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麗
淺析英語泛讀課堂教師的提問
汪 麗
教師的提問是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互動交流的一種重要途徑。本文著眼獨立學院英語泛讀課堂教師話語,探討其中教師提問的數(shù)量、類型、回答方式等,期望能提高教師提問的質(zhì)量,進而提高教師話語的有效性。
獨立學院 英語泛讀 教師提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師話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課堂上教師提問更是教師和學生之間互動交流的一種非常重要的途徑。教師的提問、學生的回答和教師反饋構(gòu)成了課堂上的雙向交流模式,即教師不再是課堂的控制者和主導者,學生也不再是傳統(tǒng)課堂上被動的信息接受者。通過有效提問,教師可以完成教學內(nèi)容,從學生處獲得信息反饋,并且可以激發(fā)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fā)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給予學生更多機會進行語言輸出,從而實現(xiàn)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的終極目標。
(一)樣本選取
本研究對象為陜西理工大學四位教師、英語專業(yè)大一學生以及他們的英語泛讀課。樣本選取的前提條件是四位教師均為碩士研究生學位、承擔泛讀教學工作時間在2年以上、發(fā)音準確、語言流暢、語速適中、能為學生提供標準規(guī)范的語言輸入。班級的選取是在四位教師所教授班級中隨機選取。課堂選擇的是大一第一學期開設(shè)的泛讀課課堂,學生使用的教材是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泛讀教程》第一冊。
(二)研究方法
首先,主要采用課堂錄音形式,即盡量選擇一個不影響課堂正常教學的位置,以保證獲得比較真實的數(shù)據(jù),然后用人工輸入的方法將錄音材料進行文字轉(zhuǎn)寫。
其次,筆者在課后對部分學生發(fā)放問卷調(diào)查,主要包括“你喜歡老師提問什么樣的問題?”“你覺得老師在提問后需要等待多長時間?”“在你回答問題時,你希望老師有什么的反應(yīng)”“在你的回答出現(xiàn)問題時,你希望老師給予什么樣的反應(yīng)?”“你認為課堂上老師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每一個問題后都給出了參考性答案,學生只要進行選擇勾畫即可。
最后,在基于以上研究結(jié)果的基礎(chǔ)上,主要利用Microsoft辦公軟件給各類數(shù)據(jù)進行列表、統(tǒng)計和作圖,借此解釋泛讀課堂上的教師提問,并對各種數(shù)據(jù)和現(xiàn)象進行分析。
(一)教師話語總量
總和(分鐘)教師話語(分鐘)%學生話語(分鐘)%其他(分鐘)%教師1教師2教師3教師4 90 90 90 90 4044.4 4246.7 3033.3 4448.9 2932.2 3235.6 3437.8 2831.1 2123.3 1617.8 2628.9 1820.0
*這里的”其他”指的是學生閱讀文章、做練習、討論、課堂小報告、多媒體操作等活動。
圖中的數(shù)據(jù)顯示,四位教師的課堂話語所占比例都在44%-50%之間,因為筆者選擇的是新單元第一次課,即主要教學內(nèi)容是文化背景引入和課文閱讀與分析,教師的話語量相對較多,這并不違背泛讀課程屬性和學院制定的泛讀課程標準,。有一位教師的話語總量最少,只有26.7%,根據(jù)隨堂觀察,原因是該教師設(shè)置了讓學生討論并嘗試分析長難句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從而學生的話語量增多了而教師的話語量有所減少。
(二)教師提問的類型和數(shù)量
展示性提問的目的是傳授某些特定的技能或信息、檢查學生對特定內(nèi)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教師對所提問的問題心中已經(jīng)有確定答案,提問只是一種語言訓練和測試的手段。這種類型的提問方式主要是求一個正確答案,并引出敘述的簡短回答,屬于趨同提問或稱作求同提問[1]。
參考性提問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習者運用其他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去應(yīng)用所學知識的能力。這類問題的特點是答案不固定,通常沒有正確或錯誤的答案,學生可以自由發(fā)揮、各抒己見。參考性提問更能啟發(fā)學生,促使他們積極思考,努力表達所思考的內(nèi)容,從而達到用目的語交流、交際的目的。這種類型的提問方式是引導學生做出不同或相異回答,屬于趨異提問[1]。
教師的展示性問題使用數(shù)量較多,首先,此類問題相對簡單,不需要學生花太多時間思考,教師可以借此檢查學生的理解程度,如教師提問“What are the different degrees of culture shock?”,學生可以在文中第四段找到比較明顯的答案;其次,其中包含類似“Clear?Right?OK?”的問題;此外,也包括教師使用的“留空句”,比如“From the context ‘symptom’ means ____?”“When a student meets a person from the same country he will _____?”有教師話語做鋪墊,問題難度降低,學生能夠更加自信地開口,增加語言輸出量。
