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朝++++++李真++++++張輝++++++楊鳳池
[摘要] 通過系統(tǒng)回顧近年來對社區(qū)老年居民心理壓力和情緒問題的研究,從社區(qū)老年居民心理壓力和情緒問題的現(xiàn)狀來源、影響因素和壓力應對及情緒管理等方面展開分析探究,從而對當前社區(qū)老年居民的心理工作有一定的啟示和借鑒。
[關鍵詞] 社區(qū)老年居民;心理壓力;情緒問題
[中圖分類號] R39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02(b)-0178-04
[Abstract]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recent research of elderly residents′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emotional problem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 of mental stress and emotional problems of elderly residents, exploring the methods of stress coping and emotional management. Analysis results will have certain enlightenment and reference in current psychological work for elderly residents.
[Key words] Elderly community residents; Psychological stress; Emotional problem
據(jù)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可知我國大陸人口為13.76億人,其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1.6714億,占總人口的12.5%[1]?,F(xiàn)代生活給社區(qū)老年人帶來的心理壓力和情緒問題不容小覷,長期心理壓力過大會增加老年人罹患各種軀體或心理疾病的風險,降低生活質量。本文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分析社區(qū)老年居民心理壓力和情緒問題的來源及其影響因素,探索緩解心理壓力及相關情緒問題的心理學途徑。
1 社區(qū)老年居民心理壓力和情緒問題的現(xiàn)狀及來源分析
陳立新等[1]對北京市60歲以上老年人的調查發(fā)現(xiàn),老年人的心理壓力大于年輕人,并且生活質量也較年輕人低。羅利[2]通過使用Gross等編制的情緒調節(jié)調查問卷對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城鎮(zhèn)的老年人會更多的采用認知重評和表達抑制兩種調節(jié)方式進行情緒調節(jié),并且會得到更多的正性情緒;而農村老年人更容易出現(xiàn)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下面從經濟收入、身體健康水平、退休、空巢和對死亡的恐懼等方面分析老年人心理壓力的來源。
1.1 經濟收入
經濟收入過低是農村老年居民心理壓力的最主要來源。以恩格爾系數(shù)60以上為貧困指標來統(tǒng)計,我國老年人口中有28.5%的人處于貧困狀況[3]。根據(jù)2010年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的統(tǒng)計,城鎮(zhèn)地區(qū)61.7%的老年人經濟水平僅僅是“大致夠用”,而農村地區(qū)有30.8%的老年人經濟水平為“有些困難”[4]。而且,經濟收入不僅僅在地域方面存在差異,在同地區(qū)中也存在著差異。錢雪飛[5]發(fā)現(xiàn)年齡為60~69歲的老年人主要收入來源是自己勞動所得和離退休金,子女補貼較少;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在80歲以后主要經濟收入變?yōu)樽优a貼。其次,還有婚姻狀態(tài)、文化水平等因素。
老年人的主要經濟來源是養(yǎng)老金,而多年來養(yǎng)老金的增長速度遠不及我國物價上漲的速度。老年人依靠微薄的養(yǎng)老金度日已經捉襟見肘,若額外背負為兒女買房的包袱,其承受的心理壓力可想而知。
1.2 身體健康狀態(tài)
身體疾病是城市老年居民心理壓力的主要來源之一。多數(shù)慢性病病因很復雜,病程長并且很難完全治愈,是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最主要疾病。調查發(fā)現(xiàn),我國有71%的老年人患有高血壓等慢性疾病[6],一半以上老年人同時患有兩種以上疾病[7]。有研究表示,腦部的疾病對老年人影響最大,如:腦卒中[8]。其次是糖尿病和高血壓。這些疾病不僅僅帶來身體上的痛苦,還會給老年人帶來很多負性情緒?;加卸喾N疾病的老年人每天會服用大量藥物;有些治療藥物還會有副作用,在治療疾病的同時也會給老年人帶來新的心理問題。
此外,行動不便的老年患者需要依靠他人到醫(yī)院診治,這樣的生活壓力也會加重心理負擔。老年人由于感覺器官功能逐漸衰退,給交流帶來極大不便。在交流過程中,對方很容易產生不耐煩的心理,這更加重了老年人的自卑心理。因此很多老年人漸漸不與人交流,甚至由于身體的不便而長期在家中生活,心中的寂寞難以排遣,更容易誘發(fā)心理疾病。
1.3 退休
