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雪峰
摘要:語感可分為語音感受和感知兩個緊密相連的方面,是通過聽和讀兩個并行的渠道吸收而來的。
關鍵詞:英語;語感;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71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2-0082-01
1.關于語感
語感是一種復雜的多層次的心理語言現(xiàn)象。目前,語言學家們基于自己所研究的理論,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對語感作出不同的理解。一般的語言工作者認為,語感是與人的認知能力有關的、依賴于某一具體語言環(huán)境等因素對語言的感受能力。但根據(jù)當代生成語言學理論的觀點,語感可被理解為:人腦的某些先于經驗的結構在后天語言經驗的誘發(fā)及相互作用下形成的語言規(guī)則轉換生成系統(tǒng)。我們知道,語言具有創(chuàng)造性和生成性兩種屬性。這兩種屬性建立在"語言是一個有限的規(guī)則系統(tǒng)"之上。這一規(guī)則系統(tǒng)可獲得無限的運用。換言之,這一規(guī)則系統(tǒng)可以使數(shù)量有限的詞匯生成數(shù)個可以是無限長的句子。然而,對于語言運用者來說,這些規(guī)則的運用是下意識的,直覺的。有人把語言運用者下意識地、直覺地運用這些規(guī)則進行判斷、選擇或使用正確句子的現(xiàn)象稱為"語感"(趙海波,1992),也有人稱之為"音感"。語感(或音感)可分為語音感受和感知兩個緊密相連的方面。語音感受指一種語言的聲音與形態(tài)(文字)在人腦中產生的感覺(即留下的印象);語音感知指語言所表達的思想內容作用于人體各種分析器(視分析器,聽分析器等)引起大腦辨析、聯(lián)想、理解、記憶等一系列活動。
語感有三個顯著特征:一是隱含性,即很難用明晰的語言解釋何為語感。例如,一個說英語的人無法說清為什么要說"I don't think you've met my wife",而不說"I think you havenˊt met my wife",這便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說明語感是隱含的,它反映的是潛在的語言能力,換言之,所謂語感,也就是一個人的語言能力。二是不可習得性,即語感不能通過傳授等方式獲得,而是語言運用者在語言實踐中無意識地獲得或表現(xiàn)出來的。一個從小說英語的人無需別人教授和引導,就知道"John is eager to please" 和"John is easy to please"相同結構中的"please"的語義功能是有區(qū)別的。三是自動性。語感的過程是無意識的直覺過程。也就是說,是一種機械的、沒有經過形式邏輯的推理而直接達到意義的過程。
2.語感培養(yǎng)途徑
語感是通過聽(聽覺)和讀(視覺)兩個并行渠道吸收、培養(yǎng)而來的.舍聽和讀就無他途,因為"在學習一門新的語言之初,任何人都不可能先說出或寫出自己既沒聽過又沒讀過的單詞.有了單詞的積累之后,才可能有話語句子的無限生成能力".本文前面已經指出:"語感可被理解為:人腦的某些經驗的結構在后天語言經驗的誘發(fā)及相互作用下形成的語言規(guī)則轉換生成系統(tǒng).這種"后天語言經驗的誘發(fā)"便是接受語言刺激源的語言刺激,通過多次刺激逐漸留下語感.撇開"讀(視覺)"這一吸收渠道暫且不說,我們知道,在日常生活中盲人的聽分析器必須代替視分析器進行工作,所以長期以來他們的聽音感知能力特別強.有的盲人可以根據(jù)屋里的腳步聲確定屋子的面積,有的可以從樹葉的響聲中分辨出樹的種類.可見這種靈敏精細的聽感知能力源于反復實踐中獲得的聲音感受,是聽覺的產物.我們認為,這一現(xiàn)象同樣可以用來解釋外語聽力理解.因為語音是語言外殼,也是一種聲音,學習者所具備的這種語音感受和感知能力源自反復的外語聽音實踐,同樣也是聽覺的產物.既然語感具有隱含性、不可習得性和自動性這樣三個特征,那么教師在聽力教學中到底如何逐步增強學生的外語語感呢?
