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貝貝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河南鄭州450001)
唐代較為開明的婚戀觀
夏貝貝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河南鄭州450001)
唐代處于封建社會的上升、繁榮時期,也是封建法制承前啟后劃時代的時期,是一個既保守而又開放的社會時期。在婚姻方面不僅存留著封建時代一般的特性,同時也顯示了相對開放氣氛下的特殊心理。當時封建的婚姻制度雖已趨于健全,但禁錮人性的封建禮教尚未發(fā)展到后來那么嚴酷的地步,在唐代禮法束縛是比較松的,本文將從唐律中的規(guī)定,女性地位的提高,婦女貞潔觀念的淡漠,民族通婚頻繁等方面來論唐代婚姻的新變化以及婚姻呈現(xiàn)出的歷史上少有的開放特點的體現(xiàn),從而對唐代婚姻戀愛有更深的認識。
唐代;婚姻;變化;婚姻習俗
我國古代的婚姻,最初是服從于禮教及社會習慣的制約,很少成法律,更無專法,漢代始在《九章律·戶律》中列婚姻條目,到北齊時,有關婚姻的法律附見于戶律中,曰:“婚戶”。北周律分“婚戶”為“婚姻”和“戶禁”兩篇,隋朝時期改稱為“戶婚”律,唐代詳加裁正,仍稱“戶婚”。唐代《戶婚》律共3卷46條,內容包括戶籍、土地、賦稅和家庭等方面的法律規(guī)定,其中關于婚姻的法律共21條,大多來源于《禮記》和漢晉以來有關婚姻的法制,說明唐代的婚律以承襲前代為主。
法律歷來是維護統(tǒng)治階級意志和利益的工具,唐代婚律自然也是以維持階級間的等級為依據(jù)。唐代婚律明確規(guī)定了同一階級的內婚制,即所謂“貴賤不婚”、“良賤不婚”、“當色為婚”?;槁蛇€從法制上保障了聘娶婚的實施,即婚姻必須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錢財和契約作為婚姻存在的依據(jù),在此基礎上,男子以聘之程序而娶,女子因聘之方式而嫁?;槁刹⒓畜w現(xiàn)了以夫權為中心的思想。不過從唐代婚律的具體規(guī)定來看,有些條款也反映了當時社會風氣相對的自由開放。這些內容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對那些未經(jīng)家長同意而已成事實的婚姻,法律承認其有效。即“卑幼在外,尊長后為定婚,而卑幼自娶妻,已成者,婚如法;未成者,從尊長?!?/p>
第二,古代丈夫可以將妻子趕“出”家門,理由有7種,即:不順父母,無子,淫佚,嫉妒,惡疾,多言,盜竊。只要犯其中一種,丈夫就可以遺棄妻子?!捌叱觥笔钦驹谀凶恿錾现贫ǖ姆苫蛞环N嚴重的倫理規(guī)范。但唐婚律在規(guī)定“七出”是同時,還有所謂的“三不去”的規(guī)定,即曾為夫家父母守喪3年;娶時夫家貧賤后來富貴;女子嫁時有家,出時無家可歸。妻有“三不去”之一,雖犯“七出”也不準其夫提出離婚。這無疑是對夫權的一個限制,對婦女利益是一種保護。
第三,婦女有一定的離婚自由?!胺噶x絕者,離之,違者,徙一年。若夫妻不相安諧而和諧者,不坐?!薄安幌喟残奔纯呻x異,這是前代所罕見的,而且從唐代史實看,“和離”事例也較常見,這不能不認為是一個進步。
第四,唐代婦女離婚改嫁和夫死再嫁,并不失節(jié),不受法律的約束,這在法律上,為婦女婚姻的相對自由創(chuàng)造了一定的條件。
總之,唐律在維護封建婚姻的宗旨下,終究比前代法律給予婦女的權益要多一些。再從其影響而言,宋元明清婚律的立法形式及內容大體沿襲唐律,但因封建專制的加強,理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對婦女的限制有越來越嚴格的趨勢,就此而言,唐代婚姻在我國封建社會是相對開明的。
