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湘君+劉靜
摘要:高職學生詞匯量少、單詞背誦方法傳統(tǒng)低效。通過導入組塊理論對單詞切分和組塊,研究結果顯示,通過運用組塊法背誦單詞,學生普遍對英語學習產(chǎn)生了興趣,背誦從被動接受到動手、動口、動腦的主動學習;此外,詞匯量也有較為明顯增加。
關鍵詞:組塊理論 背單詞 高職生
【中圖分類號】H319
1.引言
詞匯量是二語習得的基礎,背單詞尤為重要。但對于高職學生來說,他們基礎差、自卑心突出導致主觀學習興趣不大。此外,背單詞方法陳舊、效率較低。本研究探索高職學生通過導入組塊理論來記憶單詞的效度和提升學習興趣。
2. 理論基礎
20世紀50年代,G.A. Miller利用“組塊”進行有效記憶的文章引起人們的關注。他認為人的大腦在短時間內(nèi)對彼此沒有聯(lián)系的獨立信息只能記住5到9個單位,即人的短時記憶容量僅為“7+2”個單位(G.A. Miller,1956)。但如果將其進行組塊,將單位結構較長、彼此之間沒有聯(lián)系的信息整合到人腦記憶容量“7+2”范圍內(nèi),記憶的效率就會大為提高。
3.文獻綜述
自從Miller提出該理論之后,國外學者不少均以國際象棋展開進行更進一步研究。為了驗證該理論的效度,學者們試圖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一理論進行證實。從物理、數(shù)學方面以及語言習得方面都證實組塊對記憶的有效性。國內(nèi)學者宋德生從英語學習對國內(nèi)學生進行了相關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組塊形式,諸如字母組塊、詞綴組塊、句型組塊等方式來提升記憶效度。李黎從英語單詞的音、形、義三個角度對單詞記憶作了探討。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前人將“組塊理論”逐漸從不同的角度與二語教學結合起來,并且在記憶單詞方面提出了可操作性的組塊方法。不過,他們并未將“組塊理論”聚焦到不同的記憶主體上,特別是我國高職學生這一特殊群體。
4.研究設計與實施
4.1 研究問題
本研究嘗試探討以下兩個問題:
A) 試驗后高職生對背單詞是否感興趣?
B) 高職生用組塊理論記單詞是否有效?
4.2 受試
本研究選取北京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14級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共計50人分成實驗組和控制組,每組人數(shù)為25人。
4.3 研究工具和方法
本研究利用A級詞匯、調(diào)查問卷、觀察卡片和SPSS22.0來進行描述性和推斷性統(tǒng)計分析。首先是A級詞匯,用于測試學生的詞匯量來自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簡稱PRETCO)A級考試所要求掌握的詞匯表(詞匯約4500個),該項考試是由教育部批準成立的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委員會設計的標準化考試。其次用到調(diào)查問卷和觀察卡片來記錄和描述學生背單詞過程中的一些變化;最后,SPSS22.0用于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后作出推斷性分析。
4.4 研究實施
首先,分別對實驗組和控制組進行問卷調(diào)查,對受試者背單詞態(tài)度進行調(diào)查。
接下來,用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委員會設計的A級詞匯(等于或大于3個音節(jié))對受試者進行詞匯量前測。
然后,實驗組受試導入組塊理論對單詞進行記憶,同時觀察每次活動受試的參與態(tài)度變化;而控制組受試用傳統(tǒng)方法進行抄寫、或按照死記硬背依字母排列順序法進行記憶。
實驗之后,分別對實驗組和控制組進行問卷調(diào)查,對受試者背單詞態(tài)度進行調(diào)查。
最后,用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委員會設計的A級詞匯(等于或大于3個音節(jié))對受試者進行詞匯量后測。
5. 實驗結果與分析
5.1 受試無明顯差異
測試用的詞匯為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委員會設計的A級詞匯中的較長的單詞(等于或大于3個音節(jié)),共計200個單詞,每個單詞的分值為0.5分,以下為控制組和實驗組的成績:受試無一人成績在70分以上;60-69分得分人數(shù)在控制組和實驗組中分別為3人和1人;50-59分人數(shù)均為3人;40-49分兩組人數(shù)均為5人;40分以下14人和16人,占比高達60%。符合高職學生基礎普遍較差的特點。
控制組25位受試平均分為38.64分,實驗組25位受試平均分相對低一些,為37.20分??刂平M和實驗組的標準偏差近似,分別為15.196和12.777
Levene的檢驗值為1.849,P值(Sig)為0.180,大于顯著性水平值0.05,兩個樣本方差為齊性。雙尾概率P值為0.718,大于顯著性水平0.05,說明本實驗選定的兩個樣本的平均數(shù)是沒有差異的,兩組受試沒有差異。
5.2 組塊理論對背單詞作用顯著
在實驗組所有25位受試中,實驗前測成績平均分數(shù)為37.20,而實驗后測得成績平均分提高較為明顯,為65.44分,運用組塊理論記單詞之后較之前沒有運用組塊理論法記單詞的平均成績提高了28.24分。
配對變量的相關系數(shù)為0.941,對應概率P值為0.000,小于0.05,說明實驗前測成績與導入組塊理論記單詞之后所測成績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通過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兩個配對樣本的配對差的均值為-28.24,T值為-31.555,對應的概率P值為0,小于0.05,表明實驗組前測成績和后測成績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
5.3 受試主觀學習態(tài)度反饋分析
實驗前和試驗后分別對控制組和實驗組受試進行“是否對背單詞感興趣調(diào)查”。實驗前,控制組和實驗組對記憶英語單詞感興趣的人數(shù)分別為8人(32%)和7人(28%);試驗后受試學生對背單詞感興趣在兩個組中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實驗組中利用組塊理論背單詞的學生在實驗后產(chǎn)生較大興趣的人數(shù)超過控制組,為21人,而控制組基本沒有變化,較之前僅增加了1人,分別占比為36%和84%。
5.4 測試結果
5.4.1運用了組塊理論的實驗組受試背單詞的詞匯量比沒有運用組塊理論的控制組受試背單詞的詞匯量有顯著提高。
5.4.2運用了組塊理論的實驗組學生背單詞的詞匯量比沒有運用組塊理論的控制組學生背單詞的詞匯量有顯著差異。組塊理論對于高職生背單詞效果顯著。
5.4.3運用了組塊理論的實驗組學生對背單詞的興趣比沒有運用組塊理論的控制組學生背單詞的興趣有明顯提高。
6. 結論
通過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組塊理論同樣適合于我國高職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盡管高職學生前期的記憶單詞的方法存在一些問題,但經(jīng)過導入組塊理論之后,學生們記憶效率普遍明顯提高;更重要的是,由于迅速掌握長難詞匯,考試成績普遍提高,心理暗示得到強化,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也大為提高。
參考文獻
1何湘君. 中高職課堂提問的改進策略. 時代教育, 2014, 252-254.
2宋德生.組塊效應對外語教學的啟示.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9,23-25.
資助:北京市高職英語課教師培訓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