退休對于老年人而言屬于重大生活事件,會引發(fā)不同程度的應激反應。有研究表明,退休后有約1/3的老年人不適應角色的轉換,從而出現(xiàn)孤獨、焦慮等負性情緒?,F(xiàn)在有四種關于退休理論的研究,包括撤退理論、角色理論、連續(xù)理論和過度理論[9]。雖然各種理論不盡相同,但是都認為退休會給個體帶來喪失和改變,會改變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因而人們容易產生消極的情感。
老年人退休之后,社會責任也隨之減少,社會權利顯著弱化,自我實現(xiàn)和被尊重的心理需求無法被滿足[10]。當他們依然按照工作時候的習慣去支配、命令、領導他人時,若這種期望不能得到滿足,那么他們就會出現(xiàn)心理落差,進一步產生失落、沮喪的情緒;還有些老年人在退休后有自我否定的觀點,認為自己沒有用處,產生自卑心理,從而引起負性情緒[11]。同時,社會交際范圍減小,同事之間來往減少或因工作建立的朋友關系疏遠,平時接觸的人多為家人、鄰居等,交際圈變窄;處理的事情也多為生活中的瑣事,無法完全滿足歸屬的心理需求,從而產生了空虛、寂寞、焦慮等負性情緒;生活目標模糊,失去努力方向,生活平淡,此時很容易產生煩躁不安、寂寞的情緒,此時如果不能設定新的生活目標,失去未來生活方向,就會出現(xiàn)精神空白,產生煩躁不安、寂寞的情緒。
1.4 空巢家庭
空巢是現(xiàn)代老年人心理壓力的重要來源,是指不與子女居住在一起的或者無子女的老年人。養(yǎng)兒防老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思想觀念,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現(xiàn)在的年輕人很少留在父母身邊。2006年統(tǒng)計得知,我國城市地區(qū)老年家庭空巢率已經達到49.7%,農村地區(qū)達30%[12]。
空巢老人一般會面臨幾個問題。首先是生活上的照料,老年人獨自在家,在生病時沒有人及時幫忙,這不僅給心理上帶來壓力,而且有很大的隱患。其次是空巢老人由于缺少精神慰藉而會面對很大的心理壓力,在生活中,空巢老人與外界交流很少,缺乏社會支持,從一些研究結果來看,空巢老人的心理更加脆弱、孤獨,渴望外界的支持與關心,并且他們產生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的概率要遠大于非空巢老人[13]。父母很難適應兒女離開,因缺乏關愛而表現(xiàn)出焦慮、抑郁、失眠等癥狀,如不及時調整,很容易導致孤僻、自閉、免疫力下降甚至老年癡呆[14]。無子女的老年人更為突出,他們不僅僅沒有子女的經濟援助、生活幫助等支持,連子女的精神慰藉也沒有,因此他們的心理壓力是最大的[15]。同時,有子女的老年人由于子女不在身邊,心里對孩子的牽掛不言而喻,而且對孩子的控制程度降低,信息了解也減少,更加重了父母對孩子的擔憂。對于孩子的離開,女性在這方面更加脆弱,由于她們母性的本能,加上情感相對細膩,收入水平也不及男性高,她們更需要孩子的照顧,從而導致她們對孩子的離去更加敏感[16-17]。
1.5 對死亡的恐懼
中國自古以來對死亡就很重視,喪事是每個家庭非常重視的一件大事,但是缺少一個合理的渠道來舒解老年人對死亡的恐懼[18]。人類對死亡未知的恐懼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xiàn)象,死亡焦慮是生活中的一種正常的態(tài)度,每個個體都會有這種感情經歷,這是個體面對死亡時的一種思考和憂慮的情緒表現(xiàn)[19]。Schumaker[20]認為人們對死亡的恐懼主要是因為死亡的不可控性引起,由于人們對未知和不可控時間的先天恐懼而引起。
有研究表明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死亡焦慮也會隨之增加,老年人在面對死亡是很容易產生恐懼和焦慮等負面情緒[21]。對100位老人的調查發(fā)現(xiàn),有77%老人不怕死,17%有點怕,6%很害怕。然而在現(xiàn)實中,醫(yī)院中那些老年患者卻都有很強的求生欲望[22],這種矛盾可能恰恰說明老年人在掩蓋自己對死亡的恐懼,當疾病甚至死亡真正來臨時,所有人都會產生恐懼。此外,如果在老年期經歷了親人朋友甚至配偶的離去,無疑也會給加劇老年人的恐懼心理,帶來巨大的壓力。
2 社區(qū)老年居民心理壓力和情緒問題的影響因素
2.1 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是個體從社區(qū)、社會網絡或親戚朋友那里獲得的物質或者精神支持。社會支持按照功能分類可以分為經濟支持、生活支持和精神支持。按照作用機制可以分為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前者有政府參與和保障,后者是來自家屬親人等的支持。有研究發(fā)現(xiàn),社會支持通過主效應模型和緩沖器模型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產生影響[23]。主效應模型是指社會支持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只要社會支持增加,就會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有所提升,并且其作用不僅僅在面對壓力時可以發(fā)揮,還對維持個體的良好情緒有很大的作用。緩沖器模型是指社會支持在人們應激狀態(tài)下發(fā)生作用,維持老年人良好的情緒體驗。
根據(jù)調查,在生活支持中老年人所選擇的大多數(shù)為配偶和子女,無子女和配偶時才會選擇親戚或保姆[24]。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上人們很容易得到滿足,因此精神支持對于老年人心理健康尤為重要。調查還發(fā)現(xiàn)正式支持在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占據(jù)的比例比較少,社區(qū)對老年人的支持多集中于生活困難的老年人,并且形式比較單一。
2.2 文化程度
