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麗
最近幾年,“流浪”、“窮游”、“遠方”等詞風靡。人們寫著去遠方的詩歌,哼唱著:去遠方吧,在遠方流浪。于是,好動的人們開始效仿。
當遭遇到生活中的偶爾不懷好意時,在遇到不想面對的困難時,或努力得不到回報時,你便覺得這些挫折啊、難過啊,都是“多余的東西”,于是你想拋下它們,背上行囊,遠走高飛,去到一個沒有煩惱的地方去流浪。但轉念一想,這又何妨不是一種逃避呢?
古時的陶淵明看透了官場黑暗,他毅然決然的扔掉“驚堂木”,拿起“鋤頭把”,隱居于世。于他,官場名利,是“多余的東西”,但當他衣衫沾著露珠行走于荒瘠的田地,當他抱著空空的酒壇醉臥山徑的蓬草時,他心中是否會有一種壯志未酬的遺憾呢?更何況,在當今世界里,你真能做到放下一切“多余的東西”?
到最后,“窮游”的孩子總得回家,“多余的東西”又得重新拾起。
什么是多余?別里科夫的套子是多余的,它包裹了我們的靈魂;小公務員伊凡的恐懼是多余的,一個噴嚏,竟要了他的命;求劍刻舟,舟是運動的,劍是靜止的,刻之徒勞;畫蛇添足,蛇本無足,酒杯被別人奪去,空留遺憾。凡此種種,實屬多余。而清兵衛(wèi)的葫蘆,是清兵衛(wèi)天性與天賦的見證;斯特林堡《半張紙》中的半張紙,記錄了“他”一段人生事跡,刻骨銘心。上天予,人自作,這不多余。我在這里并不是想批判那些背包窮游的人,也不是反對那些去遠方洗滌心靈、磨煉意志的行為。我只是對同齡人在學業(yè)或生活中碰了“灰”后,就想著逃避的行為質疑。
有人會說:我在這個浮華的世界里自作自受,心靈已變得蒼老疲憊。我想,我們應該學習三毛,三毛當初義無反顧地選擇去沙漠流浪,在那里,她見識了沙漠、戰(zhàn)爭,磨煉了意志,豐富了閱歷,從而使她的文學生涯攀上了高峰。沙漠是她的夢想,寫作是她的夢想。她并沒有放下一切去流浪,她帶著夢與信念。有一句話寫得好:世界上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shù)!
一些人高唱著“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我還有詩和遠方”,而逃避著現(xiàn)實的磨難。但是,磨難是一碗排骨湯,我們只有過好眼下的生活,活好當下,有骨氣,才會有更堅強的心境去品味詩與遠方。
所以親愛的朋友啊,挫折不順,其實都是人生的常態(tài),我們何不將那些所謂的多余的東西化作人生堅實的基石?我們何不把這些多余的東西化作營養(yǎng)與價值,使自己的內心豐盈起來,使自己的生命圓潤鮮活起來呢?
學校:湖北省宣恩縣一中
導師:趙 信 侯 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