除法律制度外,唐代社會的婚姻觀念和習俗都出現(xiàn)了具有時代特色的新現(xiàn)象。
2.1 門第觀念的變化
門第觀念是封建婚姻觀念最核心的思想,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為長期維護他們的地位而采取政治聯(lián)姻手段的指導思想。尤其時漢魏以來門閥勢力的惡性發(fā)展,門第婚姻更為普遍化、制度化。唐初,門閥勢力已經(jīng)衰敗,但其自矜門第的觀念和習俗還強烈地保留著,如太原王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清河與博陵崔氏、隴西與趙郡李氏等7姓,為了保持其高貴的血統(tǒng),恥于與他族通婚。不過,在整個封建統(tǒng)治集團畢竟發(fā)生了歷史性的移位,門閥士族間的通婚聯(lián)姻,或和高門士族聯(lián)姻也在日益遭到人們的普遍蔑視,如武后時新貴李日知“諸子方總角,皆通婚名族,時人譏之”[1]4242。不過也該看到,封建建社會婚姻中等級觀念和門第觀念是不會消失的,如唐代初期朝廷在反對門閥士族婚姻的同時,而“王妃主婿,皆取當世勛貴名家”[1]3842。又如“地實寒微”的武則天執(zhí)政以后,大力提拔庶族地主知識分子參政,但她女兒太平公主嫁給薛邵時,卻以薛紹哥哥的妻子不是高門貴族,曰:“我女豈可以與田舍女為妯娌耶?!盵2]6402尤其是統(tǒng)治階級不能與被統(tǒng)治階級為婚,否則,會被人認為是“失禮”,要遭到輿論的譴責,如士族出身的官僚許敬宗,以原配的侍婢為繼室;禮部尚書李齊惲,以妾衛(wèi)士為正室,都曾受到士族的競起非難。
唐代對門第婚姻形成較大沖擊的是新興的地主商人和科舉制。注重資財是唐代婚姻的一個重要方面。這在唐代以前就已形成風氣,清代著名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卷十五中說:“魏齊之時,婚嫁多以財幣相尚,蓋其始高門與卑族為婚。利其所有財賄紛遺,其后遂成風俗?!边@種風氣到了唐更甚,如武則天時中書令的武官錢九隴,被彈劾為“貪財與昏”;還娶尉遲寶林孫女為子媳,“多得賂遺”,盡管許敬宗的行為遭到許多人的抨擊,但并未影響其官運亨通。[3]2762到唐中后期,商人勢力發(fā)展迅速,官僚地主商人之間的通婚現(xiàn)象就更多了。
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從根本上扭轉了朝廷選拔人才的方向,促進了全社會文化風氣的進步,隨著科舉制的發(fā)展與完善,科舉制的聲譽日益提高,科舉考試的優(yōu)勝者也在社會上獲得了極高的榮譽,這也引起了婚姻觀念的新變化,婚配重視功名、重視人才的傾向日益普遍。青年男女中自然不乏才子佳人的動人故事,金榜題名者更成為權貴富豪小姐的追逐目標。尚書李翱的女兒看到文人盧儲的文卷,認定他必中狀元,李翱知道女兒的心意,遂招盧儲為婿。甚至連憲宗也改變了從貴戚勛臣之家選駙馬的傳統(tǒng),“命宰相選公卿、士大夫子弟文雅可居清貫者”以尚公主。誠然,科舉中的佼佼者的前程也不外是榮華富貴,但是,重人才的婚姻觀,終究較重門第和重財富的傳統(tǒng)觀念要進步得多。
2.2 婦女貞節(jié)觀念的變化
貞節(jié)觀在我國古代是專對女子而言的,即片面的要求女子保持貞節(jié),包括女子出嫁前為夫守貞,夫死守節(jié),是中國封建社會禁錮婦女身心的禮教思想中最殘酷的一種。婦女貞節(jié)在漢宣帝時正式得到褒獎,以后逐步惡性發(fā)展,尤其宋明理學家的變本加厲,提倡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再經(jīng)明清統(tǒng)治者的大力提倡,成為一種狹義的宗教信條了。
