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社會主義公平的理念、實踐與革新探析

      2017-04-11 10:01:54張傳文安徽農業(yè)大學安徽合肥230036
      四川行政學院學報 2017年3期
      關鍵詞:恩格斯公平

      文 張傳文(安徽農業(yè)大學,安徽合肥 230036)

      社會主義公平的理念、實踐與革新探析

      文 張傳文(安徽農業(yè)大學,安徽合肥 230036)

      社會主義作為人類古老的思想,其最基本的價值訴求是公平??茖W社會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系統(tǒng)的公平理論,這些理念在前蘇聯(lián)與中國付諸了實踐,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產生了很多問題。中國的改革開放把社會主義公平的理論與實踐推進到新的歷史階段,但還有很多疑難問題有待探索。

      公平 社會主義公平 改革開放

      作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生活了幾十年的中國人民來說,何為社會主義公平似乎是不言自明的。然而社會主義國家的歷史與現(xiàn)實,它的成就與挫折,它的改革的必然性,向什么方向改革,社會主義公平與其他社會形態(tài)的公平是何關系,諸如此類的問題,都迫使我們對社會主義公平重新加以審視。

      一、社會主義思想家對于公平的原初設想

      社會主義是個相當復雜的概念,不同社會主體心目中和口頭上宣布的社會主義相差甚遠,甚至一些罪大惡極的人也宣稱自己是社會主義者。毛澤東曾指出,“希特勒不是也講‘信仰社會主義’嗎?墨索里尼在二十年前也還是一個‘社會主義者’呢!他們的‘社會主義’到底是什么東西呢?原來就是法西斯主義!”[1]如果我們把墨索里尼之類的欺世盜名的社會主義排除在外,刪繁就簡,以時間為序,可以大致把社會主義思想分為三類,一是古代的社會主義思想?!翱即幕芯康摹鐣髁x前史’就是從柏拉圖開始的”[2],恩格斯對此則大為欣賞。如果把社會主義理解為關注窮人,期望縮小貧富差距的社會思想,那么它的起源一定很古老,而且?guī)缀跛械墓爬厦褡宥即嬖谶^類似的思想。有研究稱,“最早設計烏托邦的是六位希伯來的先知者,即阿莫斯、霍齊亞、艾賽亞、杰里邁亞、伊齊基爾和艾賽亞第二”[3]。最早之說,未必妥當。就中國來說,先秦墨家強調,“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墨子·兼愛中》),要求人人相愛,并要求人人勞動,這是一種典型的古代社會主義思想。當然孔子對大同社會的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禮運》)。則是古代中國關于社會主義的經典概括,激起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憧憬與追求。

      二是資本主義產生后的社會主義。這種思想被馬克思、恩格斯冠之以空想社會主義之名。資本主義社會與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重大區(qū)別在于,在科技、分工、市場等社會機制的推動下,生產力得到了飛速的發(fā)展,所謂“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tǒng)治中所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chuàng)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4]。與此同時,貧富差距也極速擴大。托馬斯·莫爾作為空想社會主義的鼻祖,有感于當時作為最發(fā)達的資本主義的英國的窮人的不幸遭遇,斥責資本主義“圈地運動”是“羊吃人”的罪惡,并設想了一個類似于中國古人陶淵明所稱“桃花源”的烏托邦島,“烏托邦人……那兒一切是公有的”[5],“如不徹底廢除私有制,產品不可能公平分配,人類不可能獲得幸福。私有制存在一天,人類中絕大的一部分也是最優(yōu)秀的一部分將始終背上沉重而甩不掉的貧困災難擔子”[6],“那兒,每一座城及其附近地區(qū)中凡年齡體力適合于勞動的男女都要參加勞動”[7],“他們沒有酒館和烈性飲料店,沒有妓院,沒有腐化場所,沒有藏垢納污的暗洞,沒有秘密集會的地方”[8],“那兒金銀無數(shù),毫不值錢,被視同賤物…… 一個逃亡奴隸身上鏈銬所用的金銀比他們三個使節(jié)全部打扮的金子還要多”[9]。此后,意大利人康帕內拉設想的“太陽城”,德國人閔采爾設想的“千年天國”都作了類似的描繪。歐洲后來出現(xiàn)的最著名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是圣西門、傅立葉、歐文三人。上述眾多的社會思想家提出平均財富、財產公有、人人勞動、計劃生產等眾多社會主義思想,希望以此救助資本主義之弊,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當代非洲、拉美、南亞、西亞等地區(qū)的許多政治家宣稱信奉與實踐社會主義,但又不認同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社會主義思想,從本質上說大致仍可歸入空想社會主義一類。

