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江陰市月城實驗小學 孔海豐
在對話中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江蘇省江陰市月城實驗小學 孔海豐
有效的課堂對話應建立在師生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基礎上,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增進師生之間的理解和認同,促成有意義的學習。有效的數(shù)學課堂對話不是課堂中隨意的“講話”或“談話”,而是發(fā)揮師生雙方積極性的雙主體活動,是從一個開放的心靈到另一個開放心靈的話語。
案例1:《小數(shù)的性質(zhì)》教學片段
師:剛才這位同學認為0.6=0.60,很多同學也贊同,那么你能不能用一定的方法來說明或驗證你的想法呢?
學生或動手操作自主探究方法,或同桌同組之間討論。
師:誰愿意向全班同學介紹一下你自己的思考?
生:0.6=0.60,因為0.6元就是6角,0.60元就是6角0分,所以它們是相等的。(師評:借助“元、角”單位來想,大家都覺得親切自然)
生:我選用了兩個完全一樣的正方形材料進行驗證,0.6是十分之六,0.60是一百分之六十,從圖中可以看出,兩個數(shù)表示的陰影部分的面積是一樣的,所以我也認為0.6=0.60是對的。(師評:借助正方形,巧妙而且直觀)
生:我是從“數(shù)位”來想的,0.6表示六個十分之一,0.60表示60個百分之一,60個百分之一就是六個十分之一,所以0.6=0.60。
生:0.6米就是6分米,0.60是60厘米,因為6分米=60厘米,所以0.6=0.60。
理解是以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為基礎的,這個教學片段緊緊圍繞“為什么0.6=0.60”展開,引出了學生豐富多彩的驗證途徑和說明方法,促進了學生從多層次、多角度來理解小數(shù)的性質(zhì)。教師沒有用程式化、僵硬化的語言來命令學生該怎么做,怎么說,而是用征求意見性的口吻來說“能不能”找到合適的驗證方法,言下之意就是“能”當然是好的,“不能”也是不要緊的,使學生在較為輕松的心理條件下認真思考,仔細搜尋。教師也沒有用指令性、強迫性的語言來組織交流,而是問學生是否愿意展示自己的思維結(jié)果,字里行間透著的是尊重和平等,信任和友善。在如此輕松自然的課堂氛圍中,學生完全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圍繞“0.6=0.60”進行有效對話,使學生通過不同的途徑,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驗證說明了同一個問題,獲得了對小數(shù)性質(zhì)的具體的感性的認識,促進了對小數(shù)性質(zhì)的理解。
案例2:角的度量
在教學“角的度量”時,教師先請同學們測量一下數(shù)學書的長度,學生很快完成。交流:說說你使用了什么工具?你是怎樣測量的?計量單位又是什么?小結(jié):測量時,一般要用到測量工具、測量方法和計量單位,今天我們學習“角的度量”也可以從這三個方面入手。
在“探索量角工具”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在黑板上畫了兩個角∠1和∠2,提問:你會比較這兩個角的大小嗎?當學生用活動角比出大小后,又出示一個10°角的教具,又問:用足夠多的這樣的小角,可以比出∠1和∠2的大小嗎?
當學生用小角比出兩角大小后,教師點出小角比較零散和不方便,順勢設疑:能不能想個辦法,既保留小角比得精確的優(yōu)點,又改進操作麻煩的缺點?學生通過緊張的思考和討論,想到合并成半圓的好主意,量角器的形狀初現(xiàn)端倪。設疑:工具的小角(10°)太大,有什么辦法呢?又想出了繼續(xù)細分(1°)。通過設疑細分后的工具讀數(shù)不便,引出內(nèi)圈刻度;通過質(zhì)疑光有內(nèi)圈刻度仍有不便,引出外圈刻度……
問題為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知識、發(fā)展能力提供了可能,也為學生認真觀察生活現(xiàn)象、引起有效對話做了很好的引導。本例一開始呈現(xiàn)了“誘導式”的問題,一開始就讓學生明確本課要解決的三大問題,即測量工具、方法和計量單位,并以此為基點,處處設問,重重設疑。學生則以原有的測量經(jīng)驗為支撐,群策群力,見招拆招,從容應對。所有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也以此為“經(jīng)”有序地串聯(lián)起來,學生的思維活動也以應對為“緯”廣闊地鋪展開來。
案例3:《認識倒數(shù)》教學片段
師:知道什么是倒數(shù)嗎?學生果然知道什么是倒數(shù),顧名思義,倒數(shù)就是倒過來的數(shù)。師:既然知道,你們能不能舉一些例子來說明?生:比如八分之五的倒數(shù)就是五分之八。生:比如九分之二的倒數(shù)就是二分之九。生:就只要把分子分母交換位置……(這說明學生在這階段是自以為知)師:0.8、0.28這樣的小數(shù)有倒數(shù)嗎?學生內(nèi)心掀起一陣波瀾。師:8和28這樣的整數(shù)有倒數(shù)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迅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在師生,生生對話的過程中,學生開始意識到原先認識得不準確,不全面,由“知”轉(zhuǎn)向“不知”。據(jù)此,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幾組倒數(shù),尋找它們的共同之處,為學生正確概括“倒數(shù)”的定義提供確實可信的材料,使得學生由“假知”邁向“真知”。通過互動的對話,教師可以迅速捕捉到學生的認識能力、教學目標的輻射程度,學生對知識的承受能力以及教學所產(chǎn)生的效應,進而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對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情感以及促進學生的反思無疑都會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課堂對話中沖突的發(fā)生是必然的,沖突不僅僅是對話的阻礙,同時也更是促使對話得以朝著更深層次發(fā)展的契機,沒有沖突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對話。因此我們要正確對待對話中的沖突。此時,善于傾聽非常重要,只有通過傾聽對方的意見,才能了解對方的觀點和看法。
案例4:梯形的面積
筆者要求學生事先準備各種梯形卡片,充分發(fā)揮想象,推導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學生進行大膽的設想,積極操作,交流匯報時,情境異彩紛呈。
師:你們是怎樣推導的?
生1:將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發(fā)現(xiàn)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是梯形上下底之和。因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所以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 。
師:你的類比思維真棒!
生2:我將一個直角梯形沿腰的中點剪下,通過翻轉(zhuǎn)拼成一個長方形(如下圖),發(fā)現(xiàn)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就是原梯形的上下底之和,但寬是原來梯形的一半。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
師:你轉(zhuǎn)化成了已經(jīng)學會的長方形,真不錯。
生3:將一個等腰梯形沿對稱軸剪開,通過翻轉(zhuǎn)拼成一個長方形。拼成長方形的長是原梯形上下底之和的一半,高是原梯形的高,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2×高。
師:你的對稱軸知識派上了大用處!
生4:將一個梯形沿著一腰的中點和一個頂點剪下一個小三角形,與原來的梯形拼成一個三角形,發(fā)現(xiàn)拼成的三角形的底是原梯形上下底之和,高是原來梯形的高。因為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所以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
適時的點撥和引導,將學生帶入了更為開闊的思維空間,學生可以在一致的目標下,采取多樣的探索和思考活動,使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異彩紛呈,學生既有自己的研究和方法,又學習到別人的思考方法,這樣做大大拓展了學生的發(fā)展空間,使對話成為不同觀點交流、碰撞、融合、創(chuàng)生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