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在中國詩歌史上,有著獨特的、豐厚的情感積淀。作為一個中國人,只要有一點點文化品味,一點點文化修養(yǎng),他就會在“柳”的飄舞中,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千年情韻;在“柳”的詩詞畫卷中,品味到非同尋常的獨特美感。當(dāng)我們聽到“柳”音,看到“柳”字,我們的心情就會詩意起來,眼前就會展現(xiàn)出一幅幅情思悠悠、春意綿綿的美麗畫卷,情難自禁地神思飛揚起來,神往起來。肖浪平先生的這首曾獲《湘瀟書畫詩詞社》全國命題限一先韻征詩大獎賽一等獎的《詠柳》詩,就充分地展現(xiàn)了他的才情和藝術(shù)品味的不凡。
詩的首聯(lián),開句吟及“翠樓”,原指懷春女子的妝樓、繡樓。語出王昌齡《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闭煞蜻h(yuǎn)去,相思切切,一次次濃妝等待,卻是一次次傷心失望,心愛的人沒有歸來,登樓遠(yuǎn)望,看到的是柳絲飄揚,春風(fēng)蕩漾,鶯啼婉轉(zhuǎn),花開鮮艷,這人啊,哪里不曾愁啊,恰是愁腸百結(jié)??!詩中的一個“上”字,一個“悔”字,就將少婦的懷人之情,盡溢眼前。白居易《青門柳》:“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fēng)?!币粋€“減”字,該是何等的情重!柳永《雨霖鈴》:“都門帳飲無緒……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遍L條折盡,別離難耐,美好的春天,在離人的眼里,竟是如此地晦暗、傷心,妝重何待?柔柳無言。只有,去、去、去了。
詩的頷聯(lián),則化用了唐代詩人賀知章的《詠柳》和北宋詩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xì)葉誰裁出,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薄熬┛诠现抟凰g,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边@兩首詩都是千古名詩,肖老化用得恰到好處,一下子就將“柳”的詩意,“柳”的春光,展現(xiàn)無遺,柔情萬種,清亮明麗,拳拳綠意,隨風(fēng)吹來。
陶淵明老先生是中國歷史上最愛柳的人了,其名作《五柳先生傳》,道出了他的人生旨趣:閑靜少言,不慕榮利。不因窮愁潦倒而自賤,安貧知足;不惟功利而趨炎,淡雅曠達(dá),求得精神上的富足?!昂米x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達(dá)到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精神自覺和人格的自然。在詩的頸聯(lián)里,肖老先生以陶公的精神,為人生的價值坐標(biāo),隨著年齡的漸長而自覺、而神往??梢娦だ舷壬牡粗鞠颉?/p>
章臺,古長安的一條街名,非常繁華。十里章臺,這條街古時有十里路長。這里是指章臺柳,典出唐天寶年間,詩人韓翃(音hóng)羈滯長安,結(jié)交了一位好朋友李生。李生有一愛姬柳氏,善談謔,善歌詠,艷絕一時,人稱“章臺柳”。柳氏十分欽慕韓翃的才情。韓翃也十分傾心柳氏的才艷,兩人有相見恨晚之慨。李生知道后,遂成友人之美,將柳氏慷慨贈翃,并解囊資助三十萬金玉,讓二人成婚。翌年,韓翃登第,遂歸昌黎省親,暫將柳氏留長安。適逢安史之亂,兩京淪陷。為避兵禍,柳氏剪發(fā)毀形,寄居法靈寺。此時,韓翃被淄州節(jié)度使侯希逸留用為書記。到肅宗收復(fù)長安,韓翃才有機(jī)會派人到長安到處密尋柳氏,并同時攜帶一囊碎金和一首《章臺柳》的詩。柳氏捧金大哭,遂寫了一首《楊柳枝》答贈。
原詩《章臺柳》:“章臺柳,章臺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yīng)攀折他人手?!贝鹪姟稐盍Α罚骸皸盍Γ挤乒?jié)。所恨年年贈離別。一葉隨風(fēng)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其痛切心情,溢于言表,哀之嘆之。
尾聯(lián)起句,出自王維的《陽關(guān)曲》:“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jìn)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熟悉《陽關(guān)曲》的人,自然就明了送別的況味。這再來一杯酒的豐富情感內(nèi)涵,千秋如斯,常飲常新,永遠(yuǎn)鮮活在我們?nèi)松穆猛旧稀R磺蛾栮P(guān)三疊》,一曲《送別》,如泣如訴,如癡如醉,柔婉美好的旋律,永遠(yuǎn)扣動著中國人的心靈。“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fēng)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霄別夢寒?!绷诤胍环◣熇钍逋母枨?,永遠(yuǎn)飄漾在在中國人的心上,而他清瘦的身影,亦永遠(yuǎn)行走在美麗的中華大地上。詩如其人,人如其名,看了弘一法師的肖像,再與肖老先生比照,不曾想二人酷肖,一樣的清癯,一樣的閑淡,只是一個入了法門,一個絕了情門,都是如此地非同凡響。肖老先生年輕時愛上了一位紅顏知己,后因家庭原因,未能成婚,肖老哀傷至極,終身未娶,如此癡人,才得以如此癡境。詩至極處人至癡,感天動地亦感人。名利多了,何以得詩?入了至俗,何以脫俗?凡病該可醫(yī),惟俗不可醫(yī)。凡事該可耐,惟俗不可耐。要想得詩之高境,心之高境才是真。
詩之收句,一看就知,得于李白的《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游原上清秋節(jié),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fēng)殘照,漢家陵闕?!比耸掠写x,往來成古今。歲月滄桑,人生苦短。多少英雄都被雨打風(fēng)吹去。一壺濁酒,笑談千秋,傷感的是過往,希望的是未來。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數(shù)風(fēng)流人物,還看今朝。永遠(yuǎn)的送別,永遠(yuǎn)的折柳,永遠(yuǎn)的中國夢,永遠(yuǎn)的華夏古韻。
肖老先生的《詠柳》,全詩句句用典,典典與柳相切;恰到好處,不著雕痕;思路清晰,一氣呵成。藝術(shù)造詣精湛,將千古與柳相關(guān)的文化信息,都融入到本詩之中,脈脈畢肖,字字珠璣,確不失為一首絕佳的仙品。惟顯不足的是,全詩極少個人的經(jīng)驗情懷,典典都是歷史的再現(xiàn),除了“五株陶宅隨年近”,勉強(qiáng)能與詩人的經(jīng)歷有些相關(guān)外,余之詩句,看不出個人靈魂的躍動。這不失之為詩之缺憾。不過瑕不掩瑜,單就詠柳而言,確為不凡之作,是為上品。
(作者系湖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