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雨航
2011年,我去瑞士留學。房東克里斯蒂娜是一位獨身老太太,退休前在一所中學當教師。瑞士的退休養(yǎng)老金很豐厚,足以讓她在晚年衣食無憂。但令我不解的是,她居然找了一份“工作”——照顧一位87歲高齡的獨居老人。我問她,是不是因為錢才去工作的?她的回答讓我十分意外——“我去工作并不是為了錢,而是把我的時間存進‘時間銀行,等到我老得不能動了,就可以支取了?!?/p>
第一次聽說“時間銀行”這個概念,我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不斷向房東追問。
“時間銀行”是由瑞士聯(lián)邦社會保險部開發(fā)的一個養(yǎng)老項目——人們把年輕時照顧老人的時間存起來,在將來自己老了、病了或需要人照顧時,再拿出來使用。申請者必須身體健康、善于溝通和充滿愛心,每天有充裕的時間去照顧需要幫助的老人,服務時數會存入社保系統(tǒng)的個人賬戶內。
克里斯蒂娜照顧的獨居老人叫利薩。她每周去利薩家兩次,每次兩個小時,幫老人做些整理房間、推著老人出去日光浴、幫老人到超市購物、陪老人聊天等事情。按照協(xié)議規(guī)定,服務滿一年后,“時間銀行”會將她的工作時數統(tǒng)計出來,并發(fā)給她一張“時間銀行卡”,當她老了或病了需要別人照顧時,可以憑著手里的“時間銀行卡”支取“時間和時間利息”。屆時,“時間銀行”會指派專門義工去照顧她。如果她在去世前沒有使用完“時間銀行卡”里的“時間”,“時間銀行”會把這些小時數折合成一定的金錢或物質獎勵給她的遺產繼承人。
有一段時間,克里斯蒂娜早出晚歸,特別忙碌。原來,除了照顧利薩外,她又申請照顧另一位81歲的獨居老太太漢娜。盡管她每天工作很累,但看起來心情卻愉悅,每次回來后,她都樂此不疲地跟我講述一天的經歷和感受。一晃兒,一年時間過去了,“時間銀行”為克里斯蒂娜開具了一張1440小時的“時間銀行卡”??死锼沟倌刃菹⒘艘欢螘r間后,又向“時間銀行”提出再干一年的申請。
2013年的一天,我正在學校里上課,突然接到克里斯蒂娜的電話,她說她擦玻璃時從凳子上摔了下來,不能動彈了。我連忙請假回去,把她送進醫(yī)院診治。經醫(yī)生檢查,所幸沒有骨折,只是腳踝骨裂,需要臥床一段時間。正在我打算向學校申請假期在家照顧她時,克里斯蒂娜告訴我不用為她擔心,她已經向“時間銀行”提出了支取申請。果然,不到兩個小時,“時間銀行”就派了一名護工前來護理克里斯蒂娜。在隨后的一個月里,那名護工每天都來照顧克里斯蒂娜,給她做可口的飯菜,陪她聊天,克里斯蒂娜很快恢復了健康。康復后的克里斯蒂娜,又向“時間銀行”申請照顧兩名老人,她說,她打算趁自己還健康的時候為自己多存點時間在“時間銀行”,等日后自己老了不能動的時候,再支取出來使用。
如今,在瑞士,用“時間銀行”養(yǎng)老已悄然興起。瑞士用“時間銀行”養(yǎng)老,不僅為國家節(jié)約了養(yǎng)老開支,還解決了一些其他社會問題,比如可驅趕老年寂寞感,收獲相互之間的友誼。很多瑞士民眾都非常支持這種養(yǎng)老方式,據瑞士養(yǎng)老機構調查顯示,有一半以上的瑞士年輕人也希望參加這類養(yǎng)老服務。瑞士用“時間銀行”養(yǎng)老的方式,迅速得到推廣,政府還專門立法支持“時間銀行”養(yǎng)老。
2015年秋,我學成歸國。看到老年人不是跳廣場舞就是打牌,晚年精神生活十分匱乏,與瑞士老人形成鮮明的對比。當前,國內“空巢老人”的數量在不斷增長,正逐漸成為一個社會問題,瑞士用“時間銀行”養(yǎng)老對我們或許是一個很好的借鑒。
摘自《中國青年》