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靜
【摘 要】
在組織高中作文訓練的過程中,將讓學引思理念融入其中很有必要。讓學引思理念指導下的作文教學中,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有更大的發(fā)揮空間,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性以及思維深度可以更充分的得到鍛煉,而這些都是學生在獨立習作時文本構建的思路來源。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研究。
【關鍵詞】
讓學引思 高中 作文 訓練
高中時期作文訓練在展開時,教師應當確定更加合適的思想理念與教學出發(fā)點。隨著新材料作文成為高中作文考察的一個主流趨勢,這也對于學生作文能力和素養(yǎng)的鍛煉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生要具備獨立的思考能力,對于材料深入的解析能力,并且能夠從材料中提煉自己想要表達的觀點,想要論述的問題,這些都需要學生在有效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過程中完成。因此,在組織高中作文訓練的過程中,將讓學引思理念融入其中很有必要。讓學引思理念指導下的作文教學中,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有更大的發(fā)揮空間,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性以及思維深度可以更充分的得到鍛煉,而這些都是學生在獨立習作時文本構建的思路來源。
一、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性
基于讓學引思的高中作文訓練中,教師首先要有意識鍛煉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性,學生在分析看待問題時應當具備從不同視角來理解問題的能力,這樣對于具體問題的探究才會更深入。發(fā)散思維的訓練可以和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相結合,首先,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教師便可以有意識的訓練學生這方面的能力素養(yǎng)。高中課堂上學生學到的閱讀文章中不乏一些很有深度的經(jīng)典文本,在分析這些文章時教師便可以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的發(fā)散思維,鼓勵學生對于具體的故事情節(jié)、人物性格特征等從多角度、多層面進行剖析,讓學生的思維不再局限。在這樣的訓練過程中,要充分凸顯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教師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更多討論交流的空間,讓學生的各種觀點、想法有分享的機會;同時,要鼓勵學生真實表達自己的想法、觀點,學生的各種思考和認識都可以在課堂上加以分享。在這種整體氛圍下才會更加有助于學生發(fā)散思維的培養(yǎng),學生自然會逐漸形成看待問題的獨特視角。
如教學《雷雨》時,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圍繞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愛”是真是假進行討論,展開辯論。有的同學結合教材的內容認為是真,如把魯侍萍的照片擺在房間里;保留當年用過的家具、侍萍幫他補過的衣服、不喜歡開窗的習慣等。有的同學辯證看待:年輕時候的周樸園很愛年輕貌美的魯侍萍,后來周樸園成為了資產(chǎn)家,具有封建資產(chǎn)階級的思想,變得唯利是圖,對魯侍萍的愛有虛假的成分。隨著辯論的越來越激烈,學生對于人物性格的剖析和對于整個故事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入。這樣的教學組織環(huán)節(jié)不僅會讓學生對于文本的挖掘更深,這其實也是激發(fā)學生發(fā)散性思維,讓學生思維的層面有所提升的訓練過程。
二、鍛煉學生的審題立意能力
材料作文仍然會經(jīng)常在高中作文訓練中出現(xiàn),這類作文訓練方式需要學生對于具體材料或者探究的主題有自己的思考與認識,學生要能夠從材料進行延伸,在有效思維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觀點或者立意點,然后來組織與構建文章。材料作文的訓練中,鍛煉學生審題立意的能力是訓練重心,這也是學生思維能力的一種直觀體現(xiàn)。教師可以在材料作文的教學中以讓學引思理念作為指導,鼓勵學生對于討論的主題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自己在觀察和閱讀中獲取的一些體驗進行分析解讀,然后形成自己的立意點。這樣的訓練過程對于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思維的獨立性都有所要求。
近年來的高考作文題中,材料作文慢慢成為主流,教師可以多從一些典型的訓練題目中來鍛煉學生審題立意的能力,讓學生對于材料作文的寫作方法和思路都更加熟悉。比如,有關鉆石與石頭的材料作文,我們就要讓學生自己認真讀,思考可能的寫作角度。除了從鉆石、石頭的角度,以及鉆石與石頭對比的角度外,可不可以選擇其他角度呢?其實,可以抓住材料中關鍵詞句的含義、分析作文情感的傾向等。如這道材料題可以抓住“但我懂得如何對待別人的光芒”這一關鍵句提煉出善于借助外力以成就自我這一觀點。材料作文中給出的材料是學生思維引發(fā)的向導,教師要讓學生有更多自主思考以及對于材料分析挖掘的過程,對于材料有充分透徹的理解,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審題立意,找到自己寫作的有效切入點。
三、展開對于學生多角度的思維訓練
對于有的學生不容易把握的寫作題目,教師可以訓練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這樣的思維訓練過程也是對于讓學引思理念的一種彰顯。材料作文已經(jīng)成為高中作文訓練的主流,但是,有的材料學生并不容易理解,還可能存在一些思維思路上的偏差。一旦審題立意上產(chǎn)生問題,會直接影響到文章的主題表達,學生會寫偏甚至寫錯。因此,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教師要多培養(yǎng)學生從多角度、多層面分析問題的能力,要讓學生看到問題的實質,找到自己想要分析問題的切入點,進而更好的組織與構建文章。
如一道材料作文談的是“知識與財富”的關系問題。如果有學生只從“財富就是金錢”的角度寫作則明顯不妥,當然,老師不能批評學生,畢竟這也是學生積極思考得出的結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更深入思考:“財富”有深刻的內涵嗎?讓學生繼續(xù)進行聯(lián)想想象,學生進一步思考會得出:“財富”是有價值的東西,“財富”可以是無形的精神力量。如此,學生思路打開了,寫作方向多了,更有利于寫出更加深刻的文章。很多時候,學生的思維會陷入局限,甚至進入題設的陷阱中,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及時給予引導,指出學生思路上的偏差乃至錯誤,讓學生沿著正確的方向進行對于寫作主題的自主探究,進而慢慢找到良好的寫作思路與方向,更清晰的架構文章,寫出優(yōu)質的習作。
【參考文獻】
【1】曹勇軍.追求作文教學的智慧【J】.語文教學通訊,2007(15)
【2】賀向東.走進學生的心靈是作文教學走向成功的關鍵【J】.語文教學通訊,2007(15)
【3】曹玉蘭.重建高中作文教學序列的探索【J】.語文教學之友,2007(01)
【4】李成芳.蘇教版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編寫體系的創(chuàng)新【J】.學語文,2006(01)
【5】萬俊人.學統(tǒng)與思想創(chuàng)造【J】.讀書,20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