      三是以馬克思恩格斯為代表的科學社會主義思想。馬克思恩格斯在總結批判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的基礎上,提出唯物史觀與剩余價值學說,并以此為基礎把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發(fā)展為科學社會主義思想。對于蘇聯(lián)、中國、越南等社會主義國家來說,所謂社會主義思想主要指的就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的科學社會主義學說。

      所有的社會主義思想的共同的、根本的價值取向就是公平。對于社會主義思想集大成者的馬克思恩格斯來說,他們的公平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內涵,其一,所有社會成員的利益都應當?shù)玫骄S護,由此勞動人民的利益必須得到維護。洛克、盧梭、康德等資產階級思想家提出了人人平等的理念與學說,而無產階級提出自己的權利,也是以此作為根據(jù)的。恩格斯說,“平等……這一觀念特別是通過盧梭起了一種理論的作用,在大革命中和大革命之后起了一種實際的政治的作用,而今天在差不多所有國家的社會主義運動中仍然起著巨大的鼓動作用”[10]。其二,維護勞動人民的利益必須反對剝削。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階級利益是沖突的。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存在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必須打破剝削關系才能維護勞動者的利益。其三,打破剝削關系最徹底的做法是消滅私有制。資產階級是利用其占有的生產資料使無產者淪為雇傭勞動者,從而迫使其忍受剝削的。馬克思說,“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11]。其四,維護貧困勞動者的利益必須以計劃取代市場。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市場的自發(fā)作用,一則必然造成貧富分化,二則引發(fā)經濟危機,造成生產力的極大破壞。另外,計劃經濟直接以勞動者的需要,而非有產者的利潤作為生產的出發(fā)點,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也更為可取。其五,快速提高生產力,造就社會公平的物質基礎。馬克思指出,“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12]。其六,政治上以勞動者的直接民主取代資本主義的間接民主,消滅統(tǒng)治階級的存在。馬克思認為巴黎公社是很好的樣板,“公社是由巴黎各區(qū)通過普選選出的市政委員組成的。這些委員對選民負責,隨時可以罷免?!陨现料乱磺泄毴藛T,都只能領取相當于工人工資的報酬。從前國家的高官顯宦所享有的一切特權以及公務津貼,都隨著這些人物本身的消失而消失了”[13]。

      二、社會主義公平思想的實踐檢驗

      馬克思、恩格斯于1848年提出了科學社會主義思想,但是直到1917年,列寧才在俄國成功地領導了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東歐諸國、中國、朝鮮、越南、古巴等也陸續(xù)成功進行了社會主義革命,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以蘇聯(lián)、中國為主要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在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過程中,基本上實現(xiàn)了馬克思、恩格斯的預想,首先,通過剝奪資本家的財產(蘇聯(lián))或和平進行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改造(中國等),在全社會建立起生產資料公有制。其次,在全社會實現(xiàn)計劃經濟體制,以計劃而非市場來配置資源,推動經濟的運行。再次,政治上宣布工人、農民等勞動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實現(xiàn)無產階級專政。

      蘇聯(lián)、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在社會公平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首先,生產資料公有制較為徹底地禁止了剝削的產生。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分配制度,社會主義國家在公有制的基礎上實行按勞分配,消滅了一部分人憑借生產資料的所有占有其他人勞動成果的現(xiàn)象。各國的按勞分配實際上大多采取的是平均分配的做法,但在每個社會組織的局部范圍內確實不存在貧富懸殊現(xiàn)象。其次,計劃經濟體制一定時期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fā)展,為社會公平創(chuàng)造了重要的物質前提。這主要得益于兩方面,一是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具有極強的資源控制與動員能力,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二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喜悅感,也在一定時期內激發(fā)了廣大人民群眾生產勞動、報效國家的積極性。蘇聯(lián)十月革命后,迅速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工業(yè)國,二戰(zhàn)后成為與美國并駕齊驅的超級大國,計劃經濟體制功不可沒。新中國成立后,迅速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與國民經濟體系,初步實現(xiàn)了中華民族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所追求的自立與自強。