北朝時,由于民族大融合的特定歷史條件,片面貞節(jié)觀對女子的束縛較為松弛,入唐以后社會空氣空前開放,貞節(jié)觀念也隨之發(fā)生了較大變化,男女之間的交往不再被視為傷風敗俗,青年女子的活動范圍開闊了。按照封建禮教的規(guī)定,女子應該終身禁錮閨房,男女之間的公開交往,歷來被視為女子的不貞。南北朝時,北方父母受少數(shù)民族影響,“專以婦女持門戶,爭訟曲直,造請逢迎,車乘填街沖,綺羅盈府寺,代子求官,為夫訴曲”。而“江東婦女,略無交游”[4]38。兩地截然不同,唐代融合南北風氣,表現(xiàn)出更為生動豐富的時代特征。
唐代法律中關于婦女離婚本文前面大概已說過,這里在說下具體規(guī)定,《唐律·戶律》對離婚有三種規(guī)定。其一是協(xié)議離婚。指的是男女雙方自愿離異,即所謂的“和離”。其二是仲裁離婚。是指夫方提出的強制離婚,即所謂“出妻”。其三是強制離婚。夫妻凡是發(fā)現(xiàn)有“義絕”和“違律結婚”者,必須強制離婚?!傲x絕”包括夫對妻族,妻對夫族的毆殺罪、奸非罪和謀害罪。經(jīng)官府判斷,認為夫妻一方犯了義絕的,法律即強制其離婚,處罰不肯離異的人。對于“違律為婚而妄冒已成者,離之。”《唐律》的這些規(guī)定,不言而喻,其本質還是為了加強封建宗法制度,鞏固家長制下的夫權。然而我們仔細考察,會發(fā)現(xiàn)其中尚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如協(xié)議離婚,雖然在封建時代離婚必須以雙方自愿為條件不是件容易之事,但能夠以法律的形式明文規(guī)定,“和離”這卻是以往朝代所罕見的。關于仲裁離婚,《唐律》對妻無“七出”和義絕之狀,或雖犯“七出”而有“三不去”者,不準其夫擅自提出離婚,否則處以一年的有期徒刑。從中可以看出,唐代有關婦女的法律并不是一紙空文。它無疑是對夫權是一個限制,對婦女利益是一種保護。婦女離婚改嫁或者是夫死再嫁,并不失節(jié),不受法律的約束,這就從法律上為唐代婦女的相對自由造成了一定的條件。
婦女不僅有一定的離婚自主權,而世人也不以婦女離婚為恥。從唐代史實看,唐代婦女主動離婚的事例也不少。有的女子厭夫而請求離去的:書生楊志堅“嗜學而居貧。妻厭貧。索書求離,堅以詩送之?!蕹衷娫勚?,請公牒以自遣”[5]63。也有女家因婿家犯罪而要求離婚的:鄭遠女嫁魏元忠子升,“升與節(jié)愍太子謀誅武三思,廢韋庶人,不克,為亂兵所害,元忠坐系獄。遠以此乃就元忠求離書,今日得離書,明日改醮”[6]43。還有的女子為了侍候父母而請求離婚的:夏侯氏嫁劉寂多年,已生二女,因老父患病失明,“求與劉絕,歸侍父疾”[1]5819。
上述史實中,楊志堅妻“決二十后,任改嫁”。其他當事人均未被處罰。但是,唐代對一些無故休妻的男子,往往處罰很重,德宗時御史李元素升官后休妻,給妻子的費用又少,引起妻族不滿,妻族上訴,詔令罷免元素的官職,并追補妻子五千貫。代宗時,御史中丞源休因小事休妻,“妻族上訴,下御史臺驗理”[3]3574。結果,源休被除官,并配流溱州。
除婦女可以提出離婚外,婦女改嫁也是比較自由的。唐朝廷并不褒獎寡婦守節(jié),反而鼓勵再嫁。貞觀元年太宗詔:“男年二十,女年十五已上,乃妻喪達制之后,孀居服已除,并須申以媒妁,令其好合?!辈⒁?guī)定以“婚姻及時,鰥寡數(shù)少”作為考察地方官員政績的標準之一。[7]54唐初獎勵婚嫁,自然含有促進人口增值的用意,但朝廷公開提倡婦女改嫁,確實罕見。
唐代文獻中幾乎看不到對“節(jié)婦”的表揚,卻對改嫁女子的事跡直書不諱,就宮廷女子而言,從高祖到代宗10朝的時間,公主再嫁者26人,三嫁者4人,玄宗曾親撰《鄎國長公主碑》碑文,言公主先嫁薛氏,再改嬪他人,絕不為諱。更有甚者,安樂公主改嫁武延秀時,中宗、韋后大肆鋪張,舉行了規(guī)模宏大的婚禮,遠遠勝過公主初嫁。其中雖然有安樂公主受寵過度的緣故,但是,如果沒有不鄙視女子再嫁的社會風氣,宮中是無論如何都不會把公主再嫁作為盛事的。