文化程度是影響一個人思維水平、解決問題能力的直接因素。在相同年齡下,受教育程度越高,心理壓力、社交壓力就越小[1]。這是因為,在出現(xiàn)問題時,受教育程度高的老年人會直接面對問題,找尋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而文化程度較低的老年人則多采用自責、幻想和逃避等消極的方式,這并不能解決現(xiàn)有問題,反而會導致逐漸增加心理壓力。此外,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可以看書識字,看報紙,參加老年大學并且更容易接受新鮮的事物,生活更加的豐富;而文盲或者半文盲老年人由于生活條件和認知水平的限制不能夠很好的和外界溝通、接受新鮮事物、學習新的知識,因此心理壓力無從排解[25]。有調查結果顯示,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明顯障礙率越低,即生活能力更強;并且,功能障礙率也明顯低于文化程度較低的老年人[26]。
文化程度還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影響。有研究顯示,文化程度高的老年人,健康知識測評的得分高,對其進行健康教育的效果更加好[27]。他們可以通過更加廣泛的途徑獲得更好的生活習慣、疾病的知識、自我管理能力并能更好的獲得各種來源的幫助。而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學習熱情比較低,由于不能通過閱讀等方式進行學習,因而限制了他們的知識來源,從而不能更好的獲得幫助來解決自身的問題。
2.3 性別和年齡
研究發(fā)現(xiàn),在相同年齡段中,女性老年人的心理壓力往往要大于男性老年人。這是因為,女性在社會中常扮演弱者,總是不敢面對內心的痛苦有關;而且,從經濟角度來講,女性的經濟收入普遍低于男性老年人,因此她們對生活中困難的處理顯得沒有那么果斷;由于社會分工的原因男性相比于女性,在人際交往和應酬方面要好于女性,因此他們在年老的時候可以有更多的朋友幫他們分擔壓力;女性老年人的思想更加細致,而且性格更多的偏向固執(zhí),因此很容易產生心理壓力[28]。
有調查顯示,北京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評分隨著年齡的增加呈下降趨勢[29]。老年人的身體狀況隨著年齡日年衰退,親朋好友逐漸離去,身邊的人越來越少。而且由于行動不便而與外人交流減少,心理壓力缺少宣泄的渠道,因此心理壓力會逐漸積累,影響心理的健康。但是,欒文敬等[30]調查發(fā)現(xiàn),由于低齡老年人剛面對退休等變化,心理波動較大,而高齡老年人早已適應這個變化,并且擁有更加豐富的人生經驗,因此他們的心理要更加平靜。
2.4 宗教信仰
根據(jù)調查顯示,現(xiàn)在我國信仰宗教的人口數(shù)目在3億人左右[31],這一數(shù)目占據(jù)很大的比例。然而宗教信仰對人們的心理影響是雙方面的[32]。在積極角度,宗教可以慰藉人們的心理,將人們的消極情緒轉化為積極地情緒,如:基督教宣揚的“愛”,用愛去感受生活,這就可以給人們帶來更多的良好的情感體驗。宗教還有懺悔的功能,可以凈化人們的心靈,將每個人心中的負面的、消極的經歷或者情感吐露出來,通過禱告、禮拜等方式來抒發(fā)自己心中的自責等情感,從而有效的緩解心中的壓力;宗教還有“期待”功能,即帶給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期望、帶來一種潛在的動力。
但是有些時候宗教信仰也會有負面的影響,根據(jù)王婷等[33]調查可知,在地震后信佛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相比于無信仰得老年人要更低。此調查中,佛教中的“業(yè)報論”是廣大教徒認為地震是上天對人們的懲罰,使自己陷入自責中,心理的負性情緒逐漸增加。因此宗教信仰會對人的思維產生不同的影響。
3 心理壓力和情緒問題的應對方法
3.1 消極的應對方法
不少老年人在出現(xiàn)問題之后的第一反應是自責。比如:老伴去世之后,經常會責備自己有哪些地方對不起老伴,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適得其反,不僅對于問題而言于事無補,而且會引發(fā)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還有些老年人面對壓力時會利用幻想,使自己從現(xiàn)實脫開,雖然短時間內可以抑制或回避老年人對壓力的感知體驗,但是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且,對于應用自責、幻想等方法的老年人的心理評分很低,因此消極的應對方法雖然可能在短時間內能起到自我安慰的作用,但是長時間使用反而會給人帶來更多的心理壓力。
3.2 積極的應對方法
老年人擁有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面對困境時,可以發(fā)揮自己的智慧理性應付,也可以尋求社會支持的幫助,如找人聊天、向子女或者有經驗的人求助等。這些方式既可以減輕自己的心理壓力,也不會給別人帶來煩惱,從而使身心更加健康。
綜上,在我國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的今天,老年人是社會人口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關部門應開展針對老年居民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老年人應對心理壓力和情緒管理的能力,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
[參考文獻]
[1] 陳立新,姚遠.老年人心理壓力、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J].西北人口,2006(1):35-37.