      但是前蘇聯(lián)與計劃經濟年代的中國所實行的社會主義模式,在社會公平方面存在嚴重的不足,而且隨著時間的延續(xù)其弊端日益暴露。其一,平均主義分配制度嚴重傷害了效率,導致共同貧窮。計劃經濟體制對生產力的推動是有歷史條件的,“在資源不太緊缺、有較大的粗放發(fā)展余地的經濟發(fā)展初期,在面臨戰(zhàn)爭威脅或在戰(zhàn)時緊急狀態(tài)下,或者在資源配置有舊章可循的經濟恢復時期”[14],計劃經濟才有其優(yōu)勢或必要性,否則它的優(yōu)勢就會逐漸喪失,而其弊端就會越來越嚴重。而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平均主義分配,俗稱“大鍋飯”,導致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其長遠效果必然是鼓勵懶惰打擊勤奮,調動不了廣大人民的積極性,無法有效提高勞動生產率。此外,計劃經濟常常流變?yōu)樯霞墝ο录壍拿罱洕?,下級只能被動地、機械地服從命令,廣大人民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被嚴重抑制了。而命令經濟造成的浪費又常常是驚人的,由于生產與需求的脫節(jié),生產出來的產品往往并不能為國家與民眾所用,所謂“工業(yè)報喜,商業(yè)報憂。倉庫積壓,財政虛收”。

      從實際效果來看,前蘇聯(lián)雖然以舉國之力保證了重工業(yè),特別是軍事工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但廣大人民的日常生活水平沒能得到有效的提高。有關統(tǒng)計數(shù)字表明,前蘇聯(lián)“1933-1940年間糧食平均年產量還趕不上1913年的水平;1952年,蘇聯(lián)農業(yè)機械化率雖然已高達87%,但糧食總產量還達不到1913年的水平,人均占有糧食只有432公斤,而1913年人均占有540公斤”[15]。中國也存在類似的情況,鄧小平坦承,“在沒有改革以前,大多數(shù)農民是處在非常貧困的狀況,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難”[16]。

      其二,前蘇聯(lián)與計劃經濟時代的中國,消滅了資本主義剝削制度,但又自覺不自覺地產生了等級分配的現(xiàn)象。蘇聯(lián)自“十月革命”開始逐漸形成了一個越來越龐大的官僚階層,“通過‘職務名冊’制度獲得任命的這一部分干部擔任一定的職務,享有一定的物質利益和一定的特權,有著其特定的生活方式,壟斷了權力、意識形態(tài)和經濟管理,代表了蘇聯(lián)的官僚集團,也就是整個黨和國家權力階層。由此,蘇聯(lián)也就產生了一幫封閉的特權階層”[17]?!皳?jù)蘇聯(lián)解體后俄國學者的估計,勃列日涅夫時期特權階層的人數(shù)約在50-70萬人之間,算上他們的家屬,有300萬人之多,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5%”[18]。中國則存在兩個方面的嚴重不公平現(xiàn)象,一是城鄉(xiāng)的巨大差別。以農業(yè)人口與非農業(yè)人口的身份差別,賦予其不同的權利與義務,犧牲農業(yè)發(fā)展工業(yè),犧牲鄉(xiāng)村發(fā)展城市,導致嚴重的城鄉(xiāng)差別。二是各類社會組織的干部階層存在等級分配制。僅就公務員來說,“1955年8月……統(tǒng)一實行職務等級工資制,工資等級分為30個級別,最高一級560元,最低一級僅18元,兩者工資差距達到30.11倍之多。1956年國務院又頒布了新的工資標準,最高收入與最低收入之差達到了36.4倍”,而西方國家的公務員“最高最低工資差均在 8-10 倍,美國、日本差距較大,也只有 20 倍”[19]。計劃經濟年代所有公有性質的事業(yè)與企業(yè)單位自然也仿照國家機關,干部階層實行森嚴的等級分配制。

