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瑩
顧名思義,“微課”是一種微型的課堂教學,是針對學生學習中的某個教學點(包括重點、疑點、難點、易錯點等)而展開的完整的教學過程?!拔⒄n”主要由教案、腳本、微視頻、進階練習、課件等組成,其中“微視頻”是“微課”的核心內(nèi)容。教師運用攝影器材等將語文教學其中的某一教學內(nèi)容拍攝下來,形成“微視頻”。由于“微視頻”短小精悍,聲、色、影、像俱全,因而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運用“微課”進行語文教學是“微時代”下語文教學的必然選擇。
在“微課”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一些教師運用“微課”進行教學后,很少及時跟進,或者不引導學生交流,或者隔一段時間引導學生交流,使得“微課”教學中的問題不能及時解決,布置的學習任務(wù)學生不能及時完成。
借助微信卻能夠激活“微課”教學,解決上述問題。由于知識結(jié)構(gòu)、理解能力、思維方式等的不同,學生在觀看了“微課”后,其內(nèi)心獲得的感受也不相同。在教學中,筆者首先精心制作“微課”,然后讓學生觀看“微課”,對教材文本中的某個內(nèi)容有初步的了解。接著,筆者讓學生在班級微信群中討論交流問題。如教學《徐悲鴻勵志學畫》(蘇教版四年級上冊)一課時,筆者借助“微課”為學生重點講解了“徐悲鴻是怎樣勵志學畫的”,這一部分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徐悲鴻抓緊一切時間學畫;二是盡管徐悲鴻的生活十分清苦,但他仍然省下錢來購買繪畫用品?!拔⒄n”的學習引發(fā)了學生在微信群中的熱聊:
生1:徐悲鴻這么認真、辛苦,當然能成為畫家。如果是我,也行!
生2:你有徐悲鴻的天賦?
生1:這可不知道,我沒有學過繪畫,不了解我自己。說不定,我的畫畫天賦也是上乘的。
生3:不管怎樣,反正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個人只要肯努力,就會像徐悲鴻畫的馬,馬到成功的。
生 4:××(指生 1),你可以從“徐悲鴻勵志學畫”中悟出這樣的道理——“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你語文詞語默寫不理想,英語單詞默寫不理想,那都是你不用功,你沒有將學習放在心上。因為你的數(shù)學成績不錯,所以我認為你不是笨,你只是沒有花時間認真學習。
……
應(yīng)該說,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是稚嫩的,但通過他們的微信群聊,筆者發(fā)現(xiàn)他們能夠在討論與交流中漸漸明晰文本的主旨?!肮Ψ虿回撚行娜恕?,其中的“功夫”指的什么?(做事所耗費的時間、精力,文本中指徐悲鴻學畫。)徐悲鴻是怎樣下功夫的?(勤學苦練等)通過勤學苦練,徐悲鴻取得了哪些成就?(轟動了整個畫界等)這些“微課”中的問題,學生在微信群中通過交流都自行解決了。
筆者運用微信助力“微課”教學,深化了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微信群聊,為學生創(chuàng)建了“微課”交流的平臺。借助這個平臺,師生、生生間展開積極的對話,這樣的對話有時超越了文本本身的意義,向著學生豐富的生活世界延伸。學生們暢所欲言,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坦露出來,表達觀點、表達見識?!拔⒄n”的作用、功能得到了有效拓展。
在“微課”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了這樣的現(xiàn)象:一些教師將自己制作的“微視頻”在課堂上播放,擠占了學生正常的課堂學習時間。由于學生只有一次觀看機會,因此學習顯得很匆忙,浮光掠影、蜻蜓點水。學生對視頻中的某個問題、某個節(jié)點產(chǎn)生疑問或者產(chǎn)生興趣想再次觀看,常常是不可能的。較之于正常的課堂教學,語文“微課”教學是濃縮的精華,是教師精心打磨、精心制作的視頻,具有精確、精練、精彩的特征,因此值得學生細看、品味?;诖耍P者常常將“微課”鏈接進自己的博客,或者鏈接進班級博客。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地觀看,可以線上觀看,也可以下載下來再觀看;可以完整地看,也可以暫停、快進,也可以重復(fù)、倒退;可以單純觀看,也可以比照語文教材中的內(nèi)容觀看;可以邊看邊思,也可以邊看邊記等。
