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楓+楊文平
眾所周知,工具性與人文性是初中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而且現(xiàn)在也極力反對將語文課上成思想政治課??墒牵P者認為在語文課上適當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還是有必要的,尤其是在孤兒學校這樣一所特殊的學校。
2000年,《九年義務(wù)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修訂出爐,在重視語文能力之外,新大綱對語文課程的思想教育功能進行了這樣的表述: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培養(yǎng)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品質(zhì);努力開闊學生的視野,注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發(fā)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而2011年版《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fā)展個性,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
從這兩個“課程標準”來看,2011年版本將過去籠統(tǒng)的語文思想性表述進行細化,并加入了“創(chuàng)新精神”“合作精神”等符合新時代、新常態(tài)的思想教育性詞匯。由此,筆者認為:從國家層面講,并沒有弱化語文課的思想教育性,而是豐富了語文課思想教育性的內(nèi)涵,只是不提倡將語文課機械變成思想政治課。
在2016年12月7日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國家領(lǐng)導人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guān)照學生、服務(wù)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zhì)、文化素養(yǎng),讓學生成為德才兼?zhèn)洹⑷姘l(fā)展的人才。此文高屋建瓴,可以下延到義務(wù)教育階段,并結(jié)合孤兒學校的實際,在語文課達到《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的要求的前提下,適當加入思想教育層面的活動或講義,達到提升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目的。
孤兒學校的學生具有特殊性,他們無父無母,只能自己處理周遭發(fā)生的事情,所以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就顯得格外重要。在他們身上,有著新時期青少年身上所具有的亟待解決的問題:缺少遠大的人生抱負,社會責任感不強,追求享樂的傾向,意志薄弱,各種心理問題突出等等。針對以上這些問題,只靠單純的談話說教往往事倍功半,只靠思想政治課也起不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這就要求我們各個學科的科任老師抓住自身學科的特點,對孤兒學生做適時地思想教育。那么,初中語文課由于其特有的學科性質(zhì),決定著它可以成為較好的對孤兒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平臺。
一、對理想主義、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等觀念的教育
在語文課的學習中,表現(xiàn)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以小家為大家,犧牲個人利益成全整體利益的價值取向。在語文教材中,我們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還有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更有辛棄疾的“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他們愛國愛民,樹立遠大人生理想,面對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還依然保有對理想和諧社會的一種殷切希望。這些無疑是對孤兒學生進行理想主義、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的最好教材。
二、推動仁者愛人,與人為善的教育
在語文教材中,挖掘一些飽含人文情懷的篇目進行適當拓展,使學生的冷漠內(nèi)心漸漸溫暖起來。孤兒對生死看得輕、看得淡,所以平時待人接物較為冷漠。相應(yīng)的,在語文課上,把“黃花垂髫,并怡然自樂”的天倫之樂,“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奉獻之美,“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家人溫情說給孤兒學生聽,讓他們重新知道人與人之間的愛能融化世間所有冰冷,建立起與他人的信任,重拾生活的自信。
三、鍛煉堅強意志力,扭轉(zhuǎn)享樂主義傾向的教育
孤兒學生的內(nèi)心是脆弱的,經(jīng)不起大風大浪。他們以警惕的雙眼看待這個世界,生怕自己再一次受到傷害。因此,他們的意志力非常脆弱,極易養(yǎng)成好吃懶做的習慣。學生生活在一個屋檐下,對發(fā)生事情的耐受力不盡相同,攀比之心就會成為一顆種子默默在他們的心中生根發(fā)芽,如不加以控制,最后定會吞噬內(nèi)心。對此,我們可以讀《老人與海》,讓學生體會老人為了自己的夢想堅持不懈的精神;我們可以讀《送東陽馬生序》,使學生體會宋濂鼓勵馬生不再攀比,“以中有足樂者”的諄諄教誨;再讀《魚我所欲也》,引導學生領(lǐng)悟“舍生而取義者也”的亙古精髓的燦爛……這些古今中外的重義尚德的名篇,一直激勵著人們奮發(fā)向上。
誠然,語文課不是思想政治課,我們要注重語文知識的夯實,切忌過重渲染課文的思想教育性,“喧賓奪主滿堂灌,生搬硬套說死理”,讓學生摸不著頭腦。相信行動的力量,老師的一言一行同樣會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社會文化的不斷發(fā)展,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也在不斷提高,孤兒學生也已經(jīng)沒有了溫飽之憂。如何將他們心理層面的短板補齊,重新拾起獨立生活的勇氣是一個重要的題目。語文學科作為一門基礎(chǔ)學科,是孤兒學生了解精神文化的重要手段,而這正是語文課能夠成為孤兒學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平臺的原因。我們要充分利用這個平臺,把握好分寸,掌握好火候,將孤兒學生的思想提升到一個全新的局面,從而有效推動孤兒學生的德育建設(shè)。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