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樾
【摘要】本文從《朗誦藝術》課程教學的特性分析入手,發(fā)現(xiàn)《朗誦藝術》課程有人文藝術性、經(jīng)驗傳習性、語言敘事性、詩與文學性的特點;從內(nèi)容設置與教學框架的搭建進行探討;發(fā)現(xiàn)《朗誦藝術》的課堂教學還存在不少值得反思的問題。
【關鍵詞】朗誦藝術 課程教學 反思
【中圖分類號】G6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3-0018-02
朗誦是把文字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也是有聲語言的藝術再創(chuàng)作,結合多種語言手段表達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近年來,隨著有聲語言藝術的普及和推廣,《朗誦藝術》的課堂教學逐漸被重視,總結《朗誦藝術》課程的教學經(jīng)驗,直面。課、程面臨的困境,思考課程困境解決出路,對于推廣朗誦藝術,精進課程教學有重要意義。
一、《朗誦藝術》課程教學的特性分析
《朗誦藝術》的課程教學有其獨特的表現(xiàn)內(nèi)涵,筆者總結出以下幾點并分析:
1.人文藝術性
朗誦藝術課程具有人文藝術性。朗誦也是一種文化活動,朗誦文稿藝術作品承載的也是民族和國家的文化。朗誦藝術教學日?;顒拥闹黧w是“人”,是“教師”和“學生”,帶有很強的人文性。朗誦本身就是一種將文字作品轉換成為有聲語言的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也是一種常見的文藝形式,同時也是表達意志、理想和抒發(fā)情感的方式。朗誦藝術課程的藝術性不言而喻。
2.經(jīng)驗傳習性
也因為有“人”的存在,朗誦藝術教學也具有很強的經(jīng)驗性。教學的“經(jīng)驗”主要靠相互間的觀摩、交談、練習實踐等傳習而來。甚至無法直接從已有的科研論文成果獲得。
朗誦藝術的學術論文研究還很單薄,僅有的學術論文無法直接豐富教學經(jīng)驗、也無法直接提高教學能力。教師的耳朵、教師的嘴、教師的表達成為了朗誦藝術教學課堂的關鍵。朗誦藝術教學課堂有經(jīng)驗傳習性。
3.語言敘事性
朗誦藝術課程教學的許多知識點,適合結合作品敘事表達,敘事表達更易學生的理解和吸收。同時在朗誦藝術的教學中,主要任務是有聲語言的創(chuàng)作,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無時無刻不與“語言”打交道,語言敘事性也在朗誦藝術課程的教學中體現(xiàn)出來。
4.詩與文學性
朗誦藝術課程教學因為“人”的存在,也因為課程內(nèi)容和知識點表達的敘事性,課程的教學也是“非科學性”“非機械化和程序化”的表達,課程的教學是“詩”性的,并不是邏輯性強、帶有編程性質,反而是感性的、非理性的課程,故而帶有“文學性”。朗誦作為有聲語言的二度創(chuàng)作的表達,文稿本身也是文學作品。
二、《朗誦藝術》課堂教學的內(nèi)容與設置
1.教學框架的搭建
現(xiàn)行的《朗誦藝術》沒有引起業(yè)界學界廣泛認可的通行教材,很多教學課堂的內(nèi)容都是教師根據(jù)經(jīng)驗和已有的文獻綜合考量而成,筆者的《朗誦藝術》的教學框架內(nèi)容分為四個專題:。
專題一:朗誦的概說。
這一部分主要,是引入“藝術”和“美”,“美”的表現(xiàn)在哪里呢?美在深情,情感到了哪里,美就到了哪里。比對聲樂、舞蹈的藝術形式,感受朗誦的藝術之美,就在于朗誦者情感的呈現(xiàn)于表達之中。
朗誦的基本流程、狀態(tài)和要求。朗誦的流程是:選擇、理解、感受及演繹稿件。基本要求為:“理解是基礎,目的是統(tǒng)帥,感受是關鍵;感情要運動、聲音要變化、狀態(tài)要自如?!?/p>
朗誦必須把握的三個要素:意思、意境、意味兒。朗誦者要清晰的表達朗誦稿件的意思,營造作品的意境,給觀眾留下回想的意味兒空間。
