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東省茂名市電白區(qū)教育教學研究室 麥小穎
廣東省茂名市教育教學研究室 孫 琳
“鰲魚舞進校園”的探索與實踐
文/廣東省茂名市電白區(qū)教育教學研究室 麥小穎
廣東省茂名市教育教學研究室 孫 琳
鰲魚舞作為茂名市非遺舞蹈的其中一項,現(xiàn)在已經(jīng)在電白區(qū)16所實驗學校鋪開進行了探索和實踐。實驗學校的學生對鰲魚舞已經(jīng)從毫不認知、逐步接受、喜歡觀看,到了喜歡哼唱、喜歡表演。我們在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師資培養(yǎng)三個方面著力 “鰲魚舞進校園”的探索與實踐。
讓每位學生都能學習家鄉(xiāng)的民間舞蹈,推進課堂教學是重中之重。
1.教材的編寫與完善。推廣鰲魚舞就要有相對應的教材。課題組通過民間藝人的手稿、訪談記錄、采風、學習動作等渠道,從而搜集到了較為豐富的鰲魚舞的第一手資料。秉承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我們將鰲魚舞中一些宣傳迷信和消極思想的內(nèi)容去掉,將其歷史淵源、音樂、舞蹈動作等進行整理、提煉,在此基礎上編寫了《廣東茂名非遺舞蹈教材---電白鰲魚舞》,教材分人杰地靈的電白---鰲魚舞、領略鰲魚舞的神韻、聆聽鰲魚舞的音樂、跟我學跳鰲魚舞和電白鰲魚舞的傳承現(xiàn)狀等五個部分,為傳承舞蹈提供了范本。
2.學校課程設置和安排?!秶鴦赵宏P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和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試行)》對義務教育階段課程設置原則中加強課程的選擇性指出,國家通過制定課程標準,以保證義務教育的基本質(zhì)量,并劃定課時比例,提供地方、學校、學生對課程選擇的可能性,鼓勵各地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辦出有特色學校。電白區(qū)在課題實驗學校開設非遺舞蹈文化課程,作為地方與學校課程的補充,分別在七年級、八年級每周各開設一課時,有學期授課規(guī)劃、有教案、有教學任務,并落實到每個授課老師的教學計劃里。把非遺舞蹈鰲魚舞引入校園,作為校本課程開發(fā)的一部分是電白區(qū)深化音樂課程改革的重要體現(xiàn)。
為了讓孩子們更喜歡學習鰲魚舞,我們從 “作” “頌” “跳”三方面進行課外教學活動,讓鰲魚舞課堂有內(nèi)涵、有趣味、有新意。
1.“作”鰲魚形象。在課堂上,我們引導學生通過設計 “鰲魚”卡通形象、手繪 “鰲魚”故事連環(huán)畫以及制作 “鰲魚”布偶等豐富的活動形式,讓孩子們在設計、制作 “鰲魚”形象的過程中碰撞出創(chuàng)新的思維火花,讓帶有鄉(xiāng)土氣息的 “鰲魚”煥發(fā)出新顏。
2.“頌”鰲魚故事。 “鰲魚”的傳說源遠流長,我們引導學生用歌詠的形式來表現(xiàn),即 “歌唱”與“詠贊”。 “歌唱”鰲魚舞音樂在課堂上就可實現(xiàn)。而 “詠贊”是這樣做的:鼓勵學生、老師創(chuàng)作 “鰲魚”故事、創(chuàng)編鰲魚舞童謠、書寫“鰲魚”對聯(lián),用文學、朗誦、詩樂舞等形式進行對 “鰲魚”進行“詠贊”。
3.“跳”鰲魚舞蹈。鰲魚舞進校園就是讓孩子們能知道、喜歡并大膽地邊唱邊舞。創(chuàng)編歌、樂、舞三者結合的校園舞蹈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鰲魚舞屬于民間道具舞,距離現(xiàn)在孩子的認知較遠。首先,我們在授課過程中結合講故事的形式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舞步的涵義和表演形式,寓教于樂,讓原本枯燥的舞蹈生動吸引。其次,創(chuàng)編鰲魚舞校園舞蹈。鰲魚舞舞步基本由 “麒麟步” “錯步” “跪斗”組成,舞蹈基本步較容易,難點在于手執(zhí)鰲魚舞動時的神韻把握和跟隨音樂舞動時的節(jié)奏張弛。課間操創(chuàng)編上,我們運用了 “方形” “線形” “圓形” “扇形”等形式,在舞動過程中利用空間、時間、節(jié)奏的穿插變換,讓校園舞蹈具有趣味性和觀賞性。
要做好鰲魚舞的傳承和發(fā)展,指導學生對舞蹈動作的規(guī)范和舞蹈神韻的捕捉非常必要,而教師就是溝通學生與藝人之間的重要傳播者。我們主要以三種方式推進鰲魚舞舞蹈師資培訓與建設。
1.舉行采風活動。組織課題實驗校教師深入鰲魚舞流傳的鄉(xiāng)村,與藝人零距離接觸,通過藝人的口傳身授,學習最原生態(tài)的、原滋原味的舞步與表演形式,并嘗試和民間藝人一起表演鰲魚舞,感受最正宗的鰲魚舞表演。
2.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進行培訓。課題組把鰲魚舞舞步與表演形式制作成微課,通過網(wǎng)絡培訓的形式讓實驗學校的教師、學生能隨時隨地觀看微課視頻,對規(guī)范實驗學校老師的動作起到很好的推介作用。
3.舉辦 “非遺舞蹈”公益大舞堂。課題組與區(qū)文化館、水東尚舞堂一起定期舉辦免費培訓活動,讓課題實驗校教師能走出課堂,大膽對社會不同年齡段的人士進行舞蹈教學,積累鰲魚舞教學經(jīng)驗,讓教師會跳會教會導,進一步擴大了“非遺舞蹈”的影響力和輻射面。
4.邀請民間藝人走進課堂。學校定期邀請鰲魚舞藝人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聽課,面對面指導教師的教學活動,共同研究在保存鰲魚舞精髓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出貼近學生年齡特點的鰲魚舞校園舞蹈。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