如《桂花雨》(蘇教版四年級上冊)中有一段寫作者“搖桂花”,在“微課”視頻的最后,筆者提出了這樣的問題:(1)課文中有哪些詞語表達了作者盼望搖桂花的迫切心情?(2)課文中運用了哪些動詞表現(xiàn)了“我”“搖桂花”時的快樂與興奮?這個時候,學生就需要重新回到“搖桂花”的界面,對課文中的“搖桂花”展開細讀。如此,通過反反復(fù)復(fù)、不厭其煩的邊學習、邊練習,邊練習、邊思考,學生們能夠自行解決問題。
語文學習需要反復(fù)閱讀文本,反復(fù)觀看視頻。要進行文本細讀,視頻細看、細聽,學生需要慢慢消化“微課”中的講解,對于文本中的內(nèi)容學生需要慢慢咀嚼、消化。從這個意義上說,語文教學不是快餐,講究的是“慢節(jié)奏的精彩”,學生的語文學習需要“文火慢燉”。運用“微博”的鏈接功能,將一些重要的“微課”放于微博上,能夠讓資源得到共享。甚至,學生也可以將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微課”收藏起來,在需要的時候隨時點擊學習、賞析。在教材與微課之間來回穿梭是學生學習語文應(yīng)有的姿態(tài)。這樣的語文教學滿足了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真正實現(xiàn)了學習的個性化,讓更多的學生自主地進行文本分析,愛上語文。
學生的“微課”學習通常在“線下”,而且通常是觀看、傾聽視頻中教師的講解。這樣的“微課”學習缺乏師生、生生的交往互動。學生的語文“微課”學習通常是“一個人的精彩”,這里多了一些安靜,少了一些喧嘩;多了一些沉思,少了一些浮躁;多了一些獨白,少了一些對話。為了彌補“微課”獨白這種清冷的氣氛,可借助朋友圈,讓“冷”的學習變得“熱”起來。這里的朋友圈是廣義的,既包括微信朋友圈,也包括在線對話的回復(fù)、留言等。通過朋友圈,學生可以將學習心得、學習體會貼進去,可以對伙伴的學習心得、學習體會展開對話、交流,可以對他人的簡介作出評價,可以圈星,可以點贊,可以反對,可以贊成等。
例如《大自然的文字》(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與《古詩兩首》(《觀書有感》和《冬夜讀書示子聿》)《學與問》《養(yǎng)成讀報的好習慣》等文本在一個單元。教學中,筆者將《大自然的文字》制作成“微課”,放于博客上,學生可在課前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一位學生的朋友圈出現(xiàn)了這樣的對話:
生1:為什么要將《大自然的文字》與《觀書有感》《冬夜讀書示子聿》《學與問》以及《養(yǎng)成讀報的好習慣》放在一個單元?其他的篇目很明顯都是談讀書治學的方法的,它們之間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
生2:大自然也是一本書啊,是一本“無字之書”。還記得我們曾經(jīng)學過的《石頭書》嗎?
(生點贊)
生3:如果你去認真讀課文,就會發(fā)現(xiàn),課文中的一些句子與《觀書有感》的意思相吻合?!凹偃缬惺裁床幻靼椎牡胤剑瑧?yīng)再到書里去尋找,看看那里有沒有解釋”與“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不就是一個意思嗎?書就是學問的“源頭活水”。
(生點贊)
如此,熱鬧的朋友圈助推著語文“微課”教學。評價、交流等活動,提升了學生的文本解讀水平,發(fā)展了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
在“微課”教學中,筆者通過聯(lián)姻微信、博客與朋友圈等,形成了廣闊、開放的“微課鏈”,拓展了語文教學的空間。在這個空間中,“微課”學習中有意義、有價值的“微話題”不斷誕生,師生、生生之間展開知識、情感的“微交流”“微互動”,形成啟人心智的“微點評”。微信、博客與朋友圈是“微課”教學的輔助手段,使得“微課”教學能夠向?qū)W生生活、向課外無限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