2.1自信心與語言學習的成效有關。根據(jù)匈牙利心理學家多雷(Dornyei)的學習動機三層模式,影響外語學習的因素可分為三個層次,即語言、學習者和學習條件。語言層次包括結合型和工具型原因。結合型原因指學習者對目的語社團語言、文化及其人民的興趣,學外語是為了更好地與目的語社團的人民進行交流。工具型原因指學習者利用外語工具去尋求好職業(yè),改善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資格等。因此在聽力課教學中教師應本著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發(fā)他們的自信心這一目的,適時適量地介紹目的語的文化背景知識,設計一些必要的生動真實的師生外語對話等課堂活動,使自己成為課堂上的交流伙伴,切忌把聽力課上成聽力測驗。
學習者層次包括學習成就感和自信心。希望從學習中獲取成就感是學習外語的強大動力,它能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同時也是對自我能力的肯定。在外語聽力課學習的過程中自信心的激發(fā)和培養(yǎng)往往受到諸多因素的干擾,例如語言環(huán)境的缺乏、外語聽說基礎差以及以往聽力考試的失敗等。因此,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自信心在聽力課教學顯得十分重要。
學習條件層次包括教材、教師和學習群體三要素。
教材的相關性體現(xiàn)在它能否滿足學生的要求,能否使學生達到目的和實現(xiàn)自我價值。例如立志從事外貿而學習外語的人所感興趣的一定是與外貿有關的教材。對此聽力教師應在有關教材和教法上多下功夫,以便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習群體的優(yōu)化。
2.2營造語言環(huán)境。語言環(huán)境對外語學習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由于中國學生往往缺乏學習外語的語言環(huán)境,因此外語課堂是他們極為難得的語言環(huán)境,教師的語音信息輸入和語言環(huán)境的營造對語感培養(yǎng)就顯得十分重要。首先,課堂上向學生提供大量的聽音材料,克服語言難點。聽力理解是一種接受性技能,語言速度及其特點由說話者控制,聽話者處于強制接受的地位。因此,要想不斷增強語感并提高聽力,就必須加強泛聽,大量輸入和接觸各種語言現(xiàn)象,使語音在頭腦中形成較強的語音感受與感知的能力---使大腦反復接受音響信號的刺激,并讓學習者在語言的海洋里通過循環(huán)往復地識別已知和未知的信息,使所學的語言現(xiàn)象在高頻率反復運用中得以鞏固,最終貯存相當豐富、清晰、牢固的音感。
2.3循序漸進,選材要有針對性。學生要想在聽力理解中具備較強的語感,首先可辨出一些語音語調規(guī)律以及一些單詞和部分句子;然后即根據(jù)幾個零零碎碎的單詞理解句子的意義,在聽時仿佛置身于迷霧之中,每前進一段,只能看見身邊的一小片情景,前后的情況卻模糊不清;最后在聽力理解過程中,抓住句子的關鍵成份,作出合乎邏輯的推斷。教師應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選擇各種類型的聽力材料,逐步訓練。在選材時,還要從發(fā)展言語能力的需要和理解外語言語行為和實踐的意義出發(fā)。這是提高聽力水平和外語言語交際能力進而增強語感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
3.結束語
聽力過程是根據(jù)音響信號建立意義的過程,即音感召喚過程。人腦猶如一部可供檢索的字典,如果語言輸入充分,音感貯存豐富而牢固,那么聽話者對語流的反應就快,自動性就強。自動性強,注意力就可以集中到語義和談話目的的理解上,從而提高理解過程的自由度。如果音感貯存模糊不清,那么聽話者就必須細細分析,這樣就跟不上語流速度,容易"見樹不見林",抓不到主要意思。因此,反復的聽音實踐可以增強語感,語感培養(yǎng)可消除聽力理解障礙。
參考文獻:
[1]Widdowson, H.G. Teaching English as Commnication[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2]趙海波.語感初探 [J].外語學刊. 19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