同時介紹朗誦的三層境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專題二:朗誦的技巧。
這一部分著重介紹朗誦呈現(xiàn)的眼神、站位、體態(tài)、作品的創(chuàng)新形式、和朗誦語言所需要的用聲及表達技巧。
朗誦是一種表演的藝術形式,在朗誦中必須要把握的是眼神、站位及體態(tài)基本的形體。注重眼神的表現(xiàn),站位及體態(tài)的形體塑造。
作品的創(chuàng)新形式重在訓練學生綜合運用舞臺的“聲”“光”等表現(xiàn)形式,豐富朗誦藝術的表現(xiàn)。
用聲及表達的技巧訓練學生的朗誦句勢、朗誦的對比技巧、用聲的彈性、朗誦的語氣、朗誦的特殊技巧等。
專題三:各文體的朗誦
分不同的文體:詩歌、散文、寓言、小說、臺詞等,讓學生學習接觸不同類型的朗誦稿件,分不同文體實訓。
專題四:欣賞與賞析
朗誦藝術不僅讓學生會感受稿件并上口朗誦,也要學會聽和辨析,感知優(yōu)秀的朗誦藝術家的表現(xiàn)方法、優(yōu)秀朗誦作品的魅力呈現(xiàn)。
2.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置
朗誦藝術因為學科的特殊性,教學的環(huán)節(jié)分為:理論闡釋和實訓部分。在實訓中提升技能、真刀實槍的舞臺創(chuàng)作、培養(yǎng)團隊合作意識
3.教學方法的運用
朗誦藝術綜合多種教學方法,分為:
“語言傳遞信息”—講授法;“直接感知”—教師演示法;“實際訓練”—練習法;“欣賞活動”—陶冶法等主要教學方法。
相關朗誦的理論闡釋需要用語言傳遞信息,主要依賴教師的講授與指導;同時將學生分組,讓學生主題討論,也可以運用講授法。
三、《朗誦藝術》課堂教學的反思
朗誦藝術的興起與繁榮是讓人欣喜的,相對應的朗誦藝術的課程教學卻十分薄弱,朗誦藝術的教學課堂還存在著不少的困境。
1.課堂模式化
不少學生的感受枯竭,在朗誦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表達模式化,沒有感受、沒有情感。古體詩的朗誦,模式化進入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的循環(huán)中,悲戚的作品一律選擇用哭腔、豪邁大氣的作品一律扯著嗓子吼,同時也缺少對古典經(jīng)典作品的致敬。喜歡關注學習的案例與作品只選擇個別的學生大獎,目光局限。
課堂的模式化現(xiàn)象也很突出,講—練—演,如何在每學期每節(jié)課有限的時間內(nèi)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很值得思考。
2.“引進來”和“走出去”
朗誦藝術要“引進來”,同時也要“走出去”。
“引進來”,不僅僅是引進最新的課程前沿理論和前瞻的教學方法,也要綜合運用資源,將優(yōu)秀的有聲語言藝術大師請進課堂,在舉手投足之間感受朗誦的有聲語言魅力。(下轉15頁)(上接18頁)同時也需要將兄弟藝術請進課堂,學習兄弟藝術并取長補短,綜合感受。
“走出去”除了教師自身在朗誦舞臺上要有藝術實踐,真刀真槍感知朗誦藝術魅力,學生也要“走出去”,走進山河湖海感知大好河山的俊美;走出課堂的束縛,在廣博的文藝世界感受先賢留下的瑰寶,提升感受力;走進一臺臺詩文朗誦會,近距離感知朗誦藝術之美。
3.教學的創(chuàng)新
朗誦藝術的教材使用上,目前朗誦藝術的書籍有很多,有關于少兒朗誦表演的、有關于朗誦考級的、也有不少朗誦技巧的,但是真正適合朗誦藝術課程教學的教材沒有贏得學界業(yè)界廣泛認可的教材。
教學方法除了上文提到的講授、示范、練習、陶冶等基本的教學方法,還應該有所突破,如何結合每個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也是亟需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周青.淺談《朗誦與演講》課程的多媒體教學實踐[J].大眾文藝,2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