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和本土化的考驗
國產手機進軍海外市場,是重大機遇,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在當前智能手機市場邊界逐漸清晰的情況下,掌握核心技術與差異化創(chuàng)新成為沖擊市場格局的重要渠道。只有如此,中國智能手機軍團才能在海外具備真正的競爭實力。
但在進軍海外的歷程中,多家國內知名手機廠商紛紛卷入專利糾紛,遭遇海外市場擴張中的重大打擊,這其中包括但不僅限于小米在印度的專利糾紛。
如果沒有強硬的專利積累,中國的手機廠商會很容易地被阻攔在海外市場之外。一些專利在中國完全不用擔心各種來自知識產權方面的訴訟,可放到海外,特別是在美國和歐洲,卻很容易遭受起訴。
國產手機進軍海外,本土化問題也是當前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無論是美國、歐洲還是其他海外市場,國產手機廠商都需要因地制宜,對當地用戶手機需求和使用習慣作深入研究,既要熟悉海外當地的游戲規(guī)則,又要用當地運營商和消費者聽得懂的方式去溝通和對話,并使手機設計本地化。
品牌和性價比間的抉擇
除專利和本土化的考驗之外,國產手機還需要在品牌和性價比之間做出選擇。在出海掘金的國產手機廠商中,有的得益于收購海外知名品牌,有的背靠集團優(yōu)勢,還有的靠單純摸索前行— 他們靠著中國手機特有的性價比在海外市場上大行其道。
但性價比只是敲門磚,不是殺手锏,也不是常規(guī)招式,如果一直玩下去,成不了氣候不說,盈利也會成為大問題。因為認識到這一點,越來越多的國內手機廠商不再滿足于最初的貼牌銷售,而是傾力推廣自有品牌。如何在海外市場針對各具特色的地域環(huán)境和人文情懷下的消費群體,制定個性化的技術方案、設計理念與營銷策略,這對國產手機廠商們來說無疑是嚴峻的挑戰(zhàn)。從目前來看,如何在海外市場做出真正科學合理的選擇,繼續(xù)國產手機的全球化之路仍然任重道遠。
如何更好的進軍海外市場?
對于國產手機廠商而言,隨著規(guī)模增大與出海趨勢的擴大,加強專利已經成了最為緊迫的問題。除去中興、華為等有較多專利積累的廠商外,其他國產手機廠商進軍國際市場都不可能繞開手機專利巨頭設置的“專利壁壘”。
在小米在印度市場和愛立信關于專利的“掰腕子”事件中,小米的一些做法同樣值得其他國產手機廠商借鑒。一方面,小米積極加強與印度“地頭蛇”的合作。比如,小米在印度聘請的法務團隊來自印度最大的綜合性律師事務所“Amarchand Mangaldas”。此外,小米不僅在當地召開新聞發(fā)布會“秀肌肉”,還對外宣布獲得印度“地頭蛇”塔塔集團名譽董事長的投資。最后,小米應對策略得當,合理利用訴訟規(guī)則—聘請的當地專業(yè)法務團隊通過及時提存“保證金”,才避免了“全軍覆沒”的悲劇。
但小米除了在印度市場站穩(wěn)腳跟,從負責小米國際化業(yè)務的副總裁雨果·巴拉(虎哥)離職中可以看出,小米在海外市場的整體進展并非一帆風順。小米栽跟頭的原因在于它天真地認為國際化可以抄近路,通過物美價廉的產品打開市場,建立品牌影響力。而現實是國際市場的水很深,與中興、華為和聯想等先行者一樣,小米的國際化之路必須攻克一座座堡壘,經過不斷摸索、總結打法才能徹底融入市場。
除了借鑒前輩出海的教訓,國際巨頭是如何開拓中國市場也是非常值得學習的經驗。三星GALAXY C系列的發(fā)布是搶奪中國市場的一大殺招。從中國手機行業(yè)的發(fā)展現狀看,一邊是千元機陷入血海競爭態(tài)勢,一邊是國產手機廠商紛紛上探高端市場,試圖以此贏得利潤空間。然而,由于國產手機品牌同質化嚴重,一直以來給消費者留下的低端的品牌印象較深,品牌溢價能力有限,加上國內廠商推出的中高端機型往往是一味的堆疊參數配置,在創(chuàng)新上沒有質的突破,這些都為三星GALAXY C贏得市場提供了機會。