在統(tǒng)治階級中,宮外女子改嫁例子也不在少數(shù)。楚王妃上官氏,年18初嫁。楚王死,“服終,諸兄姐謂曰:‘妃尚年少,又無所生,改醮異門,禮儀常范,妃可思之。’”[3]5143既然再嫁符合“禮儀常范”,所以在士大夫階層中女子再嫁是為常事,如大文豪韓愈之女,原來嫁給李漢,后又改嫁樊宗懿,等等。
當時民間對于再嫁的婦女,也并沒有蔑視的態(tài)度,而是對她們的不幸遭遇抱以深深地同情。如《酉陽雜俎》記載:……忽聞船上哭泣聲,皓潛窺之,見一少婦,縞素甚美,與簡老相慰。其夕簡老至皓處,問君婚未?某有表妹嫁于某甲,甲卒無子,今日所歸,可事君子。皓拜謝之,即夕以其表妹歸皓。這以簡單的過程,就使女子再嫁,反映了唐代寡婦再嫁的輕易。
唐代不僅不鄙視寡婦,而且經(jīng)常有爭聘發(fā)生。玄宗時宰相宋璟子宋渾,聽說寡婦鄭氏貌美,派人將其收歸府上。王阿足無子而夫亡,年尚少,“人爭聘之”[3]5145。當時還有丈夫因為重病或罪徙而害怕妻子寡居,主動勸妻子改嫁的,如“房玄齡微時,病且死,諉妻曰:‘吾病革,君年少,不可寡居,善事后人。’”[1]5817賈直言“坐事貶嶺南,以妻少,訣曰:‘生死不可期,吾去,可亟嫁?!盵1]5826這些事雖然并沒有成為現(xiàn)實,但從中不難看出當時尊重婦女的風氣。
2.3 青年男女戀愛觀的新變化
社會性的娛樂場所,也是男女青年的社交活動場所。唐代宮中和上層社會人家的女子常常與男子共同參加騎馬、打球、舞蹈等活動,每到春天,“踏青”便成為青少年最快樂的活動?!岸既耸颗?,每至正月半后,各乘車騎馬,供帳于園圃或郊野中,為探春之宴。”[8]103充滿了一派詩情畫意。踏青也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好機會,或兩情脈脈,或公開交談,孟浩然《大堤行》描寫到:“大堤行樂處,車馬相馳突。歲歲春草生,踏青兩三日。王孫挾珠彈,游女矜羅襪。攜手今莫同,江花為誰發(fā)?!?/p>
此外,元宵觀燈也是唐代長安男女老幼共同喜歡參與的盛事,許多唐人詩文都記載了太平盛世的元宵景象,當時一連三日夜踏歌不絕,在舉國同慶狂歡之夜,幽閉深宮的宮女也被放出觀燈,此間不少宮女乘機與外人野合,甚至逃而不歸。至于民間男女乘節(jié)日交往談情的事就可想而知了。
由于當時社會風氣的開放,觀念的變化以及一定程度上對婦女的尊重,在婚姻方面尋得意中人的事例和通過戀愛建立的婚姻也較為常見。
唐代開國皇帝李淵年輕時求婚還有段佳話“雀屏中選”,廣為流傳。據(jù)說竇毅為女兒選婿,畫了兩只孔雀為屏,讓求婚者射其眼睛,事先約定,射中者就將女兒嫁之。李淵一舉射中孔雀的雙目,于是娶竇氏為妻。而天寶年間權臣李林甫為女兒選婿,又有一番情趣?!堕_元天寶遺事》記載:李林甫有女六人,各有姿色。雨露之家,求之不允。林甫廳事壁間,開一橫窗,飾以絳紗。常日使六女戲于窗下,每有貴族子弟入謁,林甫即使女于窗中自選可意者事之。封建婚姻是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定的。而竇毅、李林甫為女兒的婚姻,要么是因為才華而定,要么是由女兒自己選擇。此外,唐代小說中有很多反映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主的篇章,如《李娃傳》、《虬髯客傳》、《昆侖奴》、《柳氏傳》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渴望尋找一個稱心如意的良人,自訂終身。唐代也有通過自由戀愛去追求婚姻幸福的,《全唐詩》卷八百記載崔鶯鶯的情況說:“鶯鶯,貞元中,隨母鄭氏寓居浦東佛寺,有張生者,與之賦詩贈答,情好甚暱?!敝膽騽 段鲙洝肪褪敲枋鳅L鶯與張生愛情故事的,而“西廂”一名就是來源于鶯鶯的《答張生》一詩: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全詩的意境幽美:月下的西廂房,門半開著,花影因風吹而拂動,一個美麗的少女在房中窺視著門戶,等待著心中的戀人?!