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波
摘要:不同的教師有著不同的教學和語言風格,本文從對自然課堂的觀察入手,分析各個老師的不同風格以及學生在他們課堂的獲益,并初步探討教師教學風格的養(yǎng)成。
關鍵詞:風格 語言 學生
中圖分類號:H3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3-0195-01
在從事英語教師工作的第十五個年頭,我有幸觀摩和學習了一些教師同行的課堂。他們的教學風格和語言特點都各不相同,在他們的課堂上學生自然也會有不同的收益。本文將就幾位具有典型代表性老師的課堂和語言風格做一個簡短的總結。
A老師對課堂有很好的掌握,他善于從宏觀入手,不管是一個話題、一篇文章還是一個段落和一個句子。在引入話題的時候,他會向學生介紹一些相關的文化知識,從而引起學生對這個問題思考的興趣,并引導學生做一些與自身相關的思考,在語言教學的同時傳遞文化和進行思維的拓展。(常曉梅、趙玉珊,2012)而這種文化傳播和主流價值觀的輸出的說服力,與老師本身在各個方面的綜合修養(yǎng)是分不開的。在理解文章段落層次方面,他引導學生從總體到局部地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在舉例方面,他善于舉一些與學生生活貼近的例子,語境生動,讓人印象深刻。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在這樣的課堂上他們能比較靈活生動地掌握一個詞語的意思和用法,也有利于從整體上建構一個句子和一個段落的結構,并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了解相關的文化和學會思考問題的方法。
B老師的課堂則是熱情洋溢,語言詼諧風趣。一些需要拓展的文化要點,B老師總能旁征博引,在豐富的個人知識庫中調取資源,通過生動有趣和有著鮮明個人色彩的故事講解配合富有感染力的身體語言加以闡釋。而她總是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優(yōu)點的這個特點,也讓課堂氣氛非常輕松和活躍。在講課文時,B老師更注重對課文結構、內(nèi)容以及展開手段進行整體性解讀;在講解單詞的時候,B老師并不拘泥于一詞一句的講解,而是擴展到同類相關詞語的學習和掌握。B老師提綱挈領的講解對已經(jīng)有一定學習經(jīng)驗的學生來說,既避免了詞匯學習的枯燥,也得到了她切中要害的點撥。
C老師的課堂在課堂上則是嚴謹清晰,指令明確,安排合理,前后呼應銜接。在講解課文方面,C老師會用提問的方法引導學生重述課文表達的內(nèi)容,在重述中完成對課文的理解和生詞的掌握,并引導學生學習領會一些文章的展開方法。她還會在課堂上安排學生進行語言的實際操練,開展一些諸如演講之類的活動,讓全班最優(yōu)秀的演講者通過層層選拔在第二周的課堂上對全班完成最后一次演講時,前后對比顯示出的明顯進步對學生們是一種最真實的激勵和鞭策。在我看來,C老師的課堂體現(xiàn)出一種語言的整體習得(王小永,2010)的思想,這是和她對語言學習的深入思考和把握,以及用心的課堂設計是分不開的。
D和E這兩位老師都會引導學生細致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和掌握詞語用法,并且根據(jù)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補充和拓展一些語言和文化要點。D老師活潑積極的語言風格加上新鮮有趣的資訊,以及她富有個人色彩的思考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E老師巧妙的課程安排和富有時代感的資訊分享,以及英語學習方法的介紹,也對學生很有裨益。F老師的聽說課風格清新,讓人如沐春風,同時又嚴謹落地。老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了非常良好的溝通,他們一方面井然有序而富有成效地進行以語言訓練為中心的活動,另一方面又在師生中進行“真實”且良性的感情互動。(金國臣,2005)F老師的課堂(僅就我所觀察的兩大節(jié)課來說)并沒有加入過多花哨的課外資料,但她把課本和課件的資料運用得非常細致、落實和醇熟,有文化的背景,有語言本身的素材,有老師對語言學習的理解,也有老師對學生價值觀的導向和指引。舉重若輕的態(tài)度,行云流水般的教學設計和親切流暢富有感情的語言,讓學生在享受語言魅力的同時,習得了運用語言的技巧。
一位老師的課堂,體現(xiàn)了他對教學的思考、經(jīng)驗的累計,以及用心的準備。同時他們的教學和語言風格也是其個人內(nèi)在修為的集中體現(xiàn),這不僅僅與專業(yè)知識相關,也與日常生活、學習以及性格養(yǎng)成有關。所謂“詩的功夫在詩外”,一位老師的教學風格和語言風格的養(yǎng)成,也不僅僅是課堂上的功夫,還得益于生活工作其他方方面面。教師的語言就猶如教師手中的兵器,用一把什么樣的兵器才與自己相稱,如何讓自己和自己的兵器日臻圓融,所指之處點石成金,是一位教師需要一生修習的功課。
參考文獻:
[1]常曉梅,趙玉珊.提高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大學英語教學行動研究[J].外語屆, 2012(2).
[2]王小永.整體教學法與提高英語綜合能力的探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S1).
[3]金國臣.多媒體環(huán)境下互動式教學理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用的探索與思考[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