[2] 羅利.城鄉(xiāng)老年人情緒調節(jié)特點及對日常情緒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2014(20):5837-5839.
[3] 陳立新.北京市老年人心理壓力狀況分析[J].人口與發(fā)展,2009,15(2):87-92.
[4] 姜向群,鄭研輝.中國老年人的主要生活來源及其經濟保障問題分析[J].人口學刊,2013(2):42-48.
[5] 錢雪飛.城鄉(xiāng)老年人收入來源的差異及其經濟性影響[J].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0(1):104-113.
[6] 張萍,張奕奕.社區(qū)老年人疾病譜分析與慢性病防治[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0,8(21):80-81.
[7] 馬志華,張茹英,劉彥君,等.西安市部分社區(qū)老年人疾病與健康狀況的流行病學特點[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04,8(21):4141-4143.
[8] 孫少艾,郝正瑋,趙雅寧.社區(qū)常見慢性疾病老年人生命質量及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2015,35(5):1369-1372.
[9] 寧寧,王小玲,鄧悟,等.退休老年人心理狀態(tài)的調查研究新進展[J].華西醫(yī)學,2009(3):780-783.
[10] 張向葵,郭娟,李建偉.退休人員的應付方式對其心理健康的調節(jié)作用研究[J].心理科學,2002,25(4):414-417.
[11] 安穎.退休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分析[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3,7(20):39-39.
[12] 李建新,李嘉羽.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質量研究[J].人口學刊,2012(3):31-41.
[13] 吳建軍,裴凌云,李廣強,等.甘肅省農村空巢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初級衛(wèi)生保健,2013,27(12):110-111.
[14] 盧慕雪,郭成.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現(xiàn)狀及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13,21(2):263-271.
[15] 王玲鳳,施躍健.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壓力的調查[J].中國老年學,2008,28(14):1415-1419.
[16] 王玲鳳,施躍健.城市空巢老人的壓力應對方式和心理健康狀況[J].中國老年學,2008,28(7):703-706.
[17] 徐華,曾美英.北京市空巢與非空巢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社會支持與應對方式比較[J].中國老年學,2014(19):5542-5544.
[18] 陳世超.由“死”觀“生”的老年人死亡教育研究[J].當代繼續(xù)教育,2013,31(172):26-28.
[19] Richardson V,Berman S,Piwowarski M. Projective assessment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alience of death,religion,and age among adults in America [J].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1983,109(2d Half):149-156.
[20] Schumaker JF,Warren WCT,Grothmarnat G. Death anxiety in Japan and Australia [J].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1,131(4):511.
[21] 戴艷,劉方.老年人死亡焦慮的研究綜述[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4(12):40-45.
[22] 陳金香.老年人生命教育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8.
[23] 陳立新,姚遠.社會支持對老年人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J].人口研究,2005,29(4):73-78.
[24] 蔡繼云,劉玉海.城市空巢老人社會支持現(xiàn)狀調查[J].人民論壇,2013(A11):148-150.
[25] 施帆帆,李磊,劉丹萍,等.成都市某社區(qū)老年居民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4,41(22):4080-4083.
[26] 孟琰姣,陳長香,李淑杏,等.不同文化程度社區(qū)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分析[J].河北醫(yī)藥,2014,36(7):1073-1074.
[27] 肖杰.文化程度對糖尿病控制狀況的影響研究[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0,8(2):220-221.
[28] 郭娟,張威.長春市老年人的應付方式與心理健康間的關系研究[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2,4(3):110-112.
[29] 李娟,吳振云,許淑蓮.北京城區(qū)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老年學,2002,22(5):336-338.
[30] 欒文敬,楊帆,串紅麗,等.我國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評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2(3):75-83.
[31] 陰軍莉.宗教信仰的心理學分析[J].雞西大學學報:綜合版,2011,11(10):41-43.
[32] 劉鵬,胡新宇.宗教信仰的心理探析[J].科技創(chuàng)業(yè)月刊,2011,24(17):124-126.
[33] 王婷,韓布新.佛教信仰與地震災區(qū)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J].中國老年學,2009,29(10):1272-1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