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構(gòu)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是學習者主動建構(gòu)內(nèi)部心理表征的過程。高職英語口語教學一直面臨學生基礎薄弱、口語自信心不足等問題,因此給教學帶來很大考驗。本文從學生學習主體性視角出發(fā),通過對高職學生英語口語現(xiàn)狀的分析,進而得出相關英語口語教學建議。
【關鍵詞】學習主體性 高職 英語口語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廳立項項目“建構(gòu)主義視野下高職學生英語學習主體性培養(yǎng)研究”(課題編號:Y201534978)、浙江安防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院級課題“高職高專學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培養(yǎng)研究-以浙江安防學院為例”(課題編號:AF201502)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2-0203-02
【Abstract】Constructionist Learning Theory believes that learning is the process that learners construct mental representation. Spoken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 is confronted with great challenges because of students weak English foundation and coincidence in oral English ability. This paper try to put forward useful suggestions for vocational teachers from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aspect of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Key words】learning initiative; vocational college; spoken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引言
語言作為交流工具,早在七十年代就確立了它的社會性,交際能力這一概念因此誕生。英語,作為最熱門的國際語言,在中國教育界已經(jīng)有了百年歷史。2004年公布的《高職高專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對英語課程的教學目的提出了具體要求,即“經(jīng)過180-220學時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具有一定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從而能借助詞典閱讀和翻譯有關業(yè)務資料,在涉外交際的日?;顒雍蜆I(yè)務活動中進行口頭和書面交流,并為今后進一步提高英語交際能力打下基礎”。此外,在教學要求中對應于口語也進行了具體的描述:“能用英語進行一般的課堂交際,并能在日常和涉外業(yè)務活動中進行簡單的交流”。由此,不難看出,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對英語語言的應用能力進行了更為詳細的描述,培養(yǎng)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已成為核心內(nèi)容。
一、高職高專學生英語口語現(xiàn)狀分析
由于近些年高校招生規(guī)模的擴張,生源質(zhì)量受到了一定的影響。相對而言,高職院校學生英語基礎就更顯得薄弱,特別是英語口語能力,遠不能達到《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對“說”的要求。
(一)語言能力相對薄弱
高職高專學生的語言知識系統(tǒng),包括詞匯、語法、句法在內(nèi),相較于本科學生較為薄弱。這一現(xiàn)象極大的影響了高職學生口頭交際中運用恰當準確詞匯和語法表達較為復雜思想的能力提升。同時,對于自我英語口語能力的不自信也從心理方面給高職學生帶來消極影響。高職學生在課堂中更多的表現(xiàn)為“不敢說”、“怕說”。
(二)語用能力發(fā)展緩慢
語用能力包括社會語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語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和語言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高職學生在英語口語交際中,由于對西方社會文化知之甚少,口頭表達離連貫得體的標準相差甚遠。在師生交談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經(jīng)常通過漢語思維來進行英文表達,致使英語表達不到位,經(jīng)常出錯。
(三)對英語口語訓練的認識不夠
由于各級各類英語考試中較少進行口語考試,因此學生對教師安排的口語活動缺乏重視,往往采用讀稿子的形式,根本未能達到口語訓練的目的。此外,高職學生對于英語課程的總體認識仍停留在初高中階段,認為“英語只是用來考試的,沒有實際作用”。大學階段英語缺乏了實際運用的土壤,使得學生對其重要性缺乏認識,從而導致學生學習主體性缺失或不足。英語口語能力未能有效提高,其中,也不乏這一方面的原因。
二、學習主體性
學生學習主體性作為建構(gòu)主義學習理論重要主張之一,在當今強調(diào)終身學習和學會學習的時代背景下具有極大的理論價值和應用潛力。夏衍剛[1](2002)認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是學生在積極、能動、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本質(zhì)特征。肖川[2](1998)認為主體性的內(nèi)在規(guī)定性應為自主性、能動性和超越性。吳航[3](2000)則在總結(jié)了我國主體性教育理論研究的現(xiàn)狀后提出該理論研究必須建立在人的主體性以及學生主體性內(nèi)涵和本質(zhì)的透徹把握上。《關于學會學習(2000.1~2004.11)》[4]在開篇就探討了學會學習和學習主體性之間的關系,突出強調(diào)了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在學習者學會學習方面發(fā)揮的積極作用。2004年1月教育部下發(fā)的《大學英語教學課程要求》中也提到“增強教學互動,建立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課堂組織模式”。和學新[5](2005)則回歸主體性的內(nèi)涵、結(jié)構(gòu)及其存在的形態(tài),強調(diào)只有全面、科學、完整地理解和把握這些才能真正認識和發(fā)揮主體性教育的作用。
