命作家筆下的利他主義、叛逆精神、弟兄義氣、自我犧牲,甚至禁欲主義等概念,不僅僅是外來影響的產物,也是俠義公案小說中盡人皆知的流風余緒。*[美]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宋偉杰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372—374頁。王德威的研究視角和有關論述能夠給我們提供方法論意義的借鑒和啟示,但因其關注點不在于新文學作家與俠文化研究,所以缺乏理論的架構和論述的深入。

    通過分析可知,該課題的相關研究成果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90年代的開端期,主要集中于單個作家研究,還有作家之間的比較研究,并開始出現了作家群體的綜合研究,而綜合研究只是散見于有關武俠史著作的某些章節(jié);第二階段是新世紀以來的深入發(fā)展期,集約式地出現了作家群體綜合研究的成果,個別新文學作家與俠文化關系開始進入了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選題范圍,同時研究領域也拓展到了新時期作家及其作品??梢哉f,學術界在中國新文學作家與俠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值得肯定的顯著成就,但問題正如以上述評中指出的那樣也存在不少。概括而言,1990年代關于新文學作家與俠文化關系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魯迅、郭沫若和老舍身上,這與該年代特定的思想文化背景的激發(fā)是分不開的。但進入21世紀以來,1990年代的研究者如韓云波、王本朝、湯晨光等并未在該課題研究道路上繼續(xù)前行,這一學術文化現象耐人尋味,值得反思。同時,21世紀以來公開發(fā)表的許多論文仍拘囿于以往的研究思路,在研究方法和理論視野上較前并未實現新的實質性突破,甚至存在重復他人、重復自己的現象。顯而易見,21世紀以來的中國新文學作家與俠文化研究成果在數量上已經超過了1990年代,但質量上卻尚未實現真正的超越。海外漢學家盡管有相關論述,但其本意并不在此,因此缺乏系統(tǒng)性,論述也不夠深入。

    通過對中國新文學作家與俠文化研究這一課題的研究歷史、現狀的梳理和評述,我們發(fā)現已有的研究成果大都為單篇論文,缺乏整體宏觀的審美觀照,沒有把具有俠氣的中國新文學作家作為一個群體來考察他們和俠文化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迄今尚未發(fā)現有比較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專著問世。盡管出現了綜合研究的成果,論者把作家納入俠文化視野加以審美觀照,但由于篇幅限制或論述重點不同,并未將新文學作家的俠性心態(tài)的生成與俠文化的歷史流變、作家的俠性心態(tài)的嬗變與時代思潮變遷之間的復雜糾葛結合起來考察。同時,并未把新文學作家以筆為劍游走于詩學正義和社會正義之間的選擇與困惑、掙扎與奮斗、絕望與救贖等復雜的現代性體驗納入俠文化的理論視域加以理性審視。更重要是,這些成果缺乏一個客觀公允合理的俠文化理論體系作為研究的價值支撐,因而亟需建構一個俠文化理論體系。所有這些都需要進一步深化研究,而這正是本課題研究的學術增長點之所在。

