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超++韓霜
摘要:軍校“4+1”崗位任職培訓是地方大學國防生完成身份轉變和形成崗位任職能力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本文針對“4+1”任職教育存在的問題,從教學模式、內容和方法的角度進行了探討,提出了可供參考的改進建議。
關鍵詞:教學改革;任職培訓
軍隊委托地方大學培養(yǎng)的國防生是軍隊后備軍官的重要組成部分。軍校是國防生離開校園步入軍營后的第一站,在軍校接受“4+1”崗位任職培訓是他們完成“兩個轉變”和具備第一任職能力的必經(jīng)之路。但是從院校和部隊的反映來看,國防生進入部隊后“水土不服”的情況還比較普遍,崗位任職能力同基層部隊的期望之間差距較大,也從側面反映出軍?!?+1”培訓在教學理念、方法和手段方面還有值得思考和改進的空間。
一、軍?!?+1”崗位任職培訓的主要問題。
一是在教學理念方面對“4+1”培訓的定位有偏差。
不同于高中畢業(yè)直接入伍的生長干部學員,“4+1”學員是在大學畢業(yè)后進入軍校接受培訓。一年之后,他們當中絕大多數(shù)將進入基層部隊擔任見習排長,少數(shù)擔任專業(yè)技術職務。但是,目前有些“4+1”培訓在培養(yǎng)目標上同學員未來的崗位任職需求之間存在偏差。一類常見情況是把“4+1”培訓等同于大學生入伍集訓,全部時間除了搞體能就是練隊列,軍隊思想文化、軍事專業(yè)技能等課程則盡量壓縮。另一類則是把“4+1”培訓當成軍校學員四年學習的“壓縮版”和“速成班”,把軍兵種專業(yè)課內容略加刪減后一個不落地“滿堂灌”。經(jīng)過這樣的學習,學員的軍事素質乍看似乎是提高了,但是一到部隊就發(fā)現(xiàn):不但體能、隊列對照老兵仍然有差距,而且感到訓練難組織、教育不會搞,努力學的專業(yè)技能也因為基礎不牢而羞于出手。從結果看,有些培訓并沒有幫助學員具備完全勝任部隊任職的能力。
二是教學內容的安排不夠貼近學員基礎和客觀實際。
“4+1”學員同軍校學員相比,無論在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上都有其自身特點。在短短的一年當中,學員要進行大量的專業(yè)學習和軍政訓練,完成從生理、心理到能力素質構成的巨大變化,這給院校教學的規(guī)劃和實施提出了巨大的挑戰(zhàn)。目前來看,現(xiàn)有的院校人才培養(yǎng)方案,課程建設、教材體系均立足于四年制生長干部培養(yǎng),專為“4+1”培訓量身定做的偏少,同教學實際和學員基礎的結合不緊,很容易出現(xiàn)內容偏離核心培養(yǎng)目標、“貪大求全”的情況。
三是教學手段單一,同基層部隊接觸較少。
受教學時間限制,目前“4+1”培訓的軍事專業(yè)課程多采用講授式的教學模式,而更契合學員思維特點和未來崗位實踐的案例式、研討式教學只占了很小的比例,教學手段相對單一。同時,“4+1”學員在培訓期間到部隊實習的機會少、時間短,對基層部隊比較陌生,也是造成其步入工作崗位后“水土不服”的原因之一。
二、針對軍?!?+1”培訓目前存在的問題,結合教學實踐,可從如下方向嘗試改進:
1、“4+1”培訓須以學員未來崗位要求為目標,瞄準任職核心能力生成。
“4+1”培訓是國防生步入軍旅生涯的起點而非終點,其目標是幫助學員完成身份的轉變,打牢軍事、政工和專業(yè)基礎,基本具備勝任第一崗位任職的能力素質。因此,“4+1”培訓應瞄準學員未來任職的核心能力開展教學。在軍事技能方面,既要強化軍事體能、射擊、單兵戰(zhàn)術等基礎科目的訓練,也要傳授他們科學施訓、高效組訓的經(jīng)驗和方法,在幫助他們強健體魄、提高個人素質的同時引導他們加速成長為適應部隊需求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在政治工作方面,既要提高他們自身的思想政治覺悟,夯實其理想信念,也要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們深入理解開展部隊政治工作,建設軍隊文化以及解決軍人涉法和心理問題的重要意義及具體方法,幫助他們進入部隊后能盡快進入角色,協(xié)助主官開展政治教育,組織文體活動。在軍兵種專業(yè)課程方面,應著眼其職業(yè)發(fā)展主線,優(yōu)先補足學員第一崗位任職的短板,突出實戰(zhàn)裝備教學、強化實踐操作訓練。對于專業(yè)技術較強的科目則應開好頭,注重基本原則和方法的引入,為他們今后自學提高或返回院校參加專題培訓打下良好的基礎。
2、教學內容的安排應符合學員特點和基礎。
“4+1”學員已經(jīng)接受了完整的高等教育,文化課基礎好,遇事肯鉆研是他們的優(yōu)勢;軍政基礎差,不擅長組織協(xié)調是他們的不足。只有緊貼他們的認知特點和實際基礎,因材施教、揚長避短,才能使院校教育成為他們崗位任職的和未來發(fā)展的“助推器”。在人才培養(yǎng)方案方面,應以崗位任職要求為依據(jù),符合職業(yè)教育要求,為學員規(guī)劃科學合理的學習路徑。在課程設計方面,應充分考慮授課時間的局限性,利用好“4+1”學員的現(xiàn)有基礎,發(fā)揮其善于自學的優(yōu)勢,合理調整各模塊教學的比例和側重,精簡理論基礎講授,突出核心原理和技術,加強實踐應用和組訓練習。教材建設方面,應逐步完善適應“4+1”培訓時間和對象特點的教材體系,突出核心知識技能,適當增加思考和拓展的內容。
3、教學手段的選取應貼近部隊,靈活多樣。
為幫助“4+1”學員盡快適應部隊,院校教育和管理者應嚴格按照部隊標準開展日常管理、組織教學訓練,嚴格落實軍隊法規(guī)和條令條例要求。經(jīng)實踐檢驗,比較好的做法如:日常管理采用模擬連、排、班的模式,全體學員輪流擔任連隊骨干和班排值班員,幫助學員提前適應未來崗位角色,補全自身能力短板;教學訓練中探索教官制方法,積極邀請基層部隊比武能手和教學訓練骨干來隊傳經(jīng)驗、談心得、做示范;積極創(chuàng)造機會帶領學員下部隊體驗生活,參加綜合演練和基地化訓練,在貼近部隊的環(huán)境中強化學習和訓練效果。
“4+1”學員當中有不少人在大學期間擔任過學生會骨干,積極參與各類社團和學術活動,文體特長多,創(chuàng)新意識強。因此,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應適當減少講授式教學的時間,多采取案例式教學和研討式教學模式,充分發(fā)揮其長于自主學習的特點,加深對所學知識技能的理解。另外,由于學員普遍自尊心較強,參與集體活動積極性高,應結合課程教學,廣泛采取軍事技能小比武、黨課PPT競賽、演講比賽、黑板報制作等方式,寓教于樂,以賽代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