度圃姟肪戆税儆州d晁采的情況說:“晁采,小字試鶯,大歷時人,少與鄰生文茂約為伉儷,及長,茂時寄詩通情,采以蓮子達意,墜一于盆,逾旬,開花并蒂,茂以報采,乘間歡合,母得其情,嘆曰:‘才子佳人,自應有此’,遂以采歸茂。”晁采現(xiàn)存詩22首,是唐代女詩人中留存詩較多的一個,她的《寄文茂》詩曰:花箋制葉寄郎邊,的的尋魚為妾傳。并蒂已看靈鵲報,倩郎早覓采的詩中有18首描述愛情的《子夜歌》,它所展現(xiàn)的情景,往往令人想見她和文茂的身影,其中之一曰:儂既剪云鬢,郎亦分絲發(fā)。覓向無人處,綰作同心結。這首詩的句子純情而歡快,在唐詩中閃耀著耀人的光彩。此外,唐詩描寫愛情的詩句還有很多,著名的如“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這些愛情詩句體現(xiàn)了男女雙方最真摯的感情,千百年來傳于人口,代表著唐代婚戀中最高尚純潔的一面。
唐代是我國封建王朝繼漢朝之后的又一個的盛世,也是中國古代空前的大一統(tǒng)時期,因此形成了社會的長期穩(wěn)定政治環(huán)境的寬松開明,唐代在文化方面實行兼容并蓄,再加上統(tǒng)治者的身體力行,因此就形成了較好的政治氛圍,從而塑造了有唐一代欣欣向榮的繁盛景象,為唐代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從唐代建立以來,隨著政權的穩(wěn)定,統(tǒng)治者們勵精圖治,使社會經(jīng)濟、文化、政治等各個方面都得到了新的發(fā)展。尤其到唐代的前中期,政策的開明,文化的交流及經(jīng)濟的繁榮等都唐代社會的繁榮發(fā)展有極大的作用?;橐鲋贫茸鳛橐粋€國家的政府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頒布與實施都是與當時社會的發(fā)展狀況相適應的。因此,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生活在唐代的女性,也開始大膽追求婚姻自由,并向封建倫理觀念做著不懈的斗爭。社會的發(fā)展使人們的思想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放,婚姻戀愛也在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下開始發(fā)生變化。總的來說,唐代社會的婚戀觀是在沿襲傳統(tǒng)的基礎上而又有所突破的。在婚姻戀愛關系中,唐人尤其是唐代女性有了比較強烈的關注自身情感和欲望的意識,他們敢于打破成規(guī),挑戰(zhàn)封建傳統(tǒng)的婚姻觀,將個人的滿足與幸福放在首要的位置,而很少在意封建禮教以及世俗觀念的束縛。因此婚戀觀,在唐代表現(xiàn)出了一定程度上的開明性。
[1]歐陽修,等.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顏之推.顏氏家訓[M].北京:中華書局,2007.
[5]范攄.云溪友議[M].北京:中華書局,1959.
[6]劉肅.大唐新語[M].北京:中華書局,2013.
[7]董誥等.全唐文[M].西安:陜西教育出版社,2002.
[8]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責任編輯:周哲良
K242
A
1672-2094(2017)01-0035-04
2016-11-01
夏貝貝(1990-),女,河南安陽人,2014級中國古代史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隋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