    在中國新文學作家與俠文化研究領域,1990年代和21世紀以來的研究成果存在許多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就研究主體而言,某些研究者對待俠文化和俠文學仍然存在偏見,沒有真正地處理好現代中國文學語境下雅俗對峙與對話之間的辯證關系。在有些研究者的價值視域中,俠文化和武俠小說不值一哂,它們的“立足點和基本精神,和宣揚好皇帝和清官一樣,是制造一種撫慰舊時代無告的苦難庶民的幻想,希望有本領超凡的俠士來鋤暴安良,打盡天下不平,紓解處于奴隸地位的人民的冤屈和憤懣;不但和‘從來就沒有救世主,……全靠自己救自己’的理想精神背馳,也和沖破神權和封建枷鎖的近世人文主義的否定神、肯定人,呼喚人的獨立,宏揚人格尊嚴的精神殊途”*何滿子:《破“新武俠小說”之新》,《中華讀書報》1999年12月1日。??陀^地講,這種觀點放在特定時代語境下是有其道理的,但很顯然,論者只是片面地強調了俠文化和武俠小說的負面作用而忽視了它們的正面價值。仔細辨析,這種論調跟1930年代茅盾、鄭振鐸和瞿秋白站在革命者立場上對俠文化和武俠小說從左的方面嚴厲批判和徹底否定是一脈相承的。對于茅盾、鄭振鐸和瞿秋白的俠文化批評話語,陳平原早就作出客觀的評價:“茅盾、鄭振鐸、瞿秋白的這些批評,大體上是中肯的??蛇^分強調小說的教誨功能而完全否認其娛樂色彩,并進而從思想傾向上全盤否定武俠小說,則又未必恰當?!肛熥骷矣幸舛竞η嗌倌辏蛘哔潛P其弘揚愛國精神,其實都不得要領?!?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年,第66頁。在革命語境下,這種論調有其歷史的合理性,但在世紀之交的多元化文化語境下,繼續(xù)以左的面目來對待俠文化,不僅不合時宜,而且不利于文化的健康發(fā)展和文學的生態(tài)平衡。究其根本在于該論者沒有處理好雅俗關系,硬是以精英文學的標準來要求作為通俗文化的俠文學,進入了“異元批評”的誤區(qū),這種批評標準的錯位必然會導致偏見的發(fā)生。嚴家炎指出:“文學歷來是在高雅和通俗兩部分相互對峙中向前發(fā)展的。高雅和通俗兩部分既相互沖擊,又相互推動,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影響,構成了文學發(fā)展的內在動力。”*嚴家炎:《金庸小說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95—196頁。雅俗對峙與對話構成文學發(fā)展的內在動力,這是學界的共識。雅和俗都是歷史的概念,不同時代的人們會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并且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雅和俗都會被賦予不同的新的內涵,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互為補充,呈現出一種互動互融的關系。綜觀整個文學發(fā)展史,文學生態(tài)總是在雅俗對峙與對話的整體格局中,以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衡——新的平衡或漸變或激變或和諧發(fā)展的軌跡不斷向前推進的。大家知道,俠文化屬于通俗文化的范疇,而新文學作家是高雅文化和高雅文學的生產者與傳播者,在外來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和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座標中,有些新文學作家在橫向移植和縱向繼承的價值選擇中,對俠文化的選擇和承傳成為其人格結構與文化心理深層重要的維度之一。要探討新文學作家與俠文化之間的關系,就必須在中國與西方、傳統(tǒng)與現代錯綜交織的復雜狀態(tài)下處理好雅俗對峙與對話之間的辯證關系。否則,就無法將俠文化的歷史發(fā)展和現代流變同新文學作家心態(tài)的嬗變、特定時代精神的演變、國民性改造、民族文化建設的現代性構想等有機聯(lián)系,以揭示新文學作家的精英意識和人道情懷與俠文化之間在現代中國文學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的復雜關系,勘探新文學作家——秉持精英立場的詩學正義書寫者在爭取民族解放、國家獨立和人民大眾自由幸福過程中,為伸張社會正義而慷慨悲歌、視死如歸的俠義氣概和人本意識。

    第二,就研究對象來講,新文學作家畢竟從事雅文學或純文學創(chuàng)作,他們對俠文化的論述和俠文學的創(chuàng)作相對不多,研究資料的搜集整理存在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從深受俠文化影響的新文學作家的傳記資料、對俠或與俠有關的論述、文學創(chuàng)作等方面入手,切實掌握一手資料,做到論有所據。我們知道,新文學作家主要從事純文學創(chuàng)作,在啟蒙、革命、救亡、翻身解放等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歷史語境下,面臨“三座大山”的壓抑和壓迫,雖然屬于弱勢群體,但他們始終代表社會的良知,以筆為劍,向一切的社會不平、一切的強權勢力、一切的黑暗腐朽挑戰(zhàn),所表現出來的反叛、正義、無私、無畏、自我犧牲等精神品格和干云豪氣——這些傳統(tǒng)俠義精神的現代承傳,都沉潛于他們的理論文本和創(chuàng)作文本深處,而他們的現實行為無不是傳統(tǒng)俠義精神的現代呈現。即使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文化語境下,新文學作家在創(chuàng)作中通過人物描寫和頗具江湖意味的空間建構,也能盡顯反抗復仇的俠義沖動和自由逍遙的生命情懷。這些現代中國文學史上的俠義體現,歸因于新文學作家以現代意識對俠文化進行了現代性改造和創(chuàng)造性轉化,繼承和發(fā)揚了俠文化精神,致力于理想人格和民族文化的全新建構。作為知識精英的新文學作家改造著俠文化,而俠文化作為一種民間文化精神也在影響和塑造著新文學作家。因此,盡管存在研究資料不足的現實困難,但只要善于從新文學作家的理論文本和創(chuàng)作文本及其現實行為入手,認真考察新文學作家與俠文化之間的互動關系,就應該能夠發(fā)掘出豐富的資料,開掘出深刻的精神資源。