中國手機企業(yè)之所以在海外市場水土不服,究其原因是沒有以消費者為導向,進行本土化運作,而是將其當作一門生意去經營。通過與當地運營商合作是本地化運作中的一個關鍵。由于在歐美的成熟市場上,約九成以上的手機是與運營商進行綁定套餐銷售,手機用戶已經養(yǎng)成了通過運營商后付費或預付費的銷售模式。選擇一個強勁的運營商,與其合作并制定更貼合當地消費人群需求的銷售計劃,能夠為國產手機攻獲海外市場份額省去不少力氣。
此外,加強效率和體驗本地化、建立“互聯網+線下渠道”也非常重要。目前,很多中國手機廠商已經陸續(xù)在海外建廠 ,各種產品體驗店也比比皆是。比如前文提到的OPPO,預計每年將在其印度工廠生產5 000萬部手機,并計劃在印度建設價值2.16億美元的工業(yè)園。
而說到建立“互聯網+線下渠道”,小米對此頗有心得。剛剛進入印度市場時,小米曾與印度最大的電商Flipkart達成了獨家合作協議。后來,小米同時在印度三大電商平臺亞馬遜、Filpkart和Snapdeal進行銷售。在電商相對發(fā)達的國家,國產手機品牌可以派專門的團隊去經營電商渠道。而對一些互聯網不太發(fā)達的國家和城市,則可以下沉到三四線城市和鄉(xiāng)鎮(zhèn)來拓展市場空間。
海外取經,能否拯救蕭條的國內市場?
由于海外市場與國內市場相比,在競爭力、市場體量、銷售環(huán)境以及消費者觀念上存在較大差別,國內很多手機廠商依然無法完全克服“水土不服”,在海外市場并無太大起色。雖然國產手機在海外市場各種偷換概念地秀成績,但銷量無疑是最有力的證據。此外,由于缺少專利保護,還要面對蘋果、三星的競爭,以及正在崛起的本土廠商的威脅,國產手機廠商走得仍是如履薄冰。
不過從聯想和中興在國內市場的銷量日趨下滑,海外成績卻相對穩(wěn)定,TCL通訊更是在海外銷量上排在榜首的兩個案例可以看出,雖然“出?!钡拈T檻很高,可一旦進入了海外市場,相比于國內市場則更加穩(wěn)定。對手機廠商而言,穩(wěn)定的市場更利于在渠道建設、產品研發(fā)和品牌宣傳上進行更多的投入,而不是像國內市場那樣拼命地在營銷上以及價格上下工夫。
通過種種分析,其實說到底不管是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其本質都是相通的,用戶對產品的認識也是相通的。針對每個地區(qū)或國家的特色,在基于全球產品路標圖的基礎上,根據當地需求進行版本的適配,或是根據運營商需求進行深度的個性化訂制,這類營銷推廣模式是非常值得借鑒的。
此外,中國制造向中國創(chuàng)造的過渡也非常重要??v觀中國手機生產企業(yè),目前普遍存在著手機核心技術難以突破和主要硬件依賴進口的現狀,造成了國產手機成本過高,技術專利和自主研發(fā)實力受限。對于國產手機廠商而言,打破海外市場的壁壘的關鍵在于進一步明確產業(yè)分工協作,加快產業(yè)鏈上每個環(huán)節(jié)的改造和創(chuàng)新。手機產業(yè)鏈包括研發(fā)、供應鏈、銷售渠道和售后等,一旦其中一環(huán)出現問題,將大大影響手機銷量,手機廠商也極有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敗北。
除了加碼和完善產業(yè)鏈之外,國產手機廠商還需不斷完善產品生態(tài)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自主知識產權。不過,在日新月異的市場環(huán)境下,國產手機廠商還需要審時度勢,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制定計劃?!俺龊!睋平鹨殉纱髣菟?,但一定得謹之慎之,切勿盲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