學習過程是學習者主動建構(gòu)內(nèi)部心理表征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接受外來信息,不是通過教師的傳授就能學得,而是主動地進行選擇加工,學習者不是從同一背景出發(fā),而是從不同背景、角度出發(fā),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借助他人的幫助(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通過獨特的信息加工活動見后自己的意義的過程。顯而易見,在建構(gòu)主義學習理論視野下,學習過程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只有發(fā)揮個人學習主體性,才能更好的學習并建構(gòu)具有自身意義的知識。
三、高職高專學生英語口語教學對策
為了提高高職高專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筆者呼吁教師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將語言的知識和技能融入到豐富、真實、自然的語言環(huán)境中,使學生能夠主動地、逐步地、有效地掌握英語這一外語。
(一)課堂中安排以閱讀促表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課堂教學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前提下,使用“交際-互動”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在導入部分,教師可利用閱讀文章的內(nèi)容進行口頭提問或要求學生分小組討論,加強師生間的雙向交流;課程中可盡量安排學生展示環(huán)節(jié),同時盡量給與學生正面、肯定的反饋,增強學生學習自信,提高口語訓練效果;課后,還可要求學生通過表述自己觀點、復述文章重要內(nèi)容等方式,加強課后鞏固。英語教學不可能取聽、說、讀、寫、譯其中一部分開展,而是在每個環(huán)節(jié)中都貫穿其他四個方面的教學,這樣才能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二)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增強英語語言氛圍
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交際能力。因此,教師要盡可能開辟多渠道,搭建各種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展示平臺,幫助營造良好語言交流氛圍,切實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在以課外活動、社團等為主的第二課堂中,教師應選擇切實可行、激發(fā)學生說英語的教學方式,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開展英語課外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英語實踐機會。
(三)實行英語口語測試,推動口語教學
改革傳統(tǒng)考試模式,使英語口語成為考試的組成部分。這不僅能加強學生對于英語口語的重視,也能給學生學習口語帶來一定的動力和學習壓力,有利于高職高專學生加強英語實際運用能力。同時,這也是極大推進英語課堂教學改革的有力手段,使學生學習主體性真正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中,使教師真正發(fā)揮教學主導作用。在推動英語口語測試過程中,要注重創(chuàng)設現(xiàn)實英語語言情景,將課堂所學與學生的真實生活相結(jié)合,調(diào)動學生主體性,使學生融入到角色中,培養(yǎng)學生在各種真實環(huán)境下運用有效、得體交際的能力。
四、結(jié)論
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的口語教學是目的性和實踐性并重的教學行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利用有效教學手段和豐富教學資源,充分認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最大程度地調(diào)動學生的口語學習積極性。同時,作為教學過程中發(fā)揮主導地位的教師,也應盡可能為學生提供適合、有效、符合實際的學習材料,搭建良好展示平臺,使學生學到的東西有發(fā)展的土壤。最后,教師還應盡可能幫助學生建立語言自信,從“怕錯不敢說”向“即使錯也要說”轉(zhuǎn)變,最終過渡到“正確且自信的說”。
參考文獻:
[1]夏衍剛.學習主體性的心理學分析[J]. 教育研究預實驗,2002(2)47~50
[2]肖川.從建構(gòu)主義學習觀論學生的主體性發(fā)展[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8,(4)
[3]吳航. 我國主體性教育理論研究的現(xiàn)狀及反思[J].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11(6)136~142
[4]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guī)劃教育部重點課題“學習潛能開發(fā)研究”課題組. 關于學會學習(2000.1~2004.11)[J]. 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增刊
[5]和學新. 主體性的內(nèi)涵、結(jié)構(gòu)及其存在形態(tài)與主體性教育[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1(31)65~71
作者簡介:
許敏敏(1987.5—),女,漢族,浙江臺州,浙江安防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