    第三,中國新文學作家與俠文化研究尚未真正受到學界充分關注和足夠重視。1990年代該課題受到韓云波、王本朝和湯晨光的關注并取得顯著的成果,但進入新世紀以來并未繼續(xù)深入研究下去。當時大陸唯一的通俗文學研究專業(yè)刊物《通俗文學評論》,在中國通俗文學研究特別是俠文化和俠文學研究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業(yè)績,但僅僅走完1992—1998這短暫而光輝的歷程便告終結,并未完成它應有的使命,其中在中國新文學作家與俠文化研究方面的成果數量幾乎為零。韓云波在《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1期開設了“中國俠文化研究”專欄,大大推進了俠文化的研究,有開創(chuàng)之功,但該專欄并沒有長期堅持下去,而且編發(fā)的都是古代文學領域的論文。在沉寂了幾年之后,從2004年第4期開始,《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與《今古傳奇》(武俠版)聯(lián)合開辦了“21世紀中國俠文化”專欄,由韓云波繼續(xù)主持。該欄目接續(xù)了1993年開始點燃的俠文化研究的學術薪火,真正成為國內俠文化研究的重鎮(zhèn)。自開辦以來,該專欄發(fā)表了不少頗具創(chuàng)見的論文,但關于中國新文學作家與俠文化研究的成果卻寥寥無幾。

    2006年第4期“21世紀中國俠文化”專欄編發(fā)了陳夫龍的論文《批判中建構:論魯迅與俠文化精神》*陳夫龍:《批判中建構:論魯迅與俠文化精神》,《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這是該專欄自1993年開辦以來刊發(fā)的第一篇關于新文學作家與俠文化研究的論文。更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陳夫龍申報的“中國新文學作家與俠文化研究”課題和2011年韓云波申報的“中國現代武俠文學發(fā)生期研究(1900-1949)”課題先后榮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立項資助,這表明一向不被重視且飽受爭議的俠文化研究得到了國家體制層面的肯定與認可。這些信息至少向學界發(fā)出了信號:中國新文學作家與俠文化研究這一課題仍然具有鮮活的學術生命力,俠文化研究理應受到學界甚至全社會的關注和重視。

    通過分析既有研究成果所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我們發(fā)現,中國新文學作家與俠文化研究這一課題仍然具有學術生機,還有更多的新的學術空間等待著研究者去開掘。

    責任編輯:孫昕光

    Review of and Reflection on the Research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w Literature Writers in China and Xia Culture

    Chen Fulong
    (School of Liberal Arts,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250014)

    It is a good way to respond the misreadings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by an overall reflection and specif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new literature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in view of the theory of Xia culture in order to explore their real attitudes toward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ir ideas of reform of Xia culture’s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However,for a long time, the subject has not yet been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 by the academic circles because of different political views,ideological viewpoints or academic standpoints. With the rising of research upsurge of Xia culture in the mainland in the 1990s,in addition to the reflection on the new cultural revolution during the May Fourth Movement,as an important subject,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w literature writers which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being anti-traditional in China and Xia culture which has been neglected,have been gradually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by the researchers on the basis of the meeting point of value between them. More importantly,a lot of results have been obtained, including th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and the obvious imperfection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view and reflect profoundly on the research history and present situation for the deepening studies in this area.

    the new literature writers in China;Xia culture;review of researches;reflection

    2017-01-03

    陳夫龍(1975— ),男,山東棗莊人,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博士。

    *①基金項目:本文為作者主持研究的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項目“中國新文學作家的俠文化觀及其價值重構研究”(2016M602174)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新文學作家與俠文化研究”(10CZW051)的階段性成果。

    I206.6

    A

    1001-5973(2017)02-0031-14

    猜你喜歡
    新文學郭沫若魯迅
    語言、文學與認同:論臺灣新文學的“跨語實踐”
    郭沫若書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學刊(2021年3期)2021-12-16 06:04:38
    郭沫若書法作品分享(一)
    郭沫若學刊(2021年3期)2021-12-16 06:04:32
    魯迅的“立人”與中國新文學“為人生”創(chuàng)作理路
    魯迅,好可愛一爹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44
    郭沫若佚詩一首
    郭沫若學刊(2018年4期)2019-01-03 08:41:50
    魯迅《自嘲》句
    魯迅看書
    反七步詩
    文苑(2016年2期)2016-12-08 11:51:19
    《胡適·魯迅·莫言:自由思想與新文學傳統(tǒng)》序
    東吳學術(2015年4期)2015-12-01 03:20:05
    辛集市| 和林格尔县| 天等县| 甘谷县| 同心县| 宾川县| 凤冈县| 京山县| 革吉县| 阳泉市| 永福县| 岚皋县| 惠安县| 临江市| 武陟县| 潼关县| 西城区| 开化县| 西和县| 岳阳市| 苏州市| 赤峰市| 青冈县| 随州市| 汝城县| 通山县| 类乌齐县| 周口市| 曲阜市| 浦城县| 蓬莱市| 惠来县| 三江| 阳谷县| 桂阳县| 广州市| 德州市| 体育| 长乐市| 和林格尔县| 密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