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霞+盧炳富
【問題提出的背景】
時至今日,我校探索實踐出了全方位整合資源,多途徑促進發(fā)展“學校為主,社區(qū)、家庭為輔”開創(chuàng)學校教育的立體新模式,利用社區(qū)、家庭把學校教育的陣地橫向延伸,這一模式實踐以來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雙休日(節(jié)假日)學生教育活動的四種途徑
1.學校——開放教育資源
學校為學生在雙休日的自主學習、自主實踐活動提供必要的載體,搭建 “唱戲”的舞臺。每逢雙休日,學校就打開校門,為學生提供雙休日活動的場地。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喜聞樂見的活動,將各種教育資源向學生全面開放。通過大隊、中隊、小隊活動,結合落實“三三制”“科技小能手”“風華少年”等活動,設計各種活動菜單,利用學校內的教育資源,吸引學生參加有意義的雙休日教育活動。
2.社區(qū)——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我市的社區(qū)建設成果顯著,“我的社區(qū),我的家”。社區(qū)是少先隊員在雙休日(節(jié)假日)中開展活動的廣闊天地。社區(qū)內的圖書館、體育場、青少年活動中心、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公共文化教育資源,社區(qū)內的企事業(yè)也為學生的社會實踐提供了便利和支持,更有利于學校地方課程的落實,有助于學生探究自然、探究社會。學校充分利用社區(qū)資源,平時和他們建立良好的關系,共同開展好雙休日教育活動?;顒又形覀儽局セ莼ダ脑瓌t,一方面我們利用好社區(qū)內的教育資源,開展了各類雙休日活動,另一方面我們指導隊員為社區(qū)服務開展雛鷹假日小隊活動——以小隊為單位,設計各種活動方案,進行各種小隊活動。
3.家庭——親子共成長
家長是孩子們雙休日的第一責任人。許多家長因為平時的工作比較繁忙,因此顧不上與孩子交流。在雙休日中,他們難得有機會和孩子在一起,要通過耐心細致的思想溝通和說服教育,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熱愛勞動關心社會,在家做一個好孩子,在社會做一個好公民。因此,我們把雙休日教育活動延伸到了家庭中,讓家長和孩子一起在家庭中開展各類活動。通過活動,豐富了雙休日的生活,融洽了親子關系。
4.合作——鞏固學習效果
為讓學生提高自主學習的自覺性和能動性,充分利用雙休日時間鞏固學業(yè)、發(fā)展特長、張揚個性、自主發(fā)展,不虛度雙休日光陰,更不能因為雙休日而養(yǎng)成一些不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學校積極拓寬小組合作,以村為單位,鄰近的學生組成“合作進步小組”,每個小組由小組內學生自選負責任的同學擔任組長,響亮提出“每周五個一、好習慣伴雙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作業(yè)”,在每周一固定安排交流時間。這一做法有利于監(jiān)督,也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懊恐芪鍌€一”:
(1)每周一詩。要求小隊隊員每人背誦和默寫一首詩歌;
(2)每周一報。語文、數學、英語三科教師根據學科、章節(jié)主題,有計劃地安排學生利用雙休完成“主題語文”“生活數學”“應用英語”手抄報;
(3)每周一測。語文、數學、英語三科老師根據學科、章節(jié)主題設計雙休小測題,由小組長監(jiān)控測驗、批閱,并在卷面上簽字、寫評語。
(4)每周一記。以小組為單位將自己在雙休日所參與的實踐、探究活動記在日記本上,小組成員互相批閱。
(5)每周一文。以小組為單位將自己在雙休日所參與的實踐、探究活動結合語文習作主題,自擬題目寫一篇作文(散文、詩歌、童話、調查報告等)。小組成員互相批閱。
二、構建評價機制,展示活動成果
1.跟蹤評價
學校根據雙休日教育活動的方式,設計四份評價表格,對學生雙休日的活動進行跟蹤評價,以督促學生齊頭并進。評價表包括“個人自評、組長評價、教師評價、家長評價”。
2.班會展評
為促使學生認真、扎實開展好雙休日活動,我們將學生的活動成果以小組為單位公開在班級展示。利用班會時間組織全校師生觀看,然后學校組成班子對各班雙休日活動成果進行評比,并在校宣傳欄內通報,以此來督促學生見賢思齊。
3.舉行“風華少年”大賽
各學校每月舉辦一次“風華少年”比賽,充分展示學生在雙休日教育活動中的才藝,以此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比賽項目如下:“民族文化誦讀之星”“快樂小書蟲”“科學小博士”“手抄報能手”“少年小作家”“丹青小能手”“古詩背誦大王”“演講小狀元”“才藝小明星”等。
4.評優(yōu)樹先
學期結束,根據每個學生在雙休日教育活動中的評比結果,進行累計得分,擇優(yōu)評選“最佳小組長”“優(yōu)秀指導教師”“合格家長”。這一活動的開展,提高了他們的責任心,確保了雙休日教育活動的扎實有效。
【取得的成效】
整合學校、社區(qū)、家庭三方教育資源,通過多途徑充分發(fā)揮小組合作、社團組織的作用,我鎮(zhèn)的學生雙休日(節(jié)假日)管理日漸完善。這套學校教育的立體新模式,有效地落實了地方課程,新模式還將我市開展的兩大系列活動、小組多元合作、“三三制”學用結合工程、學生習慣培養(yǎng)、綜合實踐等活動,進行了有效結合乃至創(chuàng)新。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