      嚴重的公平困境,以及其他復雜的社會問題,最終導致了前蘇聯(lián)社會主義退出歷史舞臺。而中國則于1978年走上改革之路。

      三、中國對社會主義公平的重新探索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經歷“大躍進”與“十年動亂”的長期動蕩,中國社會各個領域都遭受重大損失,國民經濟則到了崩潰的邊緣。歷次政治運動中,數(shù)以萬計的公民蒙受不白之冤,部分公民包括黨和國家的領導者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劫后余生的領導者如鄧小平等毅然舉起改革之旗。在中國的改革開放過程中,單就公平來說,逐步取得了如下認識成果:

      其一,發(fā)展生產力,實現(xiàn)物質財富的增長是壓倒一切的任務。一是社會主義必須取得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比較優(yōu)勢,二是維護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fā)展。生產力發(fā)展不起來,其后果必然一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失敗,二是中華民族遭遇“開除球籍”(毛澤東語)的危險。鄧小平反復申述了這個道理,“從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這二十年的經驗告訴我們,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不發(fā)展生產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說是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20]?!皼]有窮的共產主義,按照馬克思主義觀點,共產主義社會是物質極大豐富的社會”[21]?!懊珴蓶|是偉大的領袖,中國革命是在他的領導下取得成功的。然而他有一個重大的缺點,就是忽視發(fā)展社會生產力”[22]。鄧小平1992年南方談話中也指出,“現(xiàn)在,周邊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比我們快,如果我們不發(fā)展或發(fā)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較就有問題了”[23]。

      其二,實現(xiàn)國家富強與人民幸福,必須打破平均主義,允許適度貧富分化的存在。通俗的說法是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qū)先富起來。黨的十四大報告就此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須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qū)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以帶動越來越多的地區(qū)和人們逐步達到共同富裕?!保?4]必須承認社會個體獲取利益的正當性,及其對社會生產發(fā)展的激勵功能,鄧小平說,“不講多勞多得,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shù)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锩窃谖镔|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保?5]至于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做到的按需分配的美好藍圖,現(xiàn)在不需要想入非非,徒費腦力。江澤民說:“我們要堅持正確的前進方向,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對遙遠的未來作具體的設想和描繪。以往的經驗教訓已充分說明,這樣做很容易陷入不切實際的空想。”[26]“大躍進”時期的大食堂政策,是造成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大饑荒的重要原因,就是這種共產主義空想危害性的最好注腳。

      其三,必須給予社會主體在經濟領域以充分的自由,以此推動個體的致富及全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鄧小平冠之以“解放生產力”?!斑^去,只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fā)展生產力,沒有講還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不完全”[27]。其要求至少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允許非公有經濟的存在與發(fā)展。改革開放后,一開始逐步允許個體經濟、私營經濟與外資經濟的存在,但強調其經濟地位只能是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后來不再強調其補充地位,而是強調共同發(fā)展。1997年黨的十五大,明確宣布公有經濟與非公有經濟的共同發(fā)展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2007年頒布的《物權法》宣布平等保護物權。二是發(fā)揮市場的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這方面也經歷了漫長的變革過程,一開始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jié)為輔,后來提出社會主義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十三大提出計劃與市場是內在統(tǒng)一的。十四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是在資源配置方面“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手”哪一個作用更大,依然爭論不休。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終于提出“發(fā)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三是排除妨礙經濟自由的一切束縛。一切創(chuàng)造財富的人力與物力因素都要調動起來,一切有利于生產力發(fā)展的經濟手段與經濟形式都可以使用。就此來說,西方發(fā)達國家的成功做法與經驗都足資借鑒,而不應囿于“姓資”、“姓社”的糾葛。

      其四,經濟自由需要政治及社會各領域的自由予以保證與促進。鄧小平說,“只搞經濟體制改革,不搞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也搞不通……我們所有的改革最終能不能成功,還是決定于政治體制的改革”[28]。“我們提出改革時,就包括政治體制改革?,F(xiàn)在經濟體制改革每前進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29]。除了政治體制改革,社會管理體制等領域的改革,也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保證與延伸。