根據(jù)觀察,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句子分析或深入討論相關(guān)問題時會使用參考性問題,如“Do you have anydifficulty in adapting to the campus life here? Would you explain?”“Do you think language is the only factor resulting in culture shock? Why?”沒有固定答案的束縛,學生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見解,并有機會跟教師或其他同學展開討論甚至辯論,增加了學習語言和語言輸出的積極性。雖然關(guān)于兩種類型的問題數(shù)量和比例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但是可以增加參考性問題,從而增加師生互動,引導學生增加語言輸出。根據(jù)問卷調(diào)查,有34%學生喜歡回答展示性問題,但是更多學生傾向于參考性問題,認為可以自由表達見解并提高自己的口語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三)教師提問問題的回答方式
教師課堂提問問題的回答方式分為學生集體回答、教師指定學生回答、學生自愿回答和教師自問自答等四種。
饋反20師教師針對學生回答的反饋40 30正反饋教10負反饋0 1 2 3 4教師
教師提問的回答類型25 20式方15答10回50學生集體回答教師指定回答學生自愿回答教師自問自答1 2 3 4教師
學生集體回答的次數(shù)最多,主要是一些指令性、確認性或詞匯類問題,回答的學生中不乏消極附和的人。教師指定學生回答的區(qū)域比較廣,基本照顧到各個方位的學生,特別是那些不善于積極回答的學生。學生自愿回答較少,而且集中在幾個上課時反應(yīng)迅速積極互動的學生。自問自答次數(shù)最少,是針對學生難以回答的個別簡短問題上。
此外,根據(jù)課堂觀察,教師在提問后給學生適當?shù)牡却龝r間是十分有用的;指定學生回答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讓全班同學集中精神,隨時做好回答下一個問題的準備;自愿回答問題的學生過于集中,不是所有教師都是僅僅選擇被動接受,有三位教師處理地比較靈活,如問題“How can you adapt to the college life?”有學生自愿回答后,教師轉(zhuǎn)向其同桌“What are her points?”這樣一來,教師擴大了提問的范圍,而且其他學生也能集中注意力傾聽教師的提問和同學的回答。
問卷調(diào)查的結(jié)果顯示,41%的學生喜歡被指定回答,當然這可能是缺乏自信和積極性的表現(xiàn);45%的學生選擇自愿回答,而沒有人選擇教師自問自答。
(四)教師反饋
教師反饋主要分為正反饋和負反饋。前者指的是使用肯定用語對學生的回答予以贊賞、肯定或鼓勵;后者一般包括教師不回應(yīng)學生回答、批評、急于糾正等。
教師的負反饋很少,主要是在等待無果的前提下請其他學生回答和引導學生自主修訂錯誤,這樣不至于過多浪費課堂時間和打擊學生積極性,適時的引導給了學生彌補的機會。教師的正反饋很多,教師都能夠用簡單的肯定用語或者簡潔的評價性話語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反饋。問卷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67%的學生希望得到教師的贊揚和評價,31%的學生希望在出錯是能夠得到在教師引導下修訂的機會,而且他們都希望教師在他們回答問題時能夠認真傾聽和面帶微笑。
本研究使用課堂觀察、錄音及問卷調(diào)查的方法描述和分析了英語專業(yè)泛讀課堂的教師提問。教師有效的提問對于提高泛讀教學效果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第一,教師應(yīng)從學院的實際狀況出發(fā),充分考慮泛讀課程講練比例(4:6),適時多提問參考性問題,給學生更多機會表達觀點;第二,教師在靈活運用多種提問方式的前提下應(yīng)多鼓勵學生自愿回答問題;第三,教師應(yīng)盡量多給予學生積極的反饋,并適當引導學生糾正自己的錯誤。
[1][英]理查茲.朗文語言教學與應(yīng)用語言學詞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2]趙凌志.大學英語課堂教師話語的個案研究[J].外語翻譯,2013(259):112~113.
[3]王珍平.大學英語課堂教師話語分析的個案研究[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12(2):90~93.
[4]白玲.大學英語課堂教師話語分析[J].中南林業(yè)大學學報,2012(6):214~216.
[5]胡堅,郭浩儒.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錯誤糾正的原則和方法[J].外國語言文學研究,2005(1):63~67.
(作者單位: 陜西理工大學)
本文系項目編號SGH1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