      其五,經濟自由必須有道德約束與法制約束。經濟自由不是為所欲為,什么都可以做。致富的前提是“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對經濟的違法犯罪必須予以打擊,鄧小平強調,“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么意義?會在另一方面變質,反過來影響整個經濟變質,發(fā)展下去會形成貪污、盜竊、賄賂橫行的世界”[30]。

      其六,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的根本價值必須高舉,并作為不懈努力的方向。一是共同富裕應當作為社會主義的終極價值目標。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以“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弊鳛槟繕艘`囆∑秸f,“我們允許一部分人先好起來,一部分地區(qū)先好起來,目的是更快地實現(xiàn)共同富裕?!孤实卣f,我們不會容許產生新的資產階級”[31]。二是采取切實的措施,逐步實現(xiàn)共同富裕。1992年鄧小平說,“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可以設想,在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32]。黨的分配政策,由改革初的強調“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到后來轉變?yōu)椤靶蕛?yōu)先,維護公平”;由世紀初的“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到后來提出“初次分配與再分配都要重視公平”。胡錦濤提出建設和諧社會,其重要內容是要求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黨的十八大則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徹底消滅貧窮人群的存在。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公平的重新探索,鄧小平1992年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論述是最重要的理論概括,即“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33]當然,此后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國家領導人又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不同領域不斷予以完善與發(fā)展。但是正如社會主義之初級階段這個命題所揭示的,我們迄今為止所獲得的社會主義公平原則與理念也只是初步的,需要探索的道路還很遙遠。

      由以上簡要梳理可知,公平與共享是社會主義思想與運動最基本的價值訴求。社會主義公平的理念源于實踐,并隨著實踐的檢驗而不斷得以修改與完善。探索更合乎目的性而又更合于規(guī)律性的社會主義公平的理念、原則與實踐路徑,是黨和人民面臨的長期的、艱巨的任務。

      [1]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66-567.

      [2][3][15]黃宗良,孔寒冰.世界社會主義史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21,22,325.

      [4][11][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5,414,166.

      [5][6][7][8][9][英]托馬斯·莫爾.烏托邦[M].戴鎦齡,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42,44,58,42,66.

      [10][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80,98.

      [14][19]吳敬璉,馬國川.重啟改革議程——中國經濟改革二十講[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3:32,289.

      [16][20][21][22][23][26][27][28][29][30][31][32][33]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7-238,116,171,116,375,293,370,164,176,154,172,374, 373.

      [17]戴隆斌.蘇聯(lián)特權階層的形成及對蘇聯(lián)劇變的影響[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0(02).

      [18]李春生.蘇聯(lián)特權階層的形成及影響[M].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3(05).

      [24]江澤民文選(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0.

      [25]鄧小平文選(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責任編輯:曹麗娟

      D61

      :A

      1008-6323(2017)03-0005-05

      張傳文,安徽農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2017-04-28

      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項目編號:AHSKY2016D47)。

      猜你喜歡
      恩格斯公平
      不公平
      公平對抗
      馬克思恩格斯青年時代詩歌創(chuàng)作再評價
      怎樣才公平
      色彩的堆積——邁克爾·托恩格斯作品欣賞
      少兒美術(2020年6期)2020-12-06 07:37:14
      笨柴兄弟
      馬克思、恩格斯對中國的觀察與預見
      必須公平
      公平比較
      恩格斯軍事治學的方法
      軍事歷史(2003年2期)2003-08-21 06:33:00
      惠州市| 天津市| 长春市| 沿河| 金堂县| 潢川县| 佛山市| 哈尔滨市| 勃利县| 右玉县| 芜湖市| 仁怀市| 宁国市| 通山县| 鄄城县| 定州市| 革吉县| 扎鲁特旗| 江孜县| 湖州市| 镇康县| 秦安县| 红桥区| 鄂尔多斯市| 株洲市| 河池市| 成都市| 石景山区| 大邑县| 南乐县| 伊金霍洛旗| 当阳市| 日照市| 徐闻县| 郴州市| 古交市| 滁州市| 广昌县| 南阳